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 使至塞上 2教案 长春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8108862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 使至塞上 2教案 长春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 使至塞上 2教案 长春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 使至塞上 2教案 长春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 使至塞上 2教案 长春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 使至塞上 2教案 长春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 使至塞上 2教案 长春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 使至塞上 2教案 长春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下册 使至塞上 2教案 长春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2.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 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二

2、、初步感知课文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 2.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3.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三、理解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征

3、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第二课时一、理解诗的意境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

4、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

5、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2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二、总结提升全班齐诵全诗。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

6、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三、作业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2.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3.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4.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

7、册 儿童与发明1教案 冀教版教材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发明都与儿童有关。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娓娓讲述那世上的第一支口琴、听诊器等等的诞生都与儿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还告诉我们:“只要你拥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小发明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认读文中注音的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几项与儿童有关的发明。4体会课文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自主搜集有关的发明故事,通过阅读与交流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2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

8、达的条理性及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与交流文本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意识。【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儿童的奇想、创造、发现,往往成为发明家无价的珍宝,创造的源泉。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发明创造与儿童有关的小故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大家自由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流利。2开火车读课文,检测字音的掌握情况。3说说这

9、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出示中心话题: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介绍了几种与儿童发明有关的发明?摘抄有关内容填写在下面的表格里。发明与该项发明有关的儿童活动 1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灵感无价的珍宝、创造的源泉。 这段话开门见山,点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指出了发明创造与儿童的关系:儿童的奇想是发明创造的灵感。 课文中还有哪一部分的内容与此段相似?(文章最后一段) 这种表达方法叫首尾呼应,课文的结尾段和开头彼此呼应,主要作用是再次说明很多发明都源于儿童的创造、奇想与发现,并希望我们善于观察、勇于发现,敢于创造。 2玩儿腻了,她想出个新花样谁知竟“呜哩呜哩”地吹出了声。 女孩儿

10、只是因为玩儿腻了而想换个新的玩法这样一个简单的目的,连自己都没有想到能发出声音,这不经意间的发现竟然成为音乐家布什曼发明口琴的灵感源泉。让我们感到发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3比斯特正要发作,并突然大叫起来。 儿子不但把爸爸眼镜打落在地,打碎了镜片,还捡起碎镜片,真够调皮的。但他的大叫却是新奇的发现,因为镜片脱离镜架贴在眼前照样能看见东西。儿子的恶作剧成就了父亲的一项伟大发明。其实发明的源泉就在我们身边。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2.出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发明与儿童的小故事,在小组讲一讲,并谈一谈自己的认识。3.师小结:课文为我们列举了五个事例说明许多发明

11、的奇迹都源自儿童的需要、奇想与发现,只要大家善于观察、发现、你也能成为小发明家。课后测试题: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木梳( ) 古笙( ) 叩( )诊 琢( )磨 华裔( ) 孕( )育 细n ( ) 苦no( ) 崎q( ) 高深莫c( ) 天真无xi( )2.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身手不凡:异想天开:恶作剧:3.填空。 孩子们的创造、需要、奇想与发现,往往是发明家们( )的珍宝,( )的源泉。音乐家布什曼受女儿( )的启发,制成了世界第一只( );医生雷内克看到孩子们玩( ),发明了( );为了满足女儿( )的需求,美国人兰德发明了( );而比斯特则是因为儿子的( )发明了( )。 自主读文,交流感受。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既在了解课文内容又锻炼表达能力。让学生进行一次小练笔。备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