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模板合集7篇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8093969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计划模板合集7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学计划模板合集7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学计划模板合集7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学计划模板合集7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学计划模板合集7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计划模板合集7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计划模板合集7篇(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计划模板合集7篇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教学计划吧。你知道领导想要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总结吗?下面是精心整理的教学计划7篇,欢迎大家分享。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教学重点是了解名著大意,体会人物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多媒体课件 1课时一 谈话导入。 突发事件出现时,许多人将面临怎样生存的问题。你可能被独自隔绝在地球的任一地点北极冰地或茫茫沙漠,热带雨林或浩瀚大海。山川、密林、莽原、沼泽随时都有可

2、能给你带来致命的威胁,但同时又提供了相应的生存机会。作为个人来说,意志越坚韧,身体越健康,知识技能越丰富,则生存的机会就越大。2 今天我们学习的鲁滨孙漂流记讲的就是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以后所发生的事情。 二.联系单元导读和课前导读,明确目标。1. 先阅读整部作品的梗概,了解大意。2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3 摘录精彩句段,写写心得体会。4.如果有条件,可以找来整部作品读一读。 三. 探讨问题。1. 浏览作品的梗概,了解大意。2. 默读作品的精彩片段,想想:哪些描写很精彩?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在旁写一写你的体会。3. 品读好处和坏处对照表,感受主人公的人生态度。四 交流阅

3、读心得。1. 我知道咱们班有同学早已读过鲁滨孙漂流记了,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说书心得吗?2. 今天,我们认真地学习了鲁滨孙漂流记,我相信今后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有办法、有能力解决,因为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我们正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们一定要相信我们自己。 五.作业超市。1找鲁滨孙漂流记原著来读一读。2.摘录精彩句段,写写心得体会。. 续写:鲁滨孙回到英国后 教学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

4、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五个班的音乐课。大多数小朋友接受过学前教育,其中一部分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会唱好多歌曲。多半为独生子女,家长较宠溺,稳定性差,很好动,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比较喜欢唱歌,能够感受音乐律动美。学习习惯、心理特点:学生入学不久,活泼好动、天真烂漫,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心中集体主义观念还未形成,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

5、步形成的阶段。本学期学生开始正式系统化的学习音乐,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使学生爱学、愿学。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教法,要培养学生专长,即“普遍培养,重点发展”。使学生各方面均有提高。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重点放在舞蹈、律动上。不但能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还可以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三、教材分析 目前的教材,在编写中体现了以下基本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审美为中心;(3)以文化为主线(单元主题);(4)加强实践与创造。新教材的曲目选择,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降低过难的识语要求和过高的技能技巧,一年级采用图谱为主。

6、在创造与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多彩了。 教材以单元的形式进行教学单元内的教学内容是可以灵活组合的,这样就可以用相对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在教材内容上,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常遇到的内容;在学习方法上,是把音乐的学习渗透在音乐活动之中,设计了丰富的音乐活动。在评价方式上,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而不是仅限于音乐学科本身。 四、教学目标 1、用音乐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启迪儿童心灵,让孩子们热爱音乐,感受音乐的美,用音乐的节奏、旋律打动孩子们的心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 、在音乐学习中养成仔细观察

7、周围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3、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 陶冶情操,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小事物的习惯,并将它带到音乐中适当进行歌词、节奏、舞蹈的创编。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引发学生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和关爱,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动物与自然之间等各密切关系。2、如何吸引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听音乐,帮助学生从愿意听、喜欢听逐渐过渡到想听音乐。六、教学措施1、建立必要的课堂常规。 、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愉快而积极地获取知识,趣味盎然。 3、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唱歌

8、的最大目的是给人美的享受。 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玩耍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中的艺术内涵挖掘出来,激发起学生深厚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唱歌中去,正确的、创造性的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美。 4、引导学生歌表演,增强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记忆歌词。 5、充分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教学计划 篇3 【学情分析】现代诗歌较之于当

9、代诗歌,思想内容比较容易把握。因为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教材分析】 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本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教学方法】 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0、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徐志摩的生平资料。【教学过程】 一、交流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5分钟) 徐志摩(18913)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1年月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

11、,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2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设计意图:对徐志摩的个人经历的了解是感知诗歌真情的前提。) 二、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说说各自的初读感受。(2分钟) (述说感受: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2、指名朗读,交流诗歌内容: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

12、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第7节,跟开头呼应

13、。“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在于为下一步分析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技巧,以及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感情夯实基础。) 3、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人情怀。 (设计意图:初步立即基础上的再朗读可以加强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4、欣赏配乐诗朗诵。5、自由朗读。 6、读交流诵读感受。 (感情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 (设计意图:欣赏的同时学生会

14、不自觉地与自己的朗读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体味诗歌的感情为进一步研究诗歌的“三美”创造条件)三、再读诗歌完成练习:字词注音(青荇 榆阴 漫溯 斑斓 笙萧)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预设问题: 1、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风光如画。 、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五、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六、作业背诵诗歌、体会诗

15、人感情。 教学计划 篇 一、教材分析本学期共有七课,分别是同一首歌、草原牧歌、多彩的美洲、芬芳茉莉、神奇的童话、劳动的歌诗韵。其中演唱歌曲让学生接触并了解中国的几首优秀的儿童节歌曲和外国出色的歌曲,乐谱,歌谱,曲谱并配以群体的音乐活动,如齐唱、合唱等。它有助与学生养成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欣赏几首乐曲,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音乐必要的审美能力。另外本教材的编创与活动中,编有大量的实践要求,让学生在编创与活动中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册音乐教材的内容强调了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把音乐置身于大文化背景乐谱,歌谱,曲谱之中,以文化主题组织教材。学生们的唱歌习惯比上学期要好,喊唱的现象减少了。但是创编动作的时候往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