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8085384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一、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 不换过患 二、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生 三、修习自他相换 法之次第今初(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者。这部分的思惟要从四个方面来趣入:一、如果欲求速成 二利,应当修习自他相换;二、认识自他相换的胜利和不换 的过患;三、确定若不自他相换难以成佛等;四、现为修法 教授。一、如果欲求速成二利,应当修习自他相换入行论云:“若有欲速疾,救护自及他,彼应自他 换,密胜应受行。入行论中说到:如果想速疾救护自己和他人,这位 行者应当修自他相换,应当受持实行这个秘密殊胜的教授 法。二、认识自他相换的胜利和不换的过患又云:“尽世所有乐,悉从

2、利他生,尽世所有苦,皆从 自利起。此何须繁说,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观此二差 别。此论又说到:尽世间的一切安乐无一例外都是从利他产 生,尽世间的一切苦恼无一例外都是从自利引起。这何必多 说呢?看看凡愚和佛陀二者的结果就明白了。凡愚都一味地 作自利,如今还沦落在生死的苦难中,备受煎熬;而能仁早 已发起了利他心,并且因此成就了佛果。看看这两者的在结 果上的差别就知道,的确不论什么样的苦都是从贪著私利而 起的,不论什么样的乐都是从利他的大心行而生的。两个“尽”字显示了完全决定的意思,表示决定是这样, 无一例外。这样让我们发生胜解,这是缘起上的要害处。倘 若有一种世间乐不是从利他生,可以说非尽,倘若

3、有一种世 间苦不是从自利而起,也可以说非尽,然而根本没有这样的 情形,因为缘起是决定的,泾渭分明。因此应当确认,我所 欲求的任何安乐都是从利他而生,我不欲求的一切世间苦都 依赖舍弃自利,这样就彻底明白了“自利是衰损之源,利他 是圆满之本”的道理。所以我们应当修自他换,以他利为重, 从而进入发生一切世间出世间所有圆满的正道中。这个非常 重要,因为由这个缘起上的见解能够得以趣入正途。相反, 自他不换的话,仍是以自利为主,那就一定会招来一切衰损。 就是由于这个心态的差别,就会被进入源源不断的带来衰损 的道当中,因此必须要舍掉。三、确认若不自他相换,则难以成佛等“若不能真换,自乐及他苦,非仅不成佛,生

4、死亦无乐。又从反面要确认到,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地交换自乐和他 苦,也就是把自乐给众生,把他苦给自己,不这样在心上转 换,那不但不会成佛,生死中也无有安乐。也就是依然如故 地自己享乐而让别人得苦,以这种自私心不会产生真安乐, 不必说成佛,任何一种生死中的安乐也是由一分利他而得到 的。譬如,得财富是由能布施有情得到的;得相好是由于安 忍、不损恼有情而得到的;得聪慧是由做法布施得到的等等。 可见任何一分都是要从贡献、从利他而得,绝无从私利而得 的道理。四、现为修法教授谓当思惟:惟自爱执,乃是一切衰损之门;爱执他者, 则是一切圆满之本。总的以上入行论的修法要诀就是要思惟:惟独我爱 执是一切衰损之本;唯独

5、他爱执是一切圆满之本。如果这两 点能确认,自然能发生做自他交换的欲乐。衰损之门,是指如果处在我爱执当中,以它引领就将进 入到一切衰损当中。如果出现了他爱执,以利他为重,那以 它的引领就会出现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圆满。这在缘起上是泾 渭分明、一正一邪、一兴一衰的极显然的道理,所谓“得道 者昌,失道者亡”的意思。(二、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生)二、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生分二:一、正说;二、遣疑。、正说若修自他换易意乐,定能发起。如果由正确的道来修习自他换易的意乐,决定能够发 起。首先从正面以理证成,之后遣除疑惑。如先怨敌闻名便怖,后若和顺相结为友,设无彼时,亦 能令生最大忧恼,一切悉是随心而转。故若能修观自

6、如他, 观他如自,亦能生起。先前的怨敌仅是听到名字就感到恐怖,后来彼此和顺结 为好友,假使没有他的时候,也能发生最大的忧恼,可见一 切都是随着心而转的。所以如果能够修习观自如他、观他如 自,也就是把自己看成别人,把别人看成自己,这种心完全 是能生起的。这是透过一个譬喻来成立对自他的重视情况可以交换 位置。比如怨和亲,过去立他为怨的时候一听到名字都感到 很恐惧,后来随着心的转变已经把他立为亲友,这时见不到 他又感到十分忧恼,这就说明心是可以变的。从这里再推到 对自他的重视程度上,过去最重视自己,那当然一切都是围 绕着我爱执,对于别人因为不重视所以不管不顾,当然也不 会因为爱执他而为他作利益事。由

