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讲义:板块串讲 古代中国专题绕过归纳 含答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112001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修版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讲义:板块串讲 古代中国专题绕过归纳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讲义:板块串讲 古代中国专题绕过归纳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讲义:板块串讲 古代中国专题绕过归纳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讲义:板块串讲 古代中国专题绕过归纳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讲义:板块串讲 古代中国专题绕过归纳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修版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讲义:板块串讲 古代中国专题绕过归纳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修版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讲义:板块串讲 古代中国专题绕过归纳 含答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古代中国专题线索归纳一、古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3大线索(一)中央体制时期发展历程先秦(萌芽)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西汉(发展)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宋朝(加强)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

2、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元朝(加强)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强化)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清朝(顶峰)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1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君

3、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解析:选B“尚书”的发展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材料体现的是君主利用尚书机构削弱宰相的权力,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项正确。2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A分权制衡原则遭到破坏B中枢体制的运行程序不断完善C中书门下成为尚书省的代替机构D以程序分权为代表的三省制名存实亡解析:选D古代中国没有分权制衡原则,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可知中枢体

4、制中出现了重叠机构,不是中枢体制运行程序不断完善,故B项错误;中书门下长官是宰相,具有决策权和行政权,故中书门下不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故C项错误;中书门下长官是宰相,直接管辖吏房、兵房等五房,可知行使的是三省六部的职权,故以程序分权为代表的三省制名存实亡,故D项正确。(二)地方体制时期发展历程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中期设

5、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宋朝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1春秋中叶后,宋国六卿已无太宰、太史等职。其他各国的太宰、太师、太史也都成为次要职位;而主管行政、财政、军事、司法的司徒、司空、司马、司寇等政务官,则上升为六卿。这反映出()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形成B西周分封制无约束力C政府权力的官僚化趋势增强D诸侯国战争频率提高解析:选C太宰、太师、太史

6、是辅助君主的重臣,但没有具体职能,从“主管行政、财政、军事、司法的司徒、司空、司马、司寇等政务官,则上升为六卿”,反映出有具体职责的政务官地位的上升,故C项正确。2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膝下无子嗣,汉武帝之孙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27天后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材料表明汉代()A君主专制有所削弱B皇族内部斗争激烈C侯国曾经归郡管辖 D郡国并行弊端凸显解析:选C根据材料“海昏侯”“隶属豫章郡”,可知侯国在“推恩令”后归郡管辖,郡国并行弊端得到较好的解决,故C项正确。3元朝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总理全国政务,实际长官为左右丞相各一人,或仅置右丞相,总领省事,

7、统领百司。这一政策措施有助于()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B防止丞相专权C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缓解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对立解析:选C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央官制的调整,调整的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故A项错误;元朝时出现相权的加强,故B项错误;精简机构是提高办事效率的方式,元朝三省归一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相权的扩大,只会激化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对立,故D项错误。(三)选官制度时期发展历程夏、商、西周世官制(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战国秦朝汉初军功爵制(1)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2)影响:有利于国家选

8、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两汉察举制(1)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2)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隋唐宋朝明清科举制(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2)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

9、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秦汉以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州郡推荐的察举制,门阀士族控制的九品中正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这反映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A由重才学到重品德 B由不公平到公平C由重血缘到重才学 D由封闭到开放解析:选D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分别体现了道德、门第、才学的选官标准,故A项错误;三种选官制度,依据不同的选拔标准,都存在一定局限性,故B项错误;世官制体现重视血缘,故C项错误;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扩大了国家的统治基础,为不具有士人身份的学子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体现了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故D项正确。2622661年,通过科举进

10、士及第的共290人,其中贞观年间年平均录取9人,永徽、显庆年间年均录取14人。而当时全国九品及以上官员约5 000人左右。据此可知当时()A进士科考最为显要 B门荫取仕仍是主流C官僚制度日趋成熟 D冗官现象极为严重解析:选B“科举进士及第的共290人”“贞观年间年平均录取9人”“永徽、显庆年间年均录取14人”“全国九品及以上官员约5 000人左右”可以看出通过科举入仕的只占唐朝官员的少部分,说明唐朝仍然沿用魏晋时期的恩荫做官,故B项正确。3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高门士族长期以来对官学的垄断,加之通过“权贵请托”等制度外因素得到科举及第,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这说明科举制度()A

11、没能打击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B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C影响了选官程序的公平与公正D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解析:选D材料意在说明在科举制录取时出现了问题,要保证科举制录取时不出现问题,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才行,故D项正确。二、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4大线索(一)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时期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农业起源(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3)工具有石、木、骨器(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夏商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战国传统农业形成(1)耕作方式:铁

12、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2)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4)经济方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从秦汉至宋元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1)耕作方式:牛耕普及(2)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3)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技术(4)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明清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2)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1唐代有法律规定“奴婢等同于家产”,同时也规定奴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得到解放,获

13、得人身自由,即是必须由一家之主的家长提供证明书,并由诸子同意签名,再送交本地官府,依据法定程序办理。这说明当时()A家父长权力独大B诸子权利、地位相同C以家庭为单位的财产观念D政府明确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解析:选C据材料“即是必须由一家之主的家长提供证明书,并由诸子同意签名,再送交本地官府,依据法定程序办理”可知奴婢要得到解放,要经过“家长”“诸子”“本地官府”的批准,这说明在家产问题上,“家长”“诸子”都有决定权,说明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财产观念,故C项正确。2下面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以此可以用来说明()A春秋时期北方农业的进步B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C东汉江南地区的开发D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

14、发展解析:选D题中材料是犁地画像砖,它体现了铁犁牛耕在甘肃的推广,河西走廊途经甘肃。河西走廊推广铁犁牛耕是在两汉以后,故答案为D项。3下图是宋至清(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数据整理)。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B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C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D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解析:选B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只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是粮食亩产增加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是在明清时期,故C项错误;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是粮食亩产增加的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

15、,故D项错误。(二)手工业生产时期发展历程从先秦到秦汉形成与发展(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2)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发展与繁荣(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明清辉煌与滞后(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