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主题单元设计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8092531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主题单元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主题单元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主题单元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主题单元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主题单元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主题单元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主题单元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单元标题物质的变化作者姓名龚建清所属单位浙江省桐庐县实验小学联系地址桐君街道桐君路154号联系电话电子邮箱邮政编码311500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适用年级小学六年级所需时间8个课时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物

2、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概念的关系图可以表示如下: 第1课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详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3-6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

3、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7-8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懂得化学变化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最后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这对学生来说为时尚早,他们将在中学时继续学习。我们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

4、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2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3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5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6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获得结果。2学习通过“假

5、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3经历简单的对比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4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5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分析并概括总结,逐步形成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的必要的。 4培养以证据说话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5体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6体会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以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7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

6、多的证据。8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对应标准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6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 什么是物质?物质会发生变化吗?变化会

7、停止吗?2. 物质的变化有哪些?可以归纳为哪两种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本质的区别是什么?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产生了什么 现象?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产生了什么 现象?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5. 铁生锈了产生了什么 现象?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6. 铁生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7. 铁生锈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怎么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化学变化一般伴随什么现象?物理变化一般伴随什么现象?专题划分1我们身边的物质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铁生锈了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物质变化与我们专题一我们身边的物质所需课时

8、1课时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本课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起到导入的作用,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部分的内容,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学生对身边的一些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容易理解,对空气、火、电和声音是否是物质,接受起来可能会有一些难度。学生对感官容易观察到的、特别是触觉可感知到的实在物体,很容易接受为物质,如空气和火。由于学生对空气进行过观察研究,知道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占据空间的知识,确认空气是物质比较容易,对火是不是物质的确

9、定也好解决。但是学生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难度。 怎样解决声音、电、光也是物质?可以从声音的产生和本质,电的产生和本质上帮助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物体振动就不产生声音,所以,声音可以看作是振动的物体,声波相当于把振动进行传递。电、光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解决。如果学生难以理解,教科书最后就直接告诉学生记住“世界是物质构成”的概念。 第二部分:物质在变化 这部分的内容,也是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编排的。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的现象,概括出物质都在变化。同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较快,有些物质变化较慢。教科书希望学生通过讨论岩石、房屋、马路的变化速度,理解

10、一切物质都在变化的观念。这个观念非常重要,它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观点。 教科书当中,要求学生比较归纳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因此,可以从是否变成了另外的材料(物质)上进行比较,这样思考的方向会更集中,也符合教科书设计的意图。 第三部分:让物质发生变化 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这部分的内容,讲解的是人为因素可以造成物质的变化,要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这里可以重点对蜡烛燃烧的观察做点文章。因为燃烧的内容,在五年级教科书中删除了,只有在这个单元出现,所以对燃烧

11、是怎么回事,可以插人到这里进行教学,这也是对教科书的补充。本专题学习成果(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成果)1能够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认识到世界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特别对对空气、火、电和声音是否是物质能认识清楚。2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的现象,概括出物质都在变化。3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发现物质的变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产生新的物质,一种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本专题问题设计1世界都是由什么构成的?2物质都在变化吗?3物质的变化有哪两种?它们有什么区别?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多媒体投影设备常规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教室其他各种实验器材

12、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

13、由物质构成的。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1、师用课件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

14、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课件展示:“马路的变化”四、总结: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教学评价1主动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2书面语描写生动、真实;对于人生的孤独现象斤有比较客观的认识。3能够对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观察、研究、推理,发现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且物质都是变化的。4个人在课堂研讨中能够积极参与,质疑大胆,分析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