7、于自和他都是心安立的, 自是最亲的,而他是疏远的。如果把这个关系掉转过来,把 自己看成他,把他看成自,这个观念能成功的竖立起来就是 自他相换串修到量了,那时作利他就非常容易。也就是说已 经换过去了,把自己彻底的当成无关的他人,成了很疏远、 根本不重视的对境。而对他人已经完全当成了自己一样去重 视,从这个意乐就出现了他爱执。有了他爱执,那么众生就 是自己,把众生当成自己一样,那当然一切所作都是要为“自 己”得利益,这样就把以自利为重点转成了以他利为重点。 再做任何事情都不再考虑自己,只考虑众生,因为他就跟自 己一样,而自己就跟别人一样。意乐一转变了,行为的出发 点、重点就变了,心力的投注点就变了

8、。这时自然就随着利 他而转,做什么都是以利他为出发点、出于利他的考虑,那 就全面地转成利他了。即此论云:“困难不应退,皆由修力成,先闻名生畏, 后无彼不乐。又云:“自身置为余,如是无艰难。这就是入行论所说:有困难不应退怯,一切都是由 修的力量而成就的。譬如有的怨家先前就是听到名字都很畏 惧,后来变成了亲友,没有他心中反而忧愁不乐。就像这样, 对人的观感完全是随着自心给他安立的身份而转变。同样的 道理,如果把自身安立成别人,把别人安立成自己,已经建 立了众生就是自己、是最需要重视的,自己这么一个虚假的 五取蕴的壳子是毫无关系的他人,唉,算了算了,不管他了! 这就是视众生为最亲,视自己为最疏。如果

9、已经把自己看成 别人,把别人看成自己,那要起自他相换的心就没什么难的, 要以利他为主也没什么难的,真正能全心投注在利他上。 主匕三一、遣疑若作是念:他身非我身,云何于彼能生如自之心耶?心中不免有此疑虑:别人的身体又不是我的身体,怎么 能对他生起如同自己一样的心呢?不可能吧!回答:这并不稀奇,串习后决定能做到。即此身体亦是父母精血所成,是他体分,然由往昔串习 力故而起我执。若于他身修习爱执,宛如自体亦能生起。即 彼论云:“如汝于他人,一滴精血聚,虚妄执为我,如是应 修余。”不要以为这个身体天经地义的就是我,其实这个身体最 初就是一滴父母的精血聚,完全是他体分。但是自己的神识 一投入其中就把它执为

10、自己,由于从前深厚的串习力就会起 我执。由此类推,如果对于他人的身体修习爱执之心,也能 生起就是自己的身体、就是自己这样的执著。这就是入行 论里所说:如果你对于父母各自所出的一滴精血的和合, 能虚妄地执著为我,那也应当修他人的身体为我,完全是可 以成功的。再说,你把一滴精血聚执为我以后,在这上面会 发生各种过患,但假使你把他人的身体执为自身一样去做利 益,那会发生一切圆满。所以应当把他人的身体修成自己, 那这样就出现了观自如他、观他如自的善妙之心。如是善思胜利过患,则能至心爱乐修习,又见修习便能 生起。像这样很好地按照缘起的理道,思惟自他相换的胜利、 自他不换的过患,明见利害的两条道之后,就会

11、至心爱乐修 习。再者,又见到只要修习就一定能生起,这样会特别有信 心一直按照这条道修下去,这就不是一个假想的道,而是实 际能出现的道。(三、修习自他相换法之次第)彼修自他换易之理,次第云何。修习自他交换的次第如何?先要明确自他相换的心理 行相,之后就正式分两步来趣入,也就是除障和正修。言自他换或说以自为他、以他为自者,非是于他强念为 我、于他眼等念为我所而修其心,乃是改换爱着自己、弃舍 他人二心地位,应当发心爱他如自、弃自如他。所谓的自他相换或者说以自为他、以他为自,并不是把 别人强念为自己、把别人的眼睛等强念为我的眼睛等来修 心。而是把对自他的轻重态度换个位置,从前重自己、轻他 人,也就随之

