如何解答中考古诗词阅读题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811576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解答中考古诗词阅读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解答中考古诗词阅读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解答中考古诗词阅读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解答中考古诗词阅读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解答中考古诗词阅读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解答中考古诗词阅读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解答中考古诗词阅读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解答中考古诗词阅读题 如何解答中考古诗词阅读题2022年上海中考及模拟考古诗阅读题例解刘继鹏上海中考及模拟考的古诗阅读题并不难,考测的内容主要包括:词语意思的解释,词语作用或句子意思的理解、景象意境的领会、表现手法的简赏、诗意的把握和作品格调的判断等。要解答好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即理解词义,明白句意,弄清层次,了解特色,把握主题。其次要读通,即分析语言,明确手法,感悟意境,体会情感。其三还要具备一定的根本的诗体知识、文学常识和根本的语法分析能力。请看我们对以下诗词阅读题的解析。【试题】2022年上海中考题(为了便于解说,原序号一律改为1、2)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如梦令 李

2、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1,“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 。(4分)2.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B.“海棠依旧是此人对“卷帘人的答复。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解析】读懂:李清照的这首词很短,但却很有层次。一二两句是一层大意是说“昨夜风雨交加,酣睡醒来却酒意尚存。三四两句又是一层,转而写人物问答。意思是天明时“我问“卷帘(暗寓天亮)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答复说:“海棠花还是老样子。最后两句是第三层,“我就对她说:“你知道吗,

3、海棠花应该是花儿消瘦绿叶更盛了。读通:第一层先写景,既暗寓了作者内心的忧愁,为“浓睡不消残酒和后面的“问花做了铺垫。第二层问答,显示了作者和侍女的不同情态,作者心情急迫,侍女轻疏大意,形成鲜明比照。由此又引出第三层,突出作者的体物入微,含蓄地叙述了作者特殊的情感感物伤己。注意:我们上面的分析,是针对初中古诗词学习的根本要求来说的。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沉着应对不同题型或内容的试题了。其实具体解题的时候,不一定要这样面面俱到。题解:有了以上的理解,2022年的中考古诗题就是小菜一碟了。第1题解释“浓睡,其实只要靠平时的语言积累就可以解决,那就是“熟睡的意思(规范答案是“酣睡)。但

4、是,有时候词语是要依据语境来解释的,不像这一题这么简单,所以我们还是要具有依据具体语境来分析词语的能力。比方“浓睡不消残酒一句,表明作者睡前是喝了酒的(借酒浇愁),喝了酒睡觉,一般会睡得很沉(或“很熟),所以可以推出“熟睡、“沉睡、“酣睡的意思来。弄清了作品的层次,明白了句于句的关系,我们在解答第2题的时候,就能果决而准确地选择B项了。当然本题也可以通过对句子简单语法分析也可以准确解答。“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两句都有成分省略,“试问卷帘人一句省略了主语“我,而“卷帘人是“问的宾语;“却道海棠依旧显然是答复,也省略了主语,这个主语就是“问的宾语“卷帘人。由此,我们也可以准确地选择B项。(附带

5、表明“雨疏风骤中的“疏是有不同解释的,比方周汝昌先生解释为“疏放、疏狂)我们再看徐汇区的模拟试题: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青玉案 元夕宋 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7.词中“鱼龙舞的“鱼龙指的是 (2分)8.以下各项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词的上阕描绘了人们欢庆春节的高兴场面。B.词人叙述了自己在繁华场景中与众不同的追求。C.词中描绘的热闹画面体现了词人欢乐的感受。D.该词是辛弃疾词作中豪放格调的代表性作品。【解析】为了节约篇幅,我们省去

6、了“读懂,直接从“读通开始。读通:这首词上片写景,渲染元宵之夜的繁丽热闹的景象;下篇转而写人,表现作者的追寻,而这正是作品的主旨所在。由此看来,热闹的灯市景象、盛装的游女,都不是作者追求的对象,只有那位在“灯火阑珊处得佳人,才是作者的意中之人。由此看来,作者在富丽的灯火和欢乐的人流之中,是在追寻,并无欢乐。“众里寻他千百度,表现的是一种急迫、执着甚至焦虑的情感,所以才有“蓦然回首的惊喜。原来作者写灯火写游女,完全是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铺垫的。读通了辛弃疾的这首词,我们就可以准确地解答试题了。先看第1题:此卷第1题解释词语,就和市统考卷不同了,必须依据有关常识和语

7、境来理解。题目是“元夕,即元宵节(上元灯节),元宵放灯是传统习俗,词的上片写的就是灯市景象。其二,上片“灯火一词提示我们,“花、“星、“鱼龙都是用比喻手法来写“灯火。由此判断这里的“鱼龙不是“鱼,不是“龙,而是“鱼、龙形状的灯。由此看来,词语应该依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从而作出准确的解释。再看第2题:本题与市统考题也有所不同,其一,市统考题是“选误,本题是“选正;其二,市统考题侧重句意、特点,本题侧重的是情境、格调。A项中的“春节,与题目“元夕不合,明显错误。C项的表述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不一,也和作品的主题不符,也是错误判断。豪放格调的作品一般景象宏大、气概豪迈、语言刚健实朴,而此作词语较为富丽,表意含蓄婉转,与豪放格调不同,所以D项也是错误判断。只有C项的归纳,和词作的主旨一致,所以选定C。由此来看,读懂读通不仅包括诗词正文,还包括题目、作者和注释;要准确解题,除了较强的内容、情感、手法的理解能力,还需要必要的根本的文学文化常识(如传统节日、时令季节、格调流派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