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八首》备课笔记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806358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体诗八首》备课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近体诗八首》备课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近体诗八首》备课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近体诗八首》备课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近体诗八首》备课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体诗八首》备课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体诗八首》备课笔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体诗八首备课笔记 一、课文悟读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大奉献就是发明了两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通称近体诗。唐代近体诗之美,美在意境,美在气象,美在诗眼。遗憾的是唐诗的这三大美到了宋代那么大为减弱,于是有人慨叹宋代有词无诗。其实也不然,陆游的诗就与他的词一样的出色,堪与李、杜、白相媲美。因此,要体悟唐诗及局部宋诗的美感,就必须牢牢把握个中三味。王昌龄?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那么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那么得其真

2、矣。这里说的物境、情境和意境,其实说的都是意境,只不过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讲的有我之境,即情境或意境;无我之境即物境。如果以此观照,那么?山居秋暝?越中览古?石头城偏重于物境,?登高?蜀相?锦瑟?临安春雨初霁偏重于情境,?书愤偏重于意境。但是,这样的划分实在太过机械琐碎,因为

3、在一首诗中,三境常常是浑然一体的,我们不可能在具体品读诗歌的时候作如此理性的条分缕析,否那么诗趣尽失。其实,我们在吟诵近体诗时,如果能够把握作者是如何在客观景物中投射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或者说是如何做到境意相合情景交融,我们就算品味到了一首诗的意境。示例,?越中览古描写的都是,客观景物,但除了最后一句,其他三句所写景物并非作者眼前所见之景,而是作者的推测想像之景,这本身就带领作者浓重的主观色彩;而“只今惟有鹧鸪飞虽为眼前景,却与前三句所写之景构成了鲜明的比照:一繁华,一凄凉,作者的感叹与婉叹饱含其间。这就是景、情、意的结合,就是我们所要品味的意境。再来看“气象。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

4、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郭绍虞先生?校释引?诗说杂记:“气象如人之仪容,必须庄重。讲景物用“气象万千,指自然景物的多种变化;讲人物用“仪态万方,指人物风貌的无美不备,并不限于“庄重。但无论是“气象万千,抑或“仪态万方,都有一个合适的问题,只有适应不同场合的不同风貌,才是美好的。用周振甫先生的话来说就是:“那末用气象来论诗,不光指描写景物,也指描写人物和社会各种情态,要写出无美不备的情状,写得光荣照耀,气势飞动。总之,诗中的气象,既可以看作是一个作者的品质格调,也可以看作是诗歌的时代风貌。不同的诗人其诗具有不同的品格,不同时代的诗也具有不同的风貌,从而构成不同的气象。一个

5、成熟的读者,在诵读近体诗时,应当能够品出诗中的气象,而这自然需要有一番比拟的功夫。示例,当我们诵读杜甫的?登高时,我们应当感受到其中的沉郁顿挫,深广雄浑的气象:那肃杀惨淡的秋景图,让我们体味到诗人内心的那种伤时的凄凉;那无边无际的落木,那滚滚不尽的长江,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广大绵远的境界,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那种韶光易逝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苦痛;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写尽了作者心中的艰难悲苦,有人指出,这一句14个字,共写了8层悲愁:他乡作客之悲愁,经常作客之悲愁,万里作客之悲愁,在萧条的秋季作客之悲愁,亲朋不在单独登台之悲愁,登台远眺更惹愁思,带病登台愁更愁,百年易尽、自感来日无多,由

6、此我们不难感悟到本诗雄浑的笔力及其万千气象。最后来说说“诗眼。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有了这一个词(这个词可能是一个字)或这一个句子,全诗境界尽出。诗眼如何来,靠的是炼字(包括炼词、炼句)与炼意。正因为反复的锤炼,才产生了千百年来为人称道的妙词佳句。如果诵读诗歌,不能发现、把握诗篇的“点睛之笔,则我们就算不得真正读懂了一首诗。示例,读杜甫的?蜀相,很多人往往忽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两个字,然而这两个字恰恰是本诗的诗眼,只有悟懂了它们,我们才能够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而诗人的万千感叹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体验不到诗人表现出来

7、的感伤叹婉的情调。当然,也有人认为此诗的诗眼当是结句,认为“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盛广智?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献给壮志未酬者的颂辞和挽歌中华书局1984年版)。如果从影响力来说,尾联自然远胜于颔联,它已成为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的格言警句;但就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来看,它们是对“自与“空的具体阐释和升华,如果我们无视“自与“空,则对尾联内涵的感悟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认为把“自与“空作为诗眼来理解,更易把握此诗的深刻意蕴。二、