12、而有了爱著自己、弃舍他人的状况,现在换过 来,重他人、轻自己,爱重他人、弃舍自己,像这样把轻重 态度改换一下,就叫做自他相换。应当发心爱他如自、弃自 如他。故说改换自乐他苦,应知亦是于我爱执视如怨敌,灭除 爱重我之安乐,于他爱执见为功德,灭除弃舍他人痛苦,于 除他苦殷重修习。总当不顾自乐而除他苦。因此改换自乐他苦的态度,要知道也是在认识利害缘起 的基础上对于我爱执看成怨敌,然后灭掉爱重我之安乐的心 态;对于他爱执见成功德,灭除弃舍他人痛苦的心态。就好 像原来认为特别没有利益的事,现在看到极其有利益而把它 提起,原来看得特别有利益的事,现在看到像怨仇一样一直 在损害自己,从而舍弃。就像这样,在认

13、识了缘起的利害走 向之后,理智地改换心态。有了定解以后,当然很确定应当 在除他苦上殷重修习。总的来说,就是应当不顾自己的乐而 去遣除他苦,这种心态达成就叫完成了自他相换。此中分二:一、除其障碍二、正明修法今初(除其障碍)修习此心有二障碍。首先除遣执著自、他各有自性的障碍。一谓执自乐他苦所依自他二身,犹如青黄,各各类别, 次于依此所生苦乐,亦便念云:此是我者应修应除,此是他 者轻而弃舍。第一个障碍是执著自乐所依的自身、他苦所依的他身就 像青色和黄色一样,是有决定自性的不同的两个法。然后对 这两个不同性质的身所生的苦乐自然就想:这是我的身体 啊,当然要修要除,那是他的身体啊,无所谓的!由此轻视 弃

14、舍。他是决定地执着这是自身、那是他身。能治此者,谓观自他非有自性各各类别,惟互观待。于 自亦能起如他心,于他亦能起自觉故,如彼山此山。能对治此偏执的就是要观察,自和他并不是有自性的、 决定的不同类别,所谓的自不决定是自而不是他,而他也不 决定是他不可成自。应当了解自和他只是互相观待,对于自 己也能起如他心,对于他也能起自身之感的缘故,就像彼山 和此山一样。譬如,彼山虽就此岸起彼山心,若至彼山则定发起此山 之觉。故不同青色,任待于谁惟起青觉,不起余色之觉。先由此山和彼山认识到这并非有决定自性,而是观待假 立的。比如,彼山观待此山当然成了彼,但到了彼山的时候, 又觉得是此山,因此没有决定自性的彼。

15、不同于青色,无论 谁见了都是起青色的觉知,而不会生起其它颜色的觉知。这 就要知道所谓的自和他并没有定性,如果是在认定这个蕴体 是我的立场上,那其他就成了他。好比你把自己驻足之处立 为此岸,那么对面就一定是彼岸。但是如果换一个立场,你 的心执定对方的蕴体是自己,就好比到了彼山认为那是此一 样,认定彼是此山,这样这个所谓的自就又成了他,因此它 没有定性。如集学论云:“修自他平等,坚固菩提心,自他惟 观待,妄如此彼岸。彼岸自非彼,观谁而成此?自且不成自, 观谁而成他?”此说惟由观所待处而假安立,全无自性。如集学论中所说:修自他平等,坚固菩提心,怎么 自和他能换得了呢?因为自他没有决定的自性,只是观待

16、而 立的,这个虚妄的相就像安立此岸、彼岸一样。我们看所谓的彼岸,当到达彼岸时,就在“彼”的自身 上又成立为“此”,所以它没有真实的“彼岸”的体性。如 果没有真实的彼岸,那么“此”又观待谁而成立呢?因为此 观待彼才能成立,而所观待彼是得不到自性的,那此观待谁 而成此呢?也就是说,彼既不成立,哪里又有此呢?总而言 之,此要观待彼来立,彼的自性立不住,那怎么会有此的自 性呢?这就是首先破掉了彼决定的自性,然后再破此决定的 自性,之后就发现此彼都没有自性,唯是假立。再移到自他上来说,所谓的他就是已经立了一个自,与 自相对的就成立为他。现在自且不成自,那待谁而成他呢? 因为这个自是自己的错觉力把父精母血执为自己,到了死 时,心识离体以后,他又会执著其他的,就看他自己的心是 怎么执的。既然这个自只是一个分别计执,心执了他就成了 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