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重点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8096205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重点(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口腔组织病理学一一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一般可将人出生前的发育分为三阶段:1 增殖期:此期为自受孕至受孕后 2周,包括受精、植入和三胚 层胚盘的形成.2胚胎期:指受孕后第38周,此期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组织并构 成器官、系统,胚胎初具人形。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此期完成。3胎儿期:受孕后第9周至岀生腭的发育在此期的开始阶段完成。第一节 神经嵴、鳃弓和咽囊一、神经嵴的分化胚胎发育的第3周,三胚层胚盘形成。发育中的脊索和邻近的间 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其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 隆起的外缘称神经褶。神经褶的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第4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

2、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 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即神经嵴细胞。神经嵴细胞位于神经管和表面外胚层之间,形成沿胚胎头尾走向的细胞带,以后分为两条细胞索,列于神经管背外侧。胚胎第4周,神经嵴细胞发生广泛的迁移,演化成机体不同的细胞并形成许多重要 组织成分。1 神经系统组织:包括施万细胞(Schwann),面神经的膝状节, 舌咽神经的上节和迷走神经颈节,与V、叩、区、X各脑神经相联系 的自主性神经节、神经节内神经元周围的卫星细胞,脑膜。2内分泌组织:甲状腺的降钙素细胞、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细 胞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细胞。3 软硬结缔组织:迁移至头面部的神经嵴

3、细胞形成该区大部分 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或外胚间充质。包括面部的骨、软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牙周膜、血管周细胞、血管平滑肌。横纹肌、 腺体及皮肤脂肪组织的周围组织也来自神经嵴细胞。4 皮肤组织:皮肤及粘膜的黑色素细胞、真皮二、鳃弓及咽囊的发育鳃弓和咽囊的发育与面部及颈部发育关系密切。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 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称鳃弓。它们由头至尾端依次发生。相邻的 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者称鳃沟;在咽侧者称咽囊。鳃弓和鳃沟的外表面被覆外胚层;咽侧除第一鳃弓被覆外胚层 外,由内胚层被覆。鳃弓内部中轴为原始中胚层,周围有迁移来的神 经嵴细胞围绕。鳃弓内

4、部逐渐分化岀肌肉、神经、软骨、血管等。鳃弓、咽囊及其衍生物鳃弓肌衍化物骨等衍化物咽囊咽囊衍化物一-咬肌、腭帆张肌、上下颌骨、砧骨蝶I中耳、咽鼓管鼓膜张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下颌韧带、锤前韧带、麦克尔软骨表情机、二腹肌后腹、镫骨肌、茎突舌骨肌镫骨、茎突、舌骨小角、舌骨体上部、茎突舌骨韧带n腭扁桃体三茎突咽肌舌骨大角、舌骨体下部m胸腺、下对甲状旁腺四喉部肌肉、咽缩肌喉软骨IV上对甲状旁腺五胸锁肌、斜方肌V滤泡旁细胞颈窦:第二鳃弓生长速度快,朝向胚胎的尾端,并覆盖了二、三 四鳃沟和三、四、五鳃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被覆盖的鳃沟与外界隔 离,形成的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的腔。以后的发育中消失。残余

5、形成囊肿或痿管。发育异常:1 腮痿:颈窦未消失形成颈部囊肿,如囊肿与外部相通即称鳃 痿,其开口可位于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任何位置。2 先天性耳前窦道、痿管。第一鳃沟和第一、二鳃弓发育异常 时,可在耳屏前方形成皮肤的狭窄盲管或点状凹陷,多为先天性。第二节面部的发育一、面部发育过程起源:额鼻突、第一鳃弓面突的分化胚胎第3周,发育的前脑生长迅速,其下端岀现一个突起,称额 鼻突,其下方为下颌突,第 4周其外上方长岀两个突起为上颌突拉特克囊(Rathke pouch):约在胚胎第3周末,在口咽膜前方口凹顶端正中岀现一个囊样内 陷,此囊不断加深,囊中的外胚层细胞增生并向前脑腹侧面移动并分 化岀垂体前叶细胞,

