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师大学语文新讲授重点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8057876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湛师大学语文新讲授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湛师大学语文新讲授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湛师大学语文新讲授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湛师大学语文新讲授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湛师大学语文新讲授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湛师大学语文新讲授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湛师大学语文新讲授重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语文实用教程讲授重点重点讲授篇目及讲授重点:诗歌概说:a.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位,借助丰富的想像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烈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地表现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由衷咏叹的文学体裁。b. 诗歌的文体特征:1、集中概括的抒情。2、借助意象的想像。3、复沓铺排的修辞。4、分行排列的语言。5、含蓄朦胧的意蕴。1.诗经蒹葭(1)了解诗经及其文学价值;(2)体会本诗的多重意蕴及其形成原因,朦胧缥缈的诗歌境界。(3)体味诗歌的形式之美和回环复沓的章法特点。(4)背诵第一章。诗经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至公

2、元前5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西汉时,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秦风就是指秦地的声调,也即我们今天所说的陕西调。2.渔父(1)了解屈原与楚辞;(2)了解本文的文学表现手法和文体特点。(3)理解本文表现出的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楚辞今天我们所说的楚辞有两种含义:诗体名。战国时兴起于楚国。其名最早见于两汉前期。是源于江淮流域的歌谣,受到北方诗经的影响。主要作者是屈原。他所作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奠定了该诗体的文学地位。诗总集。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注释。收战国楚屈原、宋王及汉淮南小山、东方朔等及王逸自作辞赋。共十七

3、卷。渔父采用了“设为问答”的方式,创造了不同凡响的文学效果。文章中,屈原、渔父形象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在言语往来中,他们各畅所志,把这两种人生选择明白清晰地呈露在读者面前。借助这两个形象的对比,屈原身处困厄时内心的挣扎得到了完全的表现。而这种“问答”的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很大。3. 春江花月夜(1)领会本诗“春、江、花、月、夜”的境界美。(2)了解张若虚,理解其咏月的表现手法。(3)体会这首诗中复杂交织的种种人生感慨, 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理解并分析画意、诗情、哲理相互融汇的艺术特色。(4)深刻理解下列诗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4、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背诵全诗。乐府:诗体名,初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4.将进酒(1)了解李白及其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特征;(2)把握课文的情意内涵与抒情脉络,深刻理解下列诗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5,但愿长醉不愿醒。五花马8,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9,与尔同销万古愁。” (3)理解本诗作为乐府诗的诗体持点,以及对比、夸张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4)背诵全诗。5.燕歌行(1)体会和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思想;(2)了解本诗对战争的看法;(3)掌握诗歌描写战争的艺术

5、手段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高适燕歌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比的手法。既有历时性的对比,也有共时性的对比,对军心士气、军中生活、征夫思妇的表现,都通过对比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4)重点掌握的词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是乐府古题,其词多写边地征戍之事。高适此诗以开阔的视角描绘出一副情状真切的边塞战场图,既写了边塞战士的顽强苦斗,又写了作者对边关战争的思考与反省。无论是氛围之渲染、描绘之生动,还是思想之深刻,都超出了前人的水平,所以被广泛传诵,成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6.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1)了解七言律诗和

6、李商隐;(2)掌握本诗的抒情层次。了解颔联所用的修辞手法和比兴意义,以及颈联推己及人的表达作用。(3)重点掌握的句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4)重点掌握的词语: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5)背诵全诗。 7.长恨歌 (1)认识这首诗所表现的李、杨之间忠贞不 渝的爱情, 以及作者既满怀同 情又不 无讥刺的复杂感情; (2)具体分析这首诗中心理描写对推动情节发展, 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3)通过解读本诗,了解长篇叙事诗的诗体特点及其表现手法丰富:将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精心构思,情节曲折生动,富有神话和浪漫色彩;人物形象完整鲜明,生动具体;

7、(4)了解白居易及其创作特点,了解他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和他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文学主张。(5)记住、理解诗中的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6)理解第二、三节的情感内涵和艺术技巧;8.声声慢(1)了解李清照及易安体;(2)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3)掌握物境与心境相融的表现手法,体会全词的艺术价值;(4)了解本词在遣词用字、韵律运用与布局谋篇上的独特之处;(5)重点掌握的句子和词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6).背诵全词。

8、9.摸鱼儿(更能消)辛弃疾 (1)了解作者和他的词作以豪放为主,兼及“清而丽,婉约而妩媚”的风格;(2)把握词作内涵及其艺术特点: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惜春、宫怨这些幽美意象的内涵等; (3) 重点掌握的句子和词语: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4)背诵全词。10.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作者柳永,北宋第一个专事写词的婉约派词人。掌握上片描写秋景所用的铺叙手法和下片抒情曲折的特点,并划分层次。了解全词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和纯用白描、自然本色的的艺术特点。重点掌握的句子:(1)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2)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重点掌握的

