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精要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8093267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精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精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精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精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精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精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精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精要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5图1.6)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判断方法类型及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2、均3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1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1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地区差异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生产力水平是根本原因国家政策 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宗教信仰自然环境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

3、人口迁移分类特点方向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由于殖民扩张,人口从欧洲迁往美洲和大洋洲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欧洲经济发展快,变为人口迁入地拉丁美洲人口迁往美国、加拿大和西欧西亚和北非由于石油开采,招募大批外籍工人国内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多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由东部地区向西北和东北地区迁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人口迁移以自发迁移为主,流量大频率高由内地向沿海迁移;由农村向城市、工矿区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

4、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主要因素(课本P1011)其他因素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和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的变化。其中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个人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三、美国的人口迁移(课本P10图1.10)时间原因方向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人口大规模西移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由乡村流向城市20世纪2060年代自然灾害、农业危机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资源、新兴工业的发展从东北部工业区迁往西部和南部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

5、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源数量。影响因素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相关)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课本P1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6、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现的措施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后质量的平等权利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三、P14活动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

7、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补充)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影响因素平原地形,用地规整,形态集中地形限制、河流阻隔或规划控制沿交通线分布,受地形限制或沿河分布城市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浦东新区兰州、洛阳、西宁、宜昌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

8、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课本P1920)功能区形态特征区位选择原因商业区点状、条状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交通便捷、市场广阔工业区集聚成片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减少对城区的污染,保护环境;交通便利,降低成本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筑质量上出现高、低级住宅区的分化,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地势高的地方,与文化区相联系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便于工人上下班;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

9、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2.6)典型模式特点同心圆模式由5个同心圆组成扇形模式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多核心模式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课本P23图2.7,2.8)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地租(地租高低决定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影响: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其他因素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和宗教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第二节不同等级

10、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课本P2526)等级划分标准及类型按人口规模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服务范围城市本身、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城市等级和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的关系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数目越少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地理位置、交通、资源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课本P2729图2.12,2.13)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城市相距较远.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3.城市服务范围六边形嵌套模式可以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课本P3132图2.16,2.17)概念

11、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标志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动力农村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城市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意义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图2.19)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特点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加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12、,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逆城市化时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生空间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P32图2.18)国家特点产生差异的原因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趋缓;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处于后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处于初期

13、阶段和加速阶段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3637图2.24)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水质、水量,水循环;影响土壤质量;影响大气水热状况,2.城市环境问题(课本P37图2.25)类型污染来源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燃烧煤炭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尘;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噪音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建筑垃圾、生活垃圾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

14、,减少城市污染。 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农业区位因素(课本P42图 3.3)区位因素影响自然因素气候水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耕作制度、生长发育和产量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利于水土保持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不同的农作物生长,如东南丘陵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水源对半干旱、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灌溉农业来说,是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限制因素社 会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运输条件,要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要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主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