6、此后囊退化消失此囊的残余可发生颅咽管瘤面突的联合和融合:第6周面突一面生长,一面与相邻或对侧的突起联合第78周联合完毕,颜面各部初具人形。面突及其衍生组织起源突起软组织形成物硬组织形成物额鼻突中鼻突(球状突)鼻梁、鼻尖、鼻中隔各 软组织、上颌切牙牙龈筛骨、犁骨、前颌骨、上颌切牙、鼻骨侧鼻突鼻侧面、鼻翼、部分面 颊上颌骨额突、泪骨第一鳃弓上颌突上唇、上颌后牙牙龈、部分面颊上颌骨、颧骨、腭骨、上颌磨牙及尖牙下颌突下唇、下颌牙龈、面下颌骨及下颌牙齿二、面部发育异常畸形主要发生在胚胎第 6 至第 7 周面突联合期。唇裂( cleft lip ):面裂( facial cleft ): 横面裂、斜面裂第

7、三节 腭的发育一、腭的发育过程腭指介于口腔和鼻腔之间的组织。 胚胎早期原始口腔和鼻腔是相 通的,腭的发育使口腔和鼻腔分开。 由两个突起发育完成: 前腭突(原 腭)、侧腭突(继发腭)嗅囊:第 6 周时,由于侧鼻突、上颌突向中线生长,将中鼻突的 两个球状突向中线推移,并使其相互联合,使鼻凹外口不断抬高,变 成一个盲囊, 称嗅囊。以后由于嗅囊深部各突起联合部位的上皮变性, 嗅囊延长,最后与口腔相通。二、腭的发育异常腭裂( cleft palate ) 颌裂( cleft jaw ) 腭突融合线处可发生发育性囊肿,如鼻腭囊肿、正中囊肿第四节 舌的发育一、舌的发育过程 起源:第一、二、三、四鳃弓 突起:

8、侧舌隆突、奇结节和联合突联合线处形成一个浅沟称界沟 (sulcus terminalis) 。二、舌的发育异常:分叉舌罕见。侧舌隆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全。 正中菱形舌舌盲孔前方,有时可见椭圆形或菱形红色区域。舌乳头呈不同程度萎缩。以前认为是奇结节未消失形成的残余。近来 证实与局部慢性真菌感染特别是白色链球菌感染有关。异位甲状腺舌盲孔附近的粘膜下、舌肌内,也见于舌骨附近 和胸部。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未退化或部分上皮残存可形成第二章 牙的发育第一节 牙胚的发生和分化牙板:在胚胎第 5 周,原口腔上皮局部增生形成原发性上皮带。 上皮带继续增生分裂,在唇(颊)侧形成前庭板,在舌侧形成牙板。一、成釉器的发育

9、(一)蕾状期: 牙板末端的上皮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圆形或卵形的上皮芽,如同 花蕾,称为牙蕾。牙蕾细胞类似基底细胞,周围有间充质细胞增生。(二)帽状期: 上皮芽继续生长,体积增大,底部凹陷,形状如帽子。外周的间 充质细胞也增生聚集。此时的成釉器分化成三层细胞:外釉上皮层; 内釉上皮层和星网状层。(三)钟状期: 随着成釉器的长大,上皮凹陷加深,形如钟状。外周的间充质细 胞也继续增生。此期的成釉器分化为四层: 外釉上皮层; 内釉上皮层; 星网状层; 中间层。1外釉上皮层:是一层立方上皮,借牙板与口腔上皮相连。外 釉上皮与内釉上皮相连处称为颈环。2内釉上皮层: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排列在成釉器的凹面的 基

10、底膜上,与牙乳头相邻。3星网状层:位于内外釉上皮之间。细胞呈星形,有较长的突 起。细胞间充满富含蛋白的粘液样液体,有营养保护作用。4中间层:在内釉上皮与星网状层之间的23 层扁平细胞。与釉质形成有关。5釉结、釉索:釉结为内釉上皮局部增生。 釉索是由釉结向外釉上皮走行的一条细胞条索。 以上均为暂时性结构。二、牙乳头 牙乳头细胞为成釉器包围的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在内釉上皮细胞的诱导下, 牙乳头外层细胞分化为高柱状的成牙 本质细胞。牙乳头是决定牙形态的重要因素。并形成牙髓。三、牙囊 牙囊由成釉器外周的间充质细胞呈环形排列而成。 牙囊发育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第二节 牙体组织的形成一、牙本质

