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村“三化同时”的经验及其启示意义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810765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农村“三化同时”的经验及其启示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日本农村“三化同时”的经验及其启示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日本农村“三化同时”的经验及其启示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日本农村“三化同时”的经验及其启示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日本农村“三化同时”的经验及其启示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农村“三化同时”的经验及其启示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农村“三化同时”的经验及其启示意义(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本农村 “三化同时”的经验及其启示意义 摘 要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当代化既是各自独立的发展过程,又是相伴相随、交织在一起的发展过程。三者之间的不协调发展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日本 1961 年制订 农业基础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当代化,成功地处理了三者之间的不协调问题,缩小了农工间不平衡发展和城镇差距。日本经验证实,建立健全农村 “三化同时”的支持体系,就能够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当代化同时进行,而且加紧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关键词 农业基础法; 基础法农政; 综合农政; 三化同时。一、问题的提出。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三农问题成为中国当代化进程中的一个

2、主要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经过 30 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和城镇化发展时期。就农业和农村而言,也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在我国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连续下降,农民收入增加由过去关键依靠农业转向越来越多的非农产业。目前,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使农业和农村经历着深刻改变。在农业、农村发生深刻改变的同时,我们必需看到中国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比较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当代化的同时进行、协调发展。针对这一问题,中央去年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时推进农业当代化的重大任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当代化即

3、使是各自独立的发展过程,但三者又是相互伴随、交织发展的统一体。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定趋势,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原动力,工业化和城镇化,能发明农业和农村以外的更多的就业空间,促进农业剩下劳动力的转移。1工业化、城镇化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并为农业当代化提供资金积累,搞活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金的优化配置,实现城镇协调发展。2。怎样才能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同时推进农业当代化? 笔者认为健全宏观调控机制,合理有效地利用多种调控手段,建立健全农村 “三化同时” 的支持体系,就能够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当代化同时发展。日本在 1961 年制订 农业基础法,依靠政府指导性政策手段、强

4、有力的法律体系和主动的财政支持,成功地推进了 “三化同时” 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国和日本农业基础比较相同,全部含有人多地少、小农户分散经营、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尖锐等特点。正因为此,吸收并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对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过程中同时推进农业当代化建设含有主动的意义。二、日本 农业基础法的实施。战后,日本为了摆脱经济衰退、粮食恐慌和农村衰落等困境,采取了经济自立政策,将发展关键由战前的军事工业和纺织工业转向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在这一阶段,日本的重工业和化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为日本工业的起死回生提供了机会,美国的大量战需品的需要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工业的发展。31

5、960年,日本金属、化学、机械工业产值比 1950 年增加 10 倍。4伴随工业化的发展,战争中成为废墟的城市也得到恢复,1960 年城市化率达成了56% ,比战前增加 2 倍。5以此同时,日本也采取了积 极 的 农 业 发 展 政 策。1950 年 代 出 台 了农地法、 粮食增产 5 年计划、 奶农振兴法、 农产品价格稳定法等政策方法,大幅度提升了农业生产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不过到了 1950 年代末,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停深入发展,出现了农业劳动力外流严重,农工间收入差距、城镇差距不停拉大和农业衰退等现象。对此,日本政府 1959 年成立 “农林渔业基础问题调查会”,该机构调查发觉

6、,农业生产率低下、价格条件不利、雇佣条件制约等原因造成了农工间收入差距、城镇之间不协调发展的局面。所以,日 本 政 府 研 究 制 定 了 农 业 基 本法,从 1961 开始正式实施。农业基础法要求,在提升农业生产率的同时,采取农业生产的选择性扩大和农业结构改进等三大方法,3达成消除城镇收入差距的目标。农业生产率的提升是经过农业生产基础建设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和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来实现的。提升生产率、培养自立农户、实现规模化经营是中心步骤。农业生产的选择性扩大是针对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的国际化影响,经过禽蛋肉类产品和蔬果产品的生产扩大,首先满足不停增加的城市人口需要,其次对抗海

7、外廉价农产品的大量涌入。农业结构改进是以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为基础,大力发展设施园艺农业和蔬果、畜产品等高效农业,提升农民收入,发展当代农业。颁布 农业基础法 以后,日本政府主动发展当代农业和促进农村区域综合发展。其关键方法是 “基础法农政” 和 “综合农政”。20 世纪 6080 年代,日本政府利用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的农业投入,大规模地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发展了高效当代农业。对于农村发展,在继续加强当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在农村区域导入工业企业,进行村镇合并,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当代化的同时发展。( 一) 基础法农政和农业当

8、代化。实施基础法农政的基础理念是,在调整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同时保持农产品价格平衡,扩大蔬果、畜产品生产,改进农业结构,培养自立经营生产主体,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农业当代化。日本政府依据 农业基础法 相关条例,结合基础法农政的基础理念,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法律,加大农业投资,改进了农业结构,主动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了农业当代化,详细方法有如以下三点。第一,建立农业当代化资金制度。 农业基础法制订以后,1961 年颁布 农业当代化资金补助法,实施农业当代化资金制度。该制度为了更加好地利用农协系统资金,在国家贴息的同时,各地方政府设置农业信用基金协会确保债务偿还。19601970 年的 10

