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不能代替矛盾论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8066206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统论不能代替矛盾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系统论不能代替矛盾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系统论不能代替矛盾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系统论不能代替矛盾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系统论不能代替矛盾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系统论不能代替矛盾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论不能代替矛盾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系统观点不能代替矛盾观点寿建新(陕西银行学校 基础教研室 陕西 西安 710065)摘 要 系统论为人们认识复杂事物和解决各种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原则,对矛盾论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产生 了强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但系统论不能代替矛盾论,因为它们是属于不同层次的科学。矛盾论是属于第一 层次的最高哲学,系统论是属于第二层次的一般科学。矛盾论对于系统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坚持矛盾 分析法,才能正确把握系统方法。关键词 矛盾论 系统论 矛盾分析法 系统方法当前,我们正面临一场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由于系统科学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系 统观点、系统方法已深入人心,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系统论的兴起,也使人们产生种

2、种疑 问:系统论是不是比矛盾论更科学?它能不能代替矛盾论?矛盾论能不能解决复杂系统问 题?笔者想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系统论和矛盾论属于不同层次的科学钱学森曾根据现代科学知识的新发展以及各门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把科学分为九大门类三个层次,又通过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与实际联系起来。图示如下:和总结。系统论属第二层次,属于一般科学或横断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 相联系的桥梁科学。系统论之所以属于一般科学或横断科学,在于系统论是人类对客观世界 进行探索达到综合阶段的产物,它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趋势,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各 门具体科学综合把握对象的一般方法论。系统论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3、但它仍属于实证科学的范畴。系统论不同于矛盾论,它的 原则、规律和方法低于矛盾论这个层次,它在对象、内容、使命等方面都和矛盾论有着明显 差别,这些差别实际上是科学和哲学的差别。从对象看,系统论主要研究客观事物多种共同属性中的一种属性即系统性,所揭示的规 律,仅是复杂系统或耗散系统运动发展规律,并不包括一切事物和系统,它目前所能实际应 用的对象也只是物质系统。因此,系统论适用于有限的研究领域。作为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 心的矛盾论,则研究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最普遍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它揭示的是宇 宙最普遍、最根本的规律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规律,因而适用于无限的研究领域。从内容看,系统论反映的是事物存在

4、的方式,说明事物是由诸要素构成的,是运动发 展的,反映的是一种经验事实。系统论的产生是以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系统事实为根据的, 然后经过研究找出规律,这正是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矛盾论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容,这 种本质内容不是现实世界具体事物的实体部分,而是一种抽象规定。因此,它反映的是一种 超验事实,即不能由人的感觉经验得到、而只能依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的事实。这即是事物 内在本质中的二重性,正是这种内在本质的二重性,规定着事物的存在、运动和发展。大千 世界,宇宙万物之所以能够互相联系,形成系统,运动,恰恰在于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具有 矛盾性。无论事物的子系、层次、要素多么难以穷尽,无论其结构多么复

5、杂,它们之所以能 够处于有序结构和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中,就在于各物质层次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相互 排斥的关系,这就是矛盾。列宁认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 的矛盾。黑格尔认为:“矛盾是更深刻的、更本质的东西。从使命看,系统论的根本职能是寻求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不是解决世界观 问题,而矛盾论的根本职能是为人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既然系统论反映的是事物 存在的方式,那么这种对象就必然具有时空存在的形式,其结构也必然是一种时空物质结构, 各物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各物质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就可对其进行精确的定量 分析。系统论的贡献,在于它为各门具体科

6、学认识系统整体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的数学 逻辑方法。既然矛盾论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那么这种对象就是一种超时空的存在,因而它 就不具有时空物质结构,也难于用精确的定量分析方法来把握,而只能依靠矛盾分析法来理 解。矛盾论的贡献,在于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论研究的是经验事实,矛盾论研究的是超验事实,这就决定了系统论是属于实证科 学的理论和方法。多年来,人们把哲学上的“一分为二”等同于物质结构上的两个要素、两 个层次,甚至提出“事物都是一分为三”或“一分为多”的命题。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一 方面把系统论哲学化,另一方面把矛盾论实证化。其实,哲学上的“一分为二”与物质结构

