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药饮片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095191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中药饮片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议中药饮片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议中药饮片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议中药饮片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议中药饮片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议中药饮片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中药饮片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中药饮片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作者:李有刚 文秘114原创投稿饮片” 一词最早见于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药肆中俱切为饮片”的记载,而中药饮片是中药材依据中医药理论, 经过加工炮制后, 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是祖国传统中药中的三大组成部分之 一,是中医临床用药、中成药生产的重要原料。千百年来,我们都在 利用其品种的多样性、药物的低毒性、配伍的方便性、疗效的确切性, 充分发挥其在治病救人方面的独特作用。但由于缺乏统一、系统、完 整的中药饮片炮制规定和质量控制标准,以及监管不力、地方保护等诸多因素,中药饮片市场陷入混乱,这不仅威胁到整个中药饮片行业, 还威胁到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和群众用药安全

2、。因此,笔者认为如何加 强对中药饮片市场的有效监管,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和焦点 问题。问题(一)流通秩序不规范。通过近几年来我们查处的案例来看:一是中 药材与中药饮片混杂不分。直接购进、销售、使用原生中药材的现象 较为普遍,这为安全经营使用中药饮片埋下了隐患。 二是挂靠经营饮 片的现象较为突出。基层中药饮片经营企业大多是与各批发连锁公司 捆绑在一起,使用同一个企业名称和资质,但实际是独立核算,每年 给挂靠企业缴纳一定管理费而已。三是非法渠道采购的现象比较严 重。不少基层经营、使用单位从正规渠道购买饮片样品后,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毛利润可达 100%200%,甚至更高),大量购 进劣质

3、中药材进行防伪加工销售;有的经营企业从黑市上购买散装饮 片和正规厂家的饮片包装、标签,进行改头换面;有的黑串” 代理”商贩非法销售饮片,执法人员查处后就直接到合法企业去过票; 有的零售单店和医疗机构留着正规厂家的饮片包装和标签应付检查, 实际销售、使用的基本上都是从地下家庭式作坊生产的中药饮片。(二)饮片质量不稳定。中药需特殊炮制的品种有 400余种,其中毒 性品种近30余种,需加入辅料炮制的有100余种,特别是一些药材 经过加工炮制后能增强疗效或改变疗效, 而一些具有毒性、刺激性的 中药材必须要通过加工来减弱其毒性、 刺激性,才能达到安全使用的 效果。否则,饮片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治疗作用,甚至

4、起到相反的作用。 近年来,我们在执法监督检查中发现,中药饮片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厂家不按规定生产。有的故意不按生产工艺生产,规避监管;有 的变更工艺、处方、标准,却不按规定申报;有的按批准的工艺、处 方、标准进行生产,却生产不出合格产品;有的不在符合药品生产 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的车间、厂房生产;有的实际上就是伪 劣中药材的合法加工厂。二是缺乏正确的竞争意识。不少生产、经营、 使用单位都是采取低价产品代替高价产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价 格欺诈现象相当严重。三是经营使用管理不科学。中药饮片的质量与 中药材的种植、采挖、生产、加工炮制、仓储等息息相关,不少单位 管理不到位,七防”(防

5、尘、防潮、防霉、防火、防虫、防鼠、防 污染)做得不够,霉变、鼠咬、虫蛀和有效成份丧失的饮片较多,造成质量变异,这在边远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中尤其普遍。(三)有效监管未跟上。中药饮片相比西药而言价廉物美,可以随症 加减,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比较符合不同病因的病人而进行 个性化给药治疗,深受农村市场和农民的欢迎,中药饮片在基层很有 市场。目前,监管部门一是对饮片安全的严峻形势认识不到位;二是 对安全风险的关键环节监管不到位;三是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罚不到位;四是地方保护、执法环境影响监管工作的开展;五是监管队伍素 质不适应监管工作的要求,监管工作不尽人意。尤其对农村饮片市场 检查频率相对较低,为假

6、劣中药饮片提供了一个生存空间, 非法经营 者为逃避监管,纷纷抢占农村市场。同时,国家对中药饮片也还没有 一个统一标准,法律法规在有些具体规定上又不十分明确, 加之基层 监管部门人员少、任务重、设施差、经费紧,监督抽验代表量不够, 因而很难对中药饮片实施有效监管。(四)法律法规不健全。药品管理法第34条规定:药品生产企 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必须从具有药品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 购进药品;但是,购进没有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材除外 ”。可见, 中药饮片如同成药一样,必须从具有资质的企业购进,违者按药品管理法第80条规定处罚。而国家对购进没有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 中药材未进行资质规定(实施批准文号

