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分、秒》课标解读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811275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4.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分、秒》课标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时、分、秒》课标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时、分、秒》课标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时、分、秒》课标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时、分、秒》课标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分、秒》课标解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分、秒课标解读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 叶群芳(初稿)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统稿)第一学段中“常见的量”关于时间的知识,学生已经会看整时和半时,会 读写几时几分,初步认识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知道了 1时=60分。这个单 元主要是学习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时间单位不像长度、 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 复 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 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 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1. 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化抽象为具象,培养学生的时

2、间观念由于时间非常抽象,儿童掌握时间比较困难。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 活实际的素材,并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力图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 知的“量”,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教学时,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 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切实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在 亲身参与中建立对时间单位的准确感知,丰富对时间长短的体验,掌握估计时 间的方法。2. 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首先,设计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丰富学生对“时间单位”的感知。对标 准时间单位的认识和感知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前提和基础。时间单位十分抽 象,需要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具体的表象和行为

3、,帮助学生感知。心理学的研 究表明,动作的延续性所构成的形象是知觉时间的基础。因此,教材在让学生感 知“1秒”“1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时,通过听滴答声,眨眼、拍手等多 种形式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观,帮助学生对标准时间单位建立清晰、准 确的感知。其次,设计丰富的、有层次的对时间长短的体验活动。教材按照“体验1秒” “体验15秒” “体验1分”的顺序,设计了 “1秒有多长” “15秒有多长”“1 分钟有多长”“记录运动前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等多种体验活动,将 时间的长短与某些行为的次数建立联系,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同时渗透估计的方法。最

4、后,注重体现估计 的方法,渗透计量的本质。3. 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学生对于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相应的量的观念的建立往往不是一次完 成的,需要长期积累,而课堂的时间又非常有限,因此,需要拓展学习渠道,注 意课内外的结合,适当地拓展和补充教材资源。例如,“1分 有多长”的体验 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像口算、朗读课文、画画等便于操作的活动,而 像跳绳、仰卧起坐等活动,由于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适宜在课 内组织活 动,但可以提供信息,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可以在课内估计,课外实践验证。 比如,可以让学生或去收集诸如:月亮绕地球运行1秒约8000米,人骑自行车 1分约行进2

5、00米,脉搏1分约跳动75下等例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1 分、1秒的时间观念,也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再如, 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再让学生去了解一下人在不同年龄所需 要的睡眠时间,看一看自己的睡眠时间是否合理、科学,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4. 通过从粗略估计到准确估计,不断细化估计方法,形成合理估计策略对时间长短的估计容易受人的主观体验(如痛苦、愉悦)的影响,要进行比 较准确的估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儿童首先建立对一个“标准时间单位”的认 识,然后通过“运算”或数出要估计的时间段中包含了多少个标准的时间单位, 以此来估计时间。教材从“与1分钟进行比较”的粗

6、略估计到“选择方法估计 30秒”的准确估计,不断细化估计的方法,逐步使学生认识到估计的基本方法 是首先选择一个熟知的标准,再用标准去量,同时也渗透了计量的本质,形成合 理的估计策略。5. 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提炼与整套教材编排的思路一致,在完整学习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及它 们的关系之后,教材专门安排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与计算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以 培养学生问题 解决能力。关于时间的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突出解 决问题的步骤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梳理与引导以突破这一难点。一方面,加强对解 决问题思路的概括和总结。从三年级开始,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名称由“知道 了什么?” “怎么解答? ”“解答正确

7、吗?”改为“阅读与理解” “分析与解答” “回顾与反思”,由问答 式改为陈述式,突出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和概括,引导 学生主动思考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过程。另一方面,加强“分析与解答” 部分的内容,展示丰富的分析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学生建构数学模型。 关于与时间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教材在例题中安排了求经过时间的问题,在练 习中安排了求结束时刻和开始时刻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多样的实际问题的过 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经过时间二结束时刻一开始时刻”, 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同时,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例如,针对例2提出的 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教材中给出了“数格子

8、”和“计算”两 种方法,不要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6. 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及教学课件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十进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 困难,有关时间计算的教学无疑成为了一个教学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分、秒 之间的关系时,应充分利用钟面对时间“局部周期性”的刻画功能,加强对钟 面的观察,让学生明确: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 少;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有关时间 的计算时,可以通过课件观察钟面指针转动的区域帮助学生理解。由于钟表是圆 形的,它只能刻画时间的局部周期性,当计算的时间段超过一

9、个周期时,“数” 出其时间长度就比较麻烦。因此,可以引入数轴来直观表示“时间”(如下图), 将抽象的、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建立起联系,将“时亥与数轴上的 点建立联系;将“经过时间”与两点间的距离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思考。而且在 思考如何画时间轴时,需要应用所学的时间单位间的关系,就使学生 进一步巩 固了所学知识。7. 恰当把握教学要求无论是时间单位间的换算还是经过时间的计算都相对比较简单。例如,时间 单位间的换算,只局限于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学生能用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 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牢记。再如,经过时间的计算, 不要求计算跨过中午12时的,如上午9时至下午1时的时间;而且不强求学生 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允许学生借助钟面、数轴等模型“算”出经过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