7、上的“一分为三”或“一分为多”不属于同一层次。 “一分为二”是从哲学上对事物本质 所作的矛盾分析, “一分为三”或 “一分为多”是从物质结构上对事物进行的实证考察。 如果把一分为二的矛盾观点庸俗化、简单化、实证化,就必然会产生上述错误看法,甚至会 导致用系统论取代矛盾论的不正确的想法。近几年,有人主张把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直接纳 入哲学!把系统规律升格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甚至认为系统规律比矛盾规律更精确, 更全面。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其实质是把哲学和实证科学放在同一个对象层次上,它不仅混 淆了科学和哲学的界限,而且取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系统论需要矛盾论的指导系统论产生以来,在全世界引

8、起巨大反响。然而对于系统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却离不 开唯物辩证法特别是矛盾论的指导。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 还得受哲学的支配。矛盾论对系统论的重要指导作用。表现在下列方面:(一)坚持矛盾论,才能正确把握系统的本质。系统是各种矛盾的统一体,系统的整体性 主要是由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或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即结构所决定的,这是系 统的普遍性。而每一系统的存在,包括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整体和要素之间、结构和 要素之间、结构和功能之间、各层次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等都各不相同,这是系 统的特殊性。系统的特殊性是由系统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研究系统,就是要

9、深入研究 系统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在研究系统内部矛盾特殊性时,具体分析系统内部各种矛盾及其各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的特点,有重要意义。哈肯的“协同学”证明,在复杂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中,由于自组 织作用,必然会形成能够决定有序性的种类或程度的极少数参量,它们或因竞争而只有一个 生存,或因相互合作而共存,从而把系统由旧的稳定态推向新的稳定态。如果找不出系统的 序参量,就不可能了解系统。这说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对于研究系统是十分必 要的。(二)坚持矛盾论,才能正确理解系统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系统论虽然指出系统发 展的动因是个复杂动因,但并未说明这种动因是怎样形成的,没有揭示出系统发展的根本

10、力 量。矛盾论则揭示了系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各个层次、要素和结构、 结构和功能等等之间的矛盾。正是系统内部矛盾群体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 系统运动、变化和发展。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内部的非平衡性是发展之源,当 开放系统处于非线性,非平衡态时,可以通过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自发地从无序 走向有序。哈肯的“协同学”认为,系统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演化,是不稳定性所引起 的一种复杂系统内部的联合作用效应。这里的“非平衡性”、 “不稳定性”,其实就是矛盾, 是矛盾在耗散结构中的表现形成。有一种观点认为,矛盾论强调事物内因,倾向于封闭性,忽视环境对系统的制

11、约作用; 系统论则强调开放性,强调环境对系统的制约作用。这是对矛盾论和系统论的双重误解。矛 盾论虽然强调内因的重要性,但并不否认外因的作用,也没有把系统看作是与外界绝缘的封 闭系统。而是认为,无论外因(环境)的作用有多大,终归只是系统变化的条件,只有通过系 统的内部矛盾,才能对系统的发展起作用。系统论虽然强调外部环境对系统的制约作用,阐 明了系统的自组织过程,但并不否认系统内部矛盾起主要的决定作用。例如:贝塔朗菲认为, 开放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具有自组织功能。开放系统从环境的物质输入中不断吸取能量, 使系统具有负熵的趋势,从而维持其自身的有序状态,并从较低级的有序、有组织状态趋向 于较高级的有

12、序、有组织状态。这里“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其实是由系统内部矛盾决定的。 系统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对维持系统的有序状态固然重要,但仍然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可见,离开了矛盾观点,就不可能解决系统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问题。(三)系统方法的实质是矛盾分析法。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开放性、结构性、层次性以及 模型化和最优化等原则,突破了传统科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给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 向和途径。然而,就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说,系统方法并没有超出矛盾论的范围,其实质仍然 是矛盾分析法。如系统方法的一个基本方法是最优化法,它大致可分为单因素法和多因素法, 所谓单因素法,就是在安排试验时只考虑一个对目

13、标影响最大的因素来进行试验。所谓多因 素法,就是在安排实验时要对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因素,然后进行实验,找出其最 优值。这实际是通过矛盾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这种系统方法的进展过 程,也是矛盾分析法在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过程,是分析与综合的矛盾辩证运动过程。只有坚 持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法,才能把握系统方法的真谛。 参看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 1974 年版,第 278 页。 参看黑格尔:逻辑学(下)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66页。 参看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第533页。 参看协同学引论第1、8、13 章,自然杂志1981年第4期。 参看开放系统模型,哲学译丛 1983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