8、亮点探究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的词序还可作怎样的排列诗人为何作如此排列探究学习:还可有两种排列: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与上两种排列相比,诗人的排列有五个作用:与第一种排列相比,它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舟与“秋“流“留押韵,合乎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将“归与“下作使动用,使句子更为活跃。与第二种排列相比,它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这样写可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添情趣。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句中连用

9、了几个并无多少诗意的数量词,但我们读来不但不觉得干燥乏味,反而会产生一种神奇的美感,请分析其中的缘由。探究学习:数量词本身的确难有诗意,但如果将数量词作恰当的组合,就会造成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如庾信?小仙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五十弦“一弦“一柱作为一种写实,十分平常,但其中却蕴涵着年华易逝,难以言说,往事如烟,不堪回首的情思。而且诗人既不指明弹奏者和听众是谁,也不表明弹奏的曲目和现场的气氛,从而使“一弦“一柱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3“宫女如花满春殿一句中,诗人为何用“春来修饰“殿探究学习:“春可使我们联想到阳光明媚、繁花盛开的春天,但这里不

10、一定是指春天,而是为了与“宫女如花相对应,使读者感受到越王周围宫女之多,越王游乐之甚。一个“春字,十分形象地刻画出越王当时得意淫逸的心理状态,同时也说明,此时的越王早把卧薪尝胆的往事忘得干干净净了。这就为结句的转折作好了充沛的准备。4根据你的理解,“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指什么人探究学习:首先是指诗人自己,诗人拜谒武侯祠,回忆诸葛亮一生的功劳和他未竟的事业,不由得引发诗人崇敬、叹惋之情,再联系自己许身社稷,志在匡国,却是一腔热血,报效无门,于是更产生了壮志难酬的痛苦,不由得泪湿衣襟。其次是泛指,包括三国以来的一切志士仁人,那些为国为民,大智大勇的人。5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

11、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试以“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对本诗的措词作简要分析。探究学习:此句外表写潮,实为写人,写人的心境,写人的感叹。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察到石头城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要带领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可是想当初,这里曾经过六代豪奢,曾经是则的繁华富贵。而如今山川依旧,金陵城昔日的繁华却难觅踪影。城空空,心空空,潮寂寞,人寂寞。一切都是则的悲怆,则的凄清。面对着这荒芜冷落的景象,不禁引入深思:为何当年的繁华留不下一点痕迹可以说,诗人在貌似平实的写景中,却饱含着多少难言的情怀,多少深刻的历史教训。可谓字字千钧,撼人心魄。三、选题设计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李杜诗风比拟。研究办法:(1)

12、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格调。(2)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格调。(3)“李杜的友谊与相互影响。(4)两种不同的诗风撑起巍巍的唐诗大厦。(5)自古以来对“李杜诗风的评价。参读书目:(1)郭沫假设?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3)王昌猷?意境格调流派,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4)陈圣生?现代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5)陈伟?文艺美学论纲,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6)傅庚生?杜诗散绎,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7)?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8)燕白?简论李白和杜甫,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含蓄与

13、晦涩李商隐诗歌艺术优劣谈。研究办法:(1)李商隐诗歌的根本艺术特征。(2)李商隐诗歌的用典。s(3)李商隐诗歌的意象。(4)李商隐诗歌的含蓄美。(5)李商隐诗歌过分追求隐微波折而带来的晦涩难解。参读书目:(1)赵山林?诗词曲艺术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3)刘逸生?唐诗小札,广东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4)刘学锴等编?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二版。(5)吴调公?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6)杨柳?李商隐评传,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永远的心痛陆游诗歌中悲愤情怀的剖析。研究办法:(1)宋朝社会背景、

14、陆游生平回忆及其爱国主义思想成因的分析。(2)陆游的政治抱负与黑暗现实的冲突。(3)陆游诗歌中强烈的抒情成分抗金思想的直接抒发。(4)陆游诗歌的托物言志一收复失地,重振中原的雄心壮志。(5)陆游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中的悲愤。参读书目:(1)刘桂秋?陆游诗词选译,巴蜀出版社1990版。(2)朱东润?陆游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3)段晓华?陆游诗歌赏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齐治平?陆游传论,岳麓书社1984年版。(5)欧小牧?陆游传,成都出版社1994年版。(6)周宝珠等编?史记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7)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4试论唐诗的画美感。研究办法:(1)画美的根本特征及诗画的美学沟通。(2)唐诗透露的色彩美。(3)唐诗反映的线条美。(4)唐诗显示的图形美。(5)唐诗表现的结构美。(6)唐人的美学追求奠定了唐诗的画美根底。参读书目:(1)?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版。(2)?唐诗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3)祈志祥?美学关心,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