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全文翻译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8072245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屈原列传》全文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屈原列传》全文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屈原列传》全文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屈原列传》全文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屈原列传》全文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屈原列传》全文翻译(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屈原列传全文翻译第一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翻译: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 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 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 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翻译: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

2、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 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夺走(一说更 改)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 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 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第二段: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 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 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

3、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 骚,盖自怨生也。翻译: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 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 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 难时,总是要追念本源(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 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 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 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4、,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翻译: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 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 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翻译:(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 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规律) ,没有不全表 现

5、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他举用(写)的 文字,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 ,但是含义却十分 深远 。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 世。他自己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 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黑,(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第三段: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同“纵”)亲(亲善)。惠王患之,乃 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 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6、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翻译:屈原已经(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 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 献上商于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派使者到秦 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 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 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

7、自秦归。而齐竟 怒不救楚,楚大困。 翻译: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 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 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 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 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 分困难。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 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

8、设诡辩于 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 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翻译: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 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 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 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 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 张仪,没有追上。第四段: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

9、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 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 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翻译: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眜。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 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会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 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趁机扣留怀王来求得 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

10、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 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 第五段:长子顷襄王立,以其第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 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 君兴国而欲反复(恢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 怀王之终不悟也。翻译: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责怪子兰,因为 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未回来;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挂念着怀王,不 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一旦觉悟,楚国坏的习俗一旦改变。他爱护君王振兴国家, 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

11、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 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终于由这种情况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了。 第六段: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为,辅佐),举贤以自佐;然亡 国破家(的事)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 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翻译: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 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使国灭亡使家破碎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 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

12、是人们说的忠臣不忠,人们说的贤人不贤啊。怀王因为不明白忠 臣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 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死在 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知忠奸的祸害啊。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 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终于指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

13、原放逐出去。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 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 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使)见放为?”屈原曰:“吾 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长) 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 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翻译:渔翁说:“聪明

14、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 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 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 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 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洁的品德,去蒙受世上 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第七段: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皆祖屈原 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翻译:屈原

15、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并以善于作赋被人称赞。 但他们都只效法屈原说话得体善于应对,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 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第八段: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 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翻译: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总是痛心他的志向没有实现。 到长沙,看到屈原自沉的地方,没有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等到看了贾谊悼念他的文章,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走诸侯国,哪个国家不容纳他, 但他自己却选择了这样的道路! 读了服鸟赋,作者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然失落 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