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空间与图形概念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810711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空间与图形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培养空间与图形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培养空间与图形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培养空间与图形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空间与图形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空间与图形概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培养空间与图形观念价值分析:小学空间与图形的课程核心目标在于,积累丰富的几何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推理意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重视学生掌握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技能,而忽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象思维和推理意识,背离了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核心价值。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距离等形象在人脑中的表象。小学阶段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初级阶段,是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的重要时期。空间观念主要表现为:能由形状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作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当前的小学生空间与图形,其

2、基本定位在于操作几何、直观几何。这既是小学生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几何课程改革进步的必然。其实,与数与代数相比,空间与图形的课程更形象、具体,富有操作性。因此,在小学空间与图形课程目标的表述等方面,较多地使用了“经历”、“探索”、“体验”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同时,空间与图形课程的指向也不仅仅停留在“几何”目标和价值上,而是放眼于小学数学思维水平的整体提高,以及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养成。研究报告一、通过实物或教具的观察,获取感性经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主要先依赖于观察,形成准确、到位的感知。感知是人类认知的第一条件,人要认识东西都是

3、先从感知得到的。在进行几何体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或教具,体验几何体的形状特征,形成直观认识。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然后通过触摸物品,从直观上感知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相对的面怎么样,相对的棱怎么样,由于学生是初步认识图形,教师提供的实物模型一定要标准,示范画出的图形要精确,但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常常为了贪图方便经常随手画出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这样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带来了负面影响。其实,在通过实物演示抽象出图形时,教师应该画准确到位的直观图形让学生观察,从而让学生对所学图形形成准确的表象,为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二

4、、通过观察、操作中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以往的教学,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学生积极参与的几率小,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皮亚杰说得: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认识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理解各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都需要借助于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感知活动来完成。教学中可应用“拼一拼、摸一摸、量一量、搭一搭、堆一堆、滚一滚”来认识物体,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摸一摸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表面,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上“上、下、前、后、左、右”, 然后把长方体的六个面

5、展开,让学生感知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求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再让学生通过对表面展开图的剪剪、摆摆,理解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弄清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该怎样求,并联系长方体面的特征,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三、通过观察合理想象,培养空间想象力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在几何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目的、顺序去观察,在反复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如教学圆锥时,作为教师可利用教具演示,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抽象出“圆锥”这一概念,然后用圆锥

6、教具沿底面直径到圆锥顶点切开,让学生观察到切开的横截面是一个等腰梯形,它的底边正好是圆锥底面圆的直径,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距离就是圆锥的高,然后教师可在黑板上示范画图,并标出高,这样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就初步形成。四、注重联系实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形体知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几何知识的教学在学生掌握形体特征,形成正确概念,理解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运用公式,正确理解算法。通过对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五、呈现变式图形,深化空间观念变式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观材料或事例不断变换的呈

7、现形式,但本质属性不变。在教学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几何体特征是“标准图形”,一但遇到变式图形,学生就难以区分。学生只有掌握了图形的基本特征,才能正确分辨各种图形的本质区别,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中,进行变式训练是深化学生表象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只有通过训练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区分图形的各种因素,确定哪些是主要的,本质的,哪些是次要的,非本质的,从而使他们形成的表象更加清晰。如“在教学等腰梯形时”,当学生初步建立了等腰梯形的概念,了解等腰梯形的基本特征后,我及时变换等腰梯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供学生观察判断,有效巩固了学生对等腰梯形的理解与掌握。又如教学平行线时,让学生观察标准图形,然后画出变式图形,让学

8、生观察并与标准图形进行对比,从而对图形的本质属性有个全面的认识。因此,教学时适当加强变式练习,让学生掌握几何体的本质属性,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我们每一位实施新课程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观察实物、正确感知、操作入手,建立表象,通过联系、比较、想象、概括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并注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结果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初步知识,要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特征并在此过程,获得一些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从而在头脑里进行空

9、见形体的分解与组合而形成空间观念。小学生习惯于熟悉标准图形,但较长时间认识标准图形,遇到非标准图形时就感到困难,甚至产生错误的认识。几何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形”的科学抽象与概括,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条件。教学大纲强调了几何初步知识教学要注意数形结合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很多教师由于受传统观念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只重视求积的计算教学,忽视概念教学或者过分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直观和表象的作用,以至于造成学生对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不深刻,空间观念淡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不但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善于帮助学生注意数学概念与生活实践经验中不一致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