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8094657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Word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目标: 1.了解歌行体知识,背诵课文。 2.体味诗歌的情感与写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引起课文: 简介作者岑参(公元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其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气势雄伟,想象瑰丽,特别擅长七言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其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做过宰相,但其伯祖父和伯父都是获罪被杀的。父亲岑植虽做过刺史,但在岑参幼年时便已死去,由此家道中落。他从小便刻苦读书,以寻求出路。30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时值西北边境一带战争频繁,岑参向往建功立业,曾两度从军到西北边防军队工作。边地风光,戎马生活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加

2、之他本身就有舍身抗敌的雄心壮志,这使他写出了许多气势豪迈、充满报国激情的边塞诗。简介背景唐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作者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简介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新诗体。“歌行体”一般在标题上用“歌”或“行”来体现。如以“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有高适的燕歌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歌行体” 形式比较自由,篇幅可长可短,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律、韵脚比

3、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的。二、学习课文:第一步,泛读课文。快速阅读本诗,请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描写的对象,用横线标出直接描写对象的诗句,用波浪标出间接描写对象的诗句,用小圆点标出作者表达感情或体现主旨的词语、主旨句或关键句,用序号标出诗歌的层次。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歌的结构与中心。老师检查梳理:对象:白雪直接描写对象的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纷纷暮雪下辕门 去时雪满天山路 雪上空留马行处间接描写对象的诗句: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

4、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推荐精选表达感情的词语或句子:愁云惨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本诗可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明确:1.咏雪(前十句)2.送别(后八句)小结:“咏雪”部分,前八句描写塞外强劲的风雪和由此造成的严寒气候。第九、第十句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送别”写送别武判官的情景。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前一层写送别宴会,后一层写依依不舍之情。本诗是以什么为线索的?请扣全诗分析:明确:线索:雪。八月飞雪辕门暮雪雪满天山雪上蹄痕。二、理解诗歌表达的中心指导学生朗读表现作者

5、情感的语句、关键词语,揭示中心的语句等,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的情感。指导学生根据上述内容及写作背景、写作意图等概括出诗歌的主旨。明确:全诗通过描写塞外的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用边塞军旅生活的苦寒烘托了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本诗表现的主旨有何深刻、新颖之处?明确:不仅表现依依惜别之情,而且表现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作者送别的环境是酷寒的,但表现的情谊是温暖的;边境的环境是严酷的,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坚持戍边是豪迈的、壮烈的。指导学生理解诗歌主旨对我们的启迪。略。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诗歌的要素及语言。一、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要素。理解诗题。1题目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明

6、确:体裁为歌行体,内容为咏雪和送别。2本文题目与诗歌正文构成了怎样的关系?答:总领了全诗内容,暗示了行文的结构。体味意境。1指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物象。明确:北风、白草,飞雪 罗幕、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瀚海、冰、云、中军、胡琴、琵琶、羌笛、暮雪、辕门、红旗、轮台、天山、马行处。2作者运用上述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有怎样的作用?明确:边塞奇丽的雪景、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环境的苦寒严酷,大漠的宏大壮阔,营造了送别的氛围,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情。3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达了对雪的歌咏;“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7、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去时雪满天山路”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担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推荐精选”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无不流露出边塞将士的豪迈、壮烈之情。二、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指导学生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言,并分析其是怎样表达的,有什么妙处?1.“北风卷地白草折”写风猛,一“卷”字写北风席卷大地的态势,“胡天八月即飞雪”写雪奇,通过飞雪之早写出了胡地奇景。一“即”字写出了作者的惊诧,一“飞”字写雪下得猛而紧,与“卷”照应,写出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梨花喻飞雪,写出了飞雪落缀在千树万树上的奇异夺目,气象万千。“忽”字一转,突兀意外,

8、意在表现边塞气象变幻突然奇妙,再把满树的白雪比作梨花满树,这个春天的景象是他主观上的感受,却写出了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为酷寒的边塞增加了暖意,意境奇特,比喻新颖,既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写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百丈冰”写冰雪覆盖大漠,面积宽,冰块人巨大,后面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愁云”既写景又写情,做到了情景交融。4.“风掣红旗冻不翻。”雪中红旗这一特写镜头,红白相映,色彩鲜明,十分夺目。从情景来看,红旗不翻,武判官即将出发,凝重压抑,令人黯然销魂。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已不见友人身影,诗人仍然伫立雪中,翘首远望,雪

9、地上一行长长的蹄印,牵动诗人惆怅的心情,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及思乡之情随马蹄印的远去而愈益深厚,其意境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在背诵中积累语句或词语,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感情。指导学生运用所积累的语句或词进行创造性的表达。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一、个性解读。学生自我解读。教师作归纳总结。二、读写结合。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正侧面描写结合。指导学生思考这个手法对表现主旨、对文章的结构等有何作用明确: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写景。开头四句正面写雪的奇丽。接着四句侧面写雪之寒,作者将笔锋由帐外转入帐内,写

10、军中将士的苦寒生活,风吹散雪花点点人帘湿幕,四周骤冷,白日狐裘不暖,黑夜锦衾嫌薄,将军的硬弓拉不开,都护的盔甲冷难着,实在奇寒难忍。这部分既表现了对边塞奇丽风光的赞美,也烘托了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推荐精选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实际思考这个技巧对自己的写作有何借鉴作用。四、课堂作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两首诗的异同。 明确: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无固定的格式,第无定句,诗句多少依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不同之处表现在:茅屋为秋风所破

11、歌以七字句为主,间以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艺术结构严谨,层层推进,埋下伏线,最后直抒胸臆,过渡自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简洁,抒情含蓄而典雅,四个“雪”宇(送别前雪景、饯别时候的雪景、临别时的雪景、送别之后的雪景)一线串珠,章法严谨而又富于变化。五、布置作业:课外找一些歌行体的诗歌来阅读或背诵,以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教学反思:初中对诗歌的教学要求不是太高,如果仅从应付考试而言,让学生背熟能正确默写就可以了。但笔者还是想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着手,让学生了解快速解读诗歌的方法与步骤,学习一些鉴赏诗歌的最基本的方法。采用三步阅读教学法来阅读

12、诗歌,第一步整体理解难度不太大,由于诗歌的篇幅短小,结构比较简单,重点是掌握正确的方法快速解读。当然第一步也有一个难点,便是理解主旨,这要在指导学生找准主旨句与诗歌重点内容上下功夫。第二步是重点,因为进入鉴赏,要求细致而深入的解读,而初中生的问题就在于读得粗疏,理解粗浅。我们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抓物象,指导学生理解写景所表达的情。二是抓语言,要善于指导学生找准诗句中的关键词,然用理解其表达含义与作用,要善于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句、名言警句,要把握理解的方法与步骤,要积累语言。积累的关键在于运用,因而笔者设计了一个连词、连句成段的练习。第三步是关键,一个关键是个性解读,诗无达诂,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得到

13、不同一首诗的不同看法,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诗从手,得出看法,又要从诗入手简单论证明自己的看法。第二个关键是读写结合,要指导学生学习诗歌中最明显而重要的手法用于指导自己的作文等。推荐精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四、教具:录音、课件五、板书设计: (第1-8句) 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9-14句) 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

14、 气势雄伟 想象奇特(风雪送友图) (第15-16句) 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 寓情于景 浪漫色彩 (第17-18句) 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推荐精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

15、。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一)一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1 指名学生朗读2 正字音:裘 衾 薄 着 瀚 阑 饮 羌 掣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