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811297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团风思源实验学校 余宏彬一、诗歌解读 这首诗是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随着诗人的神思遐想,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从塞北的长白山,到中原的黄河,从江南的水乡,到岭南至南海,面对一片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诗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间,可那“辽远的一角”,却依然“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深情的赞颂解放区是“永恒的中国”,他把祖国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托在解放区。在感情的哀怨与激昂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二、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课程标准指出,关于诗歌的学习

2、重点应放在,从语言入手领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内涵、情感上。同时还要求“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实现自己情感的认同。因此学习这首诗歌,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2、课程标准还对学生提出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因此,要求学生对诗歌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赏析,写下简短的感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发挥大家的智慧、集体的力量。为此,在教学中,我确定以情感人,以读带动,以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为主,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3、活动中加深理解。三、教学策略 1、上课之前,我在深沉而悲伤的音乐声中展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迫害中国人民的图片,营造一种悲伤的氛围,将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并让学生更好的体味诗人内心的情感。 2、在本课的教学中,读是一个学习的重要手段,我采取的方式有示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默读、男、女生分开读,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学会赏析诗歌。 3、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新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我按初读品读品味的步骤引导学生学习,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四、教学过程 (一)情感熏陶,导入新课。 在悲伤的音乐声中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营造情感氛围。 (二)初读全诗,感知情

4、感。 1、老师简介作者戴望舒及写作背景,然后范读这首诗,让学生感知诗人的情感。 2、学生带着诗人的情感自由读诗,再指名读(余生给予点评),老师归纳并指导朗读,男、女生配合读诗,体会诗人感情。 (三)品读全诗,把握内容。 1、学生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为什么要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呢?(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之间交流探讨) 2、自由朗读诗歌,在诗中找一找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在诗人的笔下这些地方又是什么样子呢? (边读边用笔在书上做勾画批准) (四)品味诗句,加深理解。 学生自

5、由朗读诗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小组交流讨论)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诗歌: 1、感情: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2、词语:注意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3、修辞:找出诗中所用的修辞方法,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4、写作方法: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说诗人在诗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五)总结 在音乐声中,老师朗读戴望舒的狱中题壁,结合本课。板书: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这一角 灰烬 那一角 血和泥 家 乡 水的微凉 沦 长白山 彻骨 (悲愤) 陷 黄 河 水夹泥沙 区 江 南 蓬蒿 岭 南 憔悴 南 海 苦水 解放区 辽远的一角 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充满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