9、词语:(1)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2)望故乡渺邈。(3)何事苦淹留。(4)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背诵本首词的上片。11 春 (穆旦)(1)了解穆旦;(2)把握诗意象的内涵与特点;(3)熟读课文,12 星星变奏曲 (江河)(1)了解江河;(2)把握本诗意象的内涵;(3)熟读课文,散文概说:a.散文概念:散文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题材,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文学的、艺术的表现手段,自由地展现主体个性风格,以抒情写意、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的文学文体。b. 散文的特征:1形神两旺的散文本质。 2.见情见性的散文气韵。3.启心益智的散文理趣。4.多姿多彩的散文语体。13.论语:子路曾皙冉有

10、公西华侍坐(1)了解孔子及论语;(2)把握先秦语录体散文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和艺术特征。(3)了解先秦儒家学派在人生理想方面的复杂倾向。(4)能以文章第二层次“四弟子言志”为例,简要说明论语记言、记事的艺术特征:子路好勇而少谦逊,冉有知规守礼,颇为谦和,公西华志向远大,善于辞令,曾皙优游自在,仪容欣悦。这段文字通过对话与动作、态度的描写,以简洁而又贴切细密的笔触,将人与事描摹得眉睫皆动,情态宛然。孔子在教育方面标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宗旨。(5)以文章第三个层次孔子评志为例,体会孔子教育艺术的微妙之处。孔子评志,方法很巧妙,他先倾听三个学生的表述,然后通过曾皙的发问,夫子再作回答。将前

11、三人的志向、态度做了小结,解释了他哂笑子路,以及认同公西华的原因。这表现出孔子施教的两种特点:一、鼓励学生的自由发挥,肯定学生的个性。即便是子路那样空言大话似的志向,孔子也只是微笑而已,并没有申斥子路。即肯定了冉有、公西赤二人的“治国”大志,也肯定了曾皙追求精神理想境界的志向。二、善于从细节处引导学生。在短暂的对话中,孔子并没有给出一个既定的“真理”或“标准”,巧妙地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14.庄子.秋水(节选)(1)了解庄子及道家学说的相关内容;(2)理解文章主旨及其说理的艺术与特点;(3)掌握重点词句的用法与意义:a. 望洋向若而叹b.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12、,始吾弗信;15.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整理编订者是西汉刘向。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了解冯谖为孟尝君“市义”行为中蕴涵的“民本”思想及积极意义。把握冯谖的性格特征,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重点掌握并翻译下列句子:(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3)窃以为君市义。重点掌握的词语:(1)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2)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3)孟尝君怪之。(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5)驱而之薛。(6)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16.前赤壁赋 (1)了解苏轼:(2)体会苏轼写作此赋时

13、的复杂心态和情感变化, 把握作者忘怀得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3) 理解并分析此篇赋文创造性运用赋体主客问答, 抑客伸主的手法来表现内心矛盾的独特构思。 (4)具体分析此篇赋文写景、抒情、说理有机结合, 具有理趣之美的特点。(5)掌握重点词句的用法与意义: a.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b.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c. 盖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17.五代史伶官传序(1)了解欧阳修;(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其思想意义;(3)了解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4)掌握有关词句的意义: a.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14、,而智勇常困于所弱 c.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8论快乐 (1)了解钱钟书;(2)理解文章关于“快乐”的意义阐释:(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思考对如何理解“快乐”;19.听听那冷雨 (1)了解余光中;(2)注意体会文章的语言艺术;(3)理解本文的情意内涵;(4)注意解读第1、4、5等段落;20.论学问(培根) (1)了解培根;(2)理解文章关于“学问”用途的阐释:(3)记住重点语段: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21.一片叶子 (东山魁一)(1)了解东山魁一;(2)理解文章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3)结合课文

15、内涵谈谈自己的人生意义、生命轮回意义的思考。小说概说:a、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描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生活环境,形象、深刻、多方位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B、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构成了完整的小说世界。C. 微型小说: 篇幅字数在1500字左右的是微型小说。其特点是简单实用的情节模型、机智灵巧的构思方法、快节奏、大信息量的叙述语言。23:世说新语二则(1)了解世说新语与刘义庆;(2)理解文段内容与艺术特点;(3)掌握重点词句:a. 愀然变色 b. 楚囚相对 c. 造门不前而返 d.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24. 诸葛亮舌战群儒(1)了解三国演义与罗贯中;(2)理解课文内容及其论辩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