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版第一单元(练习答案版) (2)(教育精品)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806283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改版第一单元(练习答案版) (2)(教育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修改版第一单元(练习答案版) (2)(教育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修改版第一单元(练习答案版) (2)(教育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修改版第一单元(练习答案版) (2)(教育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修改版第一单元(练习答案版) (2)(教育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修改版第一单元(练习答案版) (2)(教育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改版第一单元(练习答案版) (2)(教育精品)(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栟茶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考纲要求】(1)雅典的民主政治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性。(2)罗马法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知识结构】 条件雅典 民主制度 历程 意义与局限 背景: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 罗马 罗马法 历程: 起源: 发展: 完成: 评价:【重难点突破】1.问题一:对比东西方政治制度不同特点及其产生条件2.问题二:宗法观念影响深远材料一: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族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

2、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材料二:富二代、穷二代和官二代这几个新鲜词汇开始在网络上蹿红,昭示社会阶层的分极与固化。从“我爸是李刚”到“我叔是金国友”折射当今社会一些现实问题。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当今如何评价宗法观念的影响 3.问题三:分封制和郡县制材料一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郡县论一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据材料指出顾炎武如何这两种地方制度分别有什么弊端?如何解决这一弊端?4.问题四:追求社会公平、公正从世袭

3、制到科举制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材料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葛洪抱朴子审举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四则材料对应选官制度及其方式和标准,并分析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5.问题五:三省六

4、部制是中国古代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结合结构图和所学知识,该制度分析在决策机制上如何处理皇权与相权关系。6.问题六:材料一: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其中,设立于至元十年(127年)的云南行省等,已带有地方最高官府的色彩。据材料分析元代行省具有怎样双重性质机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如何比较合理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7. 问题7:明代设内阁

5、与近代英国内阁对比据此有人说中国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本质上是一样的,这种说法正确吗?8. 问题八: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确立并不断发展的原因、包含的矛盾、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概念:含义: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部分。前者指皇权至上,专制独裁;后者指地方无权,必须无条件服从中央。(2)原因:地理与经济:_思想:_政治:_(3)两大矛盾:_;_。 (4)演变特点(趋势):(5)影响:积极消极【史论共享】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是西周最为

6、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郡县制,郡县制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是主要特点。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

7、“主人”和“奴才”的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四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

8、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真题回顾】1. (08江苏高考)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2.(09江苏高考)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传,主要因为它是D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

9、力的象征3.(09江苏高考)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C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4(2010江苏)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B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5(2010江苏)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市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C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6(2010江苏)“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

10、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7(2011江苏)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D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8(2011江苏)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B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

11、再受到中央节制9(2012江苏)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D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10(2013江苏)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冶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门下省

12、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11 (2013江苏)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B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12(2011年江苏)(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