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卷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806138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坪中学校七年级下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班 姓名( )总分( ) 在动笔之前,老师有礼物要送给你,还是三千万的大礼哟:千万要放松,千万要细心,千万要微笑。一、 积累与运用(20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确凿( zuo ) 骊歌(li ) 人迹罕至(han ) B菜畦(qi ) 讪笑(san ) 义愤填膺(ying ) C论语(lun ) 嫉妒(ji ) 迥乎不同(jiong ) D祈祷(dao ) 懊悔(ao ) 妇孺皆知(ru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菜畦:畦,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长方形田地。 人迹罕至:罕,稀少。B 仰之

2、弥高:弥,更加。 气冲斗牛:斗牛,一种源于西班牙的人与牛之间的游戏。C 污秽:秽,脏东西。 马革裹尸:裹,包裹。动词。D燕山胡骑:骑,战马。名词。 高潮迭起:迭,屡次。3、 下列文学常识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童年小说高尔基前苏联B丑小鸭安徒生皇帝的新装法国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朝花夕拾鲁迅D木兰诗乐府诗乐府诗集郭茂倩4、 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立春以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拟人)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比喻)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知道它在唱什么。(比喻)D柳树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拟人)5、 下

3、列各项中说话得体的一项是( )(2分)A、 医院口号:愿君身无病,哪怕药生虫。B、 监狱门口的标语:谢谢您的合作,欢迎您再来。C、 昨天是小明的十四岁寿辰。D、 教师对小明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是人就懂,你怎么不会?”6、几大书法家中,你最喜欢( )的作品;在同学中,( )的字是你最喜欢的。(2分) 7、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分) 8、 ( ),明月来相照。(1分) 9、 峨眉山月半轮秋,( )。(1分) 10、 请写出有关黄河的谚语或古诗两句。(2分) ( ),( )。 11、 鲁滨逊在流落荒岛后,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解决了衣食住行等多

4、方面的问题。其中他的哪一件事让你最为佩服?请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具体的事情。(3分)二、阅读与理解 ( 先阅读下列各文段,再完成其后各题。)(40分) (一)文言文阅读(6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 稍稍宾客其父: (2) 日扳仲永: 13、 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阅读“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后的感受。(

5、2分) 14、 对“传一乡秀才观之”一句的理解,有人以为是“(把诗)传给一个乡下的秀才看”还有人认为是“(把诗)传给了全乡的秀才看”。你认为呢?并请说出你的理由。(2分)(二)现代文阅读(34分) A最后一课(节选)(18分) - H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I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J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K

6、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L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偸偸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M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看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N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

7、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15、本文的作者是( ),( )国作家。(2分) 16、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踱来踱去: 郝叟: 17、对选文的结构层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8、)AHI JK L M N BH I J K L M N CH I J K L M N DH I J K L M N 18、为什么文中特别强调“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2分) 19、小弗朗士是从哪些方面得出“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的?(3分) 20、原文中A处有些关于“上课前喧闹”的描写,请你用50字左右的篇幅写一个片断补上去。(3分) 21、 为什么说“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请你联系下文给出一个答案,并请思考一下,你从中能学到些什么样的作文技巧?(2分2分) B 最后一课(16分)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

9、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另一个弟子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

10、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办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不被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22、联系上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出含有“饱”字的成语。(21分) 意思: 成语: 23、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

11、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24、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请为哲学家写几句合适的话,解释一下没到的原因。 (3分) 25、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 ”“ ” 这种写法对你在写作文时的材料选择上有什么启发?(22分) 26、请仿照下面的句式,用两个合适的比喻来比较一下选文A最后一课与B最后一课主题的不同。(4分)例:如果说A最后一课让我们饮了一杯爱国主义的烈酒,那么B最后一课则是给我们送上了一壶修身养性的清茶。(三)课外文言文阅读(20分)学贵有恒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

12、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注释】壅(y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芒芒:疲倦。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A.驽马徐行弗间( ) B.他人莫及也( )C.其子趋往视之( ) D.自矜功效也(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1)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2)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5.作者为什么说“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用自己的语言回答)(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