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1)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805787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 (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 (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 (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 (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 (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 (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辨析题(5道题,每道题 10分)1、自从古希腊的“原子论”提出之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中是一个绝对有效的 思维方式。2、机械论自然观认为物质的运动来源于物质中内力的作用。3、尿素的人工合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及达尔文的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理论是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对,它们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的普遍联系和辩证性质,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 系的清晰图画,使辩证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必然。4、科学的本质特征在于科学是“真正的实证科学”,其真理性是绝对的,不可证伪的,也 是没有历史局限的。5、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属于直接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

2、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 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指人类在利用 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 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 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 一。6、科学的发展是否定旧的,创造新的,不停地革命而飞跃地发展的。7、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因此演绎所据的一般性前提的真理性

3、会因为“归纳问题”而得不到 保证。8、直觉思维具有直接性,迅捷性,或然性的特征。 直觉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的思维特性,他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 在的一种思维特性。所以有9、数学模型是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实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 对,模型是科学抽象的一种,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10、观察是中性的,理论依赖于观察,而观察不受理论制约。11、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附属品,科学实验本身没有独立的生命。是指人们运用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过程的情况下获取科学事实的活动。 与单纯的自然观察相比,科学实验是一种更充分体现人是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能获得更 丰富和

4、更深层次的经验事实。如下特点:简化和纯化自然现象强化和再现自然现象 延缓或加速自然过程12、科学与技术的伦理规范是一样的。13、科学活动不能算作社会总劳动力的一部分。错,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特殊的生产,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 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作 用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 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无知和蒙昧;把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生产率;科学与哲学相 结合,产生了唯物主义;科学与实践结合,产生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14、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标志。

5、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与物质生产的密切关系,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的力 量”也是“另一种生产力”在他们看来,“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 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科学是“知识的形态”的社会生产力,自然 科学应用于生产,“并进入生产过程”“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15、国家创新体系是以企业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体系。二、材料分析题(2道题,每道题 25分)1、生态自然与科学发展观(自然观方面)2、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技术观方面)3、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方法论方面)4、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6、(社会论方面)5、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中国马克思主义)1. 机械自然观的主要观点与特点?主要观点: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一一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 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论 时空观: 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 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 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运动观: 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 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

7、动,都遵 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 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 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 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 治者和创造者特点: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 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发张变化。机械论: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 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决定论还

8、原论 局限:静止、片面、孤立、绝对;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此是不 彻底的唯物主义;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2. 系统论 整体与部分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 特定属性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具体来说,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 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 加和性关系 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会造成部分中旧质的消失而在整体中产生 出新质。因此,在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又存在着质的间断性与量的不守恒性非加和 性关系(

9、整体突现性关系)。即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 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方法论启示: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3. 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人口根源 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将造成有限的土地、淡水、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和有效的环境 承载能力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对住房、食品、住房、就业、教育、医疗保 健、公共交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总量造成极大的负担,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技术根源经济根源: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必然要消耗大量

10、的自然资源。人类在进 入工业社会后的三百年间,由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消耗自然资源,产生了严重的资源 枯竭问题。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废渣、废气、废水,这些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里造 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技术根源:人类通过技术制造了自然原来没有的,而自然界本身又很 难,甚至完全不能降解的有机物,这些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在环境中的积累会造成严重的环境 问题。 观念根源 人类中心主义,一是把人类视为宇宙的中心事实和最后目的;二是按照人类的价值观来考察 宇宙所有事物。生态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又称生态中心论,是一种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生态系统的伦理学 说。主要观点包括: 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

11、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 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承认各物种及生态系统的权利,任何生命形 式都有存在和发展的权利,而且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平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平等;人 类应该保护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完美性 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指的是把自然 界及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都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构成的整体,认为生态系统中的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3)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由其组成要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通过相互联系 和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是生态

12、系统中的普通成员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外,而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中,是与生 态系统的其他成员息息相关的一个组成部分 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人类只是生态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整体 的利益高于部分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只有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类 这个子系统的利益才有保证 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 的稳定、完整与繁荣,因此,人类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对大自然负有道德义务和道 德责任(4) 可持续发展内涵:发展;发展的可持续性理论原则:公平性原则:强调代内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意 即当代一部分人

13、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另外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它是可持续发展公平原则在 空间维的要求;代际公平是指人们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意即当代人要公正地对待后人,当 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它是可持续发展公平原则在时间维的要求 持续性原则: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共同性原则:由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 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唯一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必须遵从共同性原则,争 取全球共同配合行动,促进人类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4、科学与技术(1)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科

14、学的本质特征科学是求真、求实的活动就科学活动的成果而言,科学是由概念、规律和理论等组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知 识体系,具有通用性、共享性.就科学活动本身而言,科学是一种以探索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 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探索性、创造性、预见性.就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而言, 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具有一般生产力的特点。 技术的本质特征一一技术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的统一;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 ;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2) 科学的发展模式 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 科学知识是真命题的集合,源于经验事实的归纳。 科学发展是知识的渐进积累

15、,没有中断、革命。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是陈述的经验内容。 经验、观察、事实是中立和客观的。 一累进理论不能说明被摒弃的科学理论,如地心说和燃素说逻辑实证主义 科学划界的标准=意义的标准:可证实性 科学发现和科学辩护的区分:科学哲学不关心科学实际发展的历史,只关心科学的逻辑重建 逻辑和数学:无经验内容的重言式,真值传递。 形而上学和宗教:无意义的命题,概念诗,只表达情感,无认识意义。 一一可证实性标准,即过分严格,排斥了许多公认的科学命题;又过分宽松,容纳 了许多公认的非科学命题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假设和不断证伪的过程合理因素:动态分析,强调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把“问题”看成是科学发展的动 力, “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主张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要求大胆猜测, 反对狭隘的经验主义;强调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包含错误,可误论。局限:强调否定,无视科学知识的继承的积累,否认量变渐进;强调猜想、灵感在科学假说 中的作用,忽视逻辑思维在假说中的作用;反归纳主义,推崇演绎法时,却片面否定归纳法 的作用;在证伪与证实的关系上,以证伪为绝对,忽视在实践检验中两者的对称性与复杂性。 课本上 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