7、管理的中药材品种也尚未出 台)。在使用方面,根据药品管理法第10条的规定,中国药典 及各地制定的炮制规范,只是中药饮片生产标准,未作为使用依据, 虽然各地要求调配中药处方应使用中药饮片,但无法定约束力。药品管理法第27条规定,医疗机构的药剂人员调配处方,必须经过 核对,对处方所用药品不得擅自更改或者代用;药品管理法第19条对经营企业也作了同样规定,但对违反规定的,却无相应罚则,因 而造成使用上的混乱。对策(一)完善法律法规科学监管。中药饮片是特殊商品,它具有 简、便、廉、验”的特点, 关系到百姓健康和安全。中医用药的标准其实就是饮片的标准, 饮片 乱了,中医临床作用就没有了。所以,中药饮片不同

8、于普通商品,必 须严格规范管理。国家应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中药饮片管理办法 和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规范质量技术监测标准,规范具体行为操 作要求,规范违法违规处理依据。作为基层监管部门,对中药饮片的 监管重点:一是中药饮片企业购进、加工、检验和销售过程的合法行 为;二是中药饮片经营企业、医疗机构采购、使用的规范行为;三是 监督抽验日常监管中易出现质量问题的中药材、中药饮片品种;四是 建立重点监控区,重点监控饮片生产经营企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 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实施情况。如果法律 法规不能提供切实、充分、可行的生产、经营、使用饮片的依据和支撑,监管部门不严管重罚,中药饮片的质

9、量安全就得不到保证,监督 管理也只能流于形式。(二)实施身份管理建立档案。由于中药材产地不同,它的性、味、 归、经和作用就不会一致,为了提高中药饮片疗效,保护传统医药的 健康发展:一是对地道药材实行规模化种植。如宁夏的枸杞、陕西的 当归、四川的黄连、云南的三七、内蒙的甘草、广东的藿香、浙江的 贝母等都是全国有名的地道药材,因土质、气候、水分等不同,药材 疗效就大不相同,正如古人所言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是, 用之有据”二是对中药材实行身份管理。中药材采收初加工后才能 进入市场,还必须提供准确的产地、日期和相关的检测依据等资料, 让饮片生产厂家做到心中有数,厂家提供的饮片和包装资料才会真实

10、 可靠。三是加快对中药饮片实施批准文号管理。推进中药材生产质 量管理规范(GAP )实施进程,进一步提高中药材、中药饮片市场 准入门槛,扩大中药材、中药饮片种植、生产规模,规范中药材种植、 生产、养护,保证中药饮片质量,促进中药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三)完善工艺流程强化源头。中药饮片从生产到经营到使用到监管, 都没有形成严密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里涉及到的中药,也 多指中药材,即原料药,中药饮片没有统一标准。要保证中药饮片质 量:一是要完善饮片质量管理规定。以质量炮制控制标准为基础,制 订并完善中药饮片监督检查规范标准,加强对中药饮片市场的监管力 度,逐步扭转市场混乱局面。二是要加强工艺流程

11、监控。就目前的情 况来看,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虽在实施 GMP管理,但多流于形式,应 付监管,如果炮制工艺不规范,炮制标准把握不好,就难以达到改变 药性、矫臭矫味、减毒增效等目的,中药的长处优势也就得不到发挥, 生产企业又是饮片的源头,工艺流程乱了,饮片的质量就很难保证了。 三是要加强使用环节的监管力度。参照 GSP的管理模式,强化对医 疗机构中药饮片的监管,医疗机构是中药饮片最大的消费市场, 应强 化米购、入库、验收、保管等方面的质量技术监管,建立基础信息库 和信用档案,让中药饮片的流转处于可控之中。(四)提高监管质量加大投入。一是要加大对各级执法监管部门的工 作经费投入。特别是基层监管部门的执

12、法经费,充分保障一线工作的 需要,解除基层监管部门的后顾之忧,有效防止行政执法产业化的倾 象。二是加强对基层监管设施设备的配置, 提高监管中药饮片的科技 含量,逐步改变 一验包装,二看渠道,三查票据,四抽样品”的老方 法,保障中药饮片的科学监管落到实处。三是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 经营、使用和监管等单位涉药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涉药人员的知识, 加大对从事中药饮片采购、质量管理和监督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 们对中药饮片的鉴别和应用等各方面的能力。 四是提高社会公众安全 用药意识,要通过广泛宣传教育,改变老百姓多年来的习惯用药方式, 提高广大人民对中药饮片包装和质量识别的基础知识,增强安全用药 意识,筑起一道共同监管、共同维权防线,促进中药饮片行业健康发 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