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胎教六标准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8065475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胎教六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古代胎教六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古代胎教六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胎教六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胎教六标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胎教六标准 中国古代胎教的理论基础和要求,中国古代对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感应现象十分重视,比如在周易一书中就有阴阳二气相互感应的描述。同时大家在现实生活中也观察到母子之间有很多类似之处,因此除遗传原因之外,母亲的言行举止也可能影响到腹中的胎儿,所以就组成了古代胎教的理论基础。于是,在这种朴素的理论基础支撑下,便产生了对胎教一系列要求。中国古代对胎教的要求首先是从医学角度指出的。中医学认为,假如准母亲受到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倾入,就会感染疾病,甚至危及胎儿,所以提出了“慎寒温”的详细要求。同时还对不注意“慎寒温”而遭受“六淫”之侵带来的危害:“胎前感冒外邪,或染伤寒,郁热不解,

2、往往小产堕胎,攸关性命。”所以,准母亲怀孕后应依据生理上发生的特殊改变,而重视胎前保养,适应寒温改变。同时,还要谨慎起居,注意劳逸适度。因为中医认为,人禀气血以生,胎赖气血以养,因此准母亲怀孕后假如合适运动,就可使血气通流,百脉和畅,但不要举止无常,攀高负重;假如好逸恶劳,以贪吃贪睡的方法养血,不但达不到预想目标,甚至会使气停血滞,而造成难产。古代胎教还要求准母亲要做到调适情志。中医学认为:“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对应,若右所逆,即致子疾。”因此在在增补大生要旨一书中指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意思是说,怀孕不但是女性生理的一个特殊过程,而且在心理上也一样会发生对应的改变和反应,

3、也就是所谓情志的改变。因为,准母亲怀孕后应该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心境平和,不要喜怒无常,动不动大动肝火,甚至常常恼怒,以免影响准母亲和胎儿的健康。古代胎教也重视知识胎教的作用。中国中医儿科学的鼻祖钱乙在其钱氏儿科学一书中谈到“欲儿女之清秀,居山明水秀之乡,欲儿女之聪俊者,常资文学艺书”。古代胎教更重视准母亲的道德修养。比如清代贺兴思在三字经注解备要中提出“端心正坐,清虚和一,坐无邪席,立无偏倚,行无邪经,目无邪视,口无邪言,心无邪念,无妄喜怒,无得思虑。”等准则,认为准母亲假如能做到心怀坦荡、言语大度、行为端庄,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胎儿全部是很有益的。古代医圣孙思邈等提出的胎教六项标准中国古代很多著名医药学家,对准母亲在妊娠期间的情志调适,生活环境和应该注意的相关事项全部有要求和提议。比如被称为医圣的大医药学家孙思邈,经过对胎教的专门研究,归纳了以下六项标准:谨慎起居:劳逸适度,起居有序,忌贪吃贪睡,忌负重物。调整饮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忌辛辣生冷。调理情志:静心节欲,心胸开阔,遇事乐观,忌闷闷不乐,心情败坏。慎对寒温:重视胎前保养,忌风寒侵袭,以防感染疾病。节制房事:房事有度,忌求一时之欢,造成伤胎。戒酒避毒:酒能伤胎,宜戒佳;降低服药,慎灸穴位,避免流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