11、的形成 在成釉细胞的诱导下,牙乳头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牙本质细 胞。随后,成牙本质细胞分泌牙本质基质,并合成 I 型胶原。 最早形成的牙本质基质称为罩牙本质。 罩牙本质基质的胶原纤维 粗大。牙本质的矿化形态是球形矿化,形成钙质小球。球形矿化遗留的 未矿化的基质称为球间牙本质。除罩牙本质外, 其余大部分的原发性生理性牙本质成为髓周牙本 质。髓周牙本质的胶原纤维比较少,并相互交织与小管垂直。二、釉质的形成釉质矿化分四期:I :基质含达矿化总量 30%的矿物盐。II :矿化从釉质表面开始,向深层扩散。III :由最内层向表层矿化。IV :外层釉质很快矿化,且矿化度最高。釉质的矿化方式是:矿物盐沉积在

12、基质中,同时水和蛋白从釉质 中被吸收。最后使釉质达到 96%的矿化程度。牙冠形成后,成釉细胞在釉质表面分泌一层无结构的有机薄膜, 成为釉小皮。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 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成为缩余釉上皮。三、牙髓的形成 当牙乳头周围有牙本质形成时, 牙髓的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 为牙髓细胞。随着牙本质细胞向中心移动,牙乳头的体积逐渐缩小。 到原发性牙本质完全形成,髓腔内的结缔组织成为牙髓。四、牙根的形成当牙冠发育完成时, 牙根开始发育。 内釉和外釉上皮在颈环处 增 生形成上皮根鞘。上皮根鞘继续生长,离开牙冠向牙髓方向成 45o 弯曲,形成一盘

13、 状结构,成为上皮隔。五、牙周组织的形成(一)牙骨质的形成: 随着根部牙本质的形成,牙囊细胞穿过根鞘上皮,进入根部牙本质表面,分化成为牙骨质细胞。原发性牙骨质是无细胞的,覆盖在牙根冠方 2/3 处。 继发性牙骨质是细胞牙骨质,覆盖在根尖侧的 2/3 区域。(二)牙周膜的发育 当牙根形成是,牙囊细胞增生活跃,在邻近根部的牙骨质和固有牙槽骨内壁,分别分化为牙骨质细胞和成骨细胞。而大量位于中央的 细胞,则分化为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部分被埋在牙骨质和牙 槽骨中,形成穿通纤维。随牙齿的萌出,牙周纤维斜行排列。并不断改建,对牙起支持作 用。(三)牙槽骨的形成 随牙周膜的形成,在骨隐窝壁上的细胞分化为

14、成骨细胞,形成新 骨。牙周组织形成后,随着功能需要,不断改建,不断补充。来自骨 髓的细胞通过血管定位于牙周膜, 可分化为成骨细胞, 成牙骨质细胞。第三节 牙的萌出和替换一、牙的萌出 是牙冠形成后向牙合平面移动,穿过骨隐窝和口腔粘膜,达到功 能位置的过程。(一)萌出前期:上、下颌骨向中线和后端增长时,乳牙胚向前 庭方向和牙合面移动。牙移动方骨吸收,反之增生。(二)萌出期:缩余釉上皮与口腔上皮在萌出牙上方融合成一上 皮团,称为上皮袖。其中央上皮坏死,形成牙萌出的通道。使牙萌出 时不会发生出血。牙囊通过结缔组织条索与口腔粘膜固有层相连,形成引导索。在 乳牙的舌侧可见含有结缔组织条索的孔,称为引导管。

15、当牙萌出时, 骨吸收时引导管增宽,成为牙萌出的骨通道。(二)萌出期:牙冠萌出到口腔,缩余釉上皮与釉质分离,使牙 冠暴露。在牙颈部,缩余釉上皮形成结合上皮。(三)萌出后期:刚萌出的牙的牙根尚未完全形成,髓腔很大, 根尖孔呈喇叭状。一般经过 23 年,牙根才能完全形成。当牙萌出到咬合建立时,牙周组织不断改建完善。血管丰富,纤 维增粗,骨密度增强,神经进入牙周膜。(四)牙萌出移动的机制:1牙根的形成:导致牙冠的牙合向移动。2液体的压力:根尖部组织压力增加将牙推向牙合面。3周围骨组织的吸收:骨的吸收和沉积使牙发生移动。 4牙周膜的牵拉:牙周膜中成纤维细胞的收缩能力能够牙移动。二、乳恒牙交替乳牙从 6 岁开始,到 12 岁全部被恒牙代替。 随着颌骨内恒牙胚的发育和牙合向移动, 使恒牙胚与乳牙根之间 的结缔组织充血,并分化出破骨细胞。牙根被吸收,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