9、 年间,农业投资总额达成 13695 亿日元,每十二个月投资平均百分比占财政总投资的 9. 3% ( 见表 1) ,农户中长久资金供给量大幅度增加,促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购 入,提 高 了 农 业 生 产 率 和 生 产 现 代 化程度。第二,改进农 业 生 产 结 构。1962 年 开 始,日本政府在继续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同时,对农业生产结构也进行了调整。关键内容有: 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畜产业等需求增加的农产品,对工艺作物、设施园艺等高效特色农业进行选择性扩大; 组建综合性农协组织; 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藏设施和农业机械等共同利用设施; 促进农产品共同加

10、工、共同销售体制; 努力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当代化的农业示范基地。在这些农业结构改进方法的影响下,19601970 年,日本水稻生产农户降低了 50% 。和此相反,工艺作物、设施园艺和畜牧业等设施农业生产农户百分比大幅度增加,增加率为 2. 49. 1% ,经营当代农业的户数占了近64. 9% ( 见表 2) ,农业经营效率和农民收入大幅度提升,农业农村进入了繁荣时期。第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战后日本十分重视土地改良和农地造成事业,基础法农政实施后,1964 年修改 土地改良法,加大农业投资,大力发展农田基础建设,根据土地条件的规格化 ( 30a 为标准) 、均质化要求进行田间道路、浇灌排

11、水设施、耕地整平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9601970 年总投资 2209. 2 亿日元,平均每十二个月占农业预算总额的 24. 8% ( 见表 3) ,大幅度提升了农业生产率和农地利用率。( 二) 综合农政和农村 “三化同时”推进.基础法农政实施以来,日本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当代化的进展下农业农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但到了 20 世纪60 年代末,基础法农政的弊端逐步展现出来,如稻谷生产过剩,经营规模扩大进度缓慢,劳动力流出严重,农户兼业经营扩大,出现了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6所以 1970 年日本政府颁布了 有关推进综合农政 政策并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大力推进农村

12、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当代化。基于农业基础法的综合农政的基础方针关键表现在以下方面: 育成规模化、高效率的当代农业,提升农民收入,实施农产品价格稳定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当代化;7经过农村区域引进工业企业扩大农民就业机会,提升农民收入;加强农村生活环境建设和村镇合并,建设农村社会各项事业,提升农村生活水平等覆盖农业、农村、农民的综合性政策。其关键方法可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农 业 现 代 化 的 加 强。1969 年 制 订农业振兴区域促进法,加紧了自立农户和兼业农户的收入,消除了和其它产业间的收入差距。大力发展蔬菜、水果、奶业等大规模、高效率当代农业,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调整农产品需求

13、关系,稳定农产品价格,主动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产品加工当代化。1970 年修订 农地法、1973 年修订 农业当代化资金促进法,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当代化程度。第二,农村城镇化建设。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急速发展引发了城市周围地域的乱开发、耕地转用等现象。为了预防这种现象的深入恶化,日本政府 在 1968 年制订了城市计划法,首先控制城市的无限扩大,其次,有计划地进行了农村区域的城镇化建设。1970 年颁布了 过疏地域对策紧急方法法和 农业生产者养老金制度,推进了农村区域生产基础和生活环境综合建设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方法,促进了农

14、村城镇化。第三,农村工业化的推进。20 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日本政府激励农村工业化,颁布实施了低开发地域工业开发促进法、新产业城市建设促进法 和 工业建设尤其地域促进法 等法令,进行了工业配置的地方分散政策。1971年颁布了 农村区域工业引进促进法、 工业再配置促进法 和 国土利用计划法 等相关农村工业化的法律法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户非农化发明了有利条件;8而且对于农村区域转移的工业企业实施长久低利息融资、税收减免、农民工雇佣补助等优惠政策。三、农村 “三化同时”推进的经验。1961 年实施 农业基础法 以后,日本政府在基础法理念下推进农业当代化的同时,农村区域引进工业,进入新一轮农村

15、建设。为了确保“三化同时”发展,日本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和财政支持政策。( 一) 有效的政策体系。日本在农业基础法的理念下,经过提升农业生产率和改进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当代化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方法。其关键内容是农地政策、农业生产基础建设和农村建设等政策方法。1. 农地调整。首先是优良农地确实保和有效利用政策。日本政府 1962 年修订 农地法,1969 年制订农业振兴法,实施了 “农地转用许可制度”,有力地阻止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耕地乱占用现象,确保了优良农地。其次为农地流转和自立农户规模扩大政策。依据 农地法,促进土地使用权、转让权等全部权的合理化,关键支持自立农户的规模扩大,设置农协组织、农业团体等法人化农业组织。同时实施农业者养老金制度和农业生产者农地取得资金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加紧了农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2. 农业生产。提升农业生产率是实现农业当代化的主要步骤,为此,日本政府从土地改良着手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政策。首先,依据 土地改良法 ( 1964 年修订) ,制订了土地改良中长久计划。同时,大力推进浇灌排水、农业用地开发、水田建设、旱地综合建设、修建田间道路等方法,大幅度提升了农业生产率。其次,针对农村工业化的不停深入,制订了 “工业引进关联农业基础 建 设 事 业” 和 “农 产 品 专 业 化 生 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