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规则意识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805637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规则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规则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规则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规则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规则意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规则意识 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培养学生规则重要的是培养其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规则意识较强的人,自律精神也较强,较容易适应群体生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是人的社会化,就是要把一个生物的人通过教育转变成一个能和谐地融入社会的人”。发展学生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义务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呢?一、多方位正面引导,让学生认识个性和规则之间的和谐关系,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1.规则和个性是相互统一、相互促

2、进的。个性影响个体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尊重、信仰和自觉遵守,而规则影响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空间。规则的意义在于保护和扩大自由,而非废除和限制自由。换言之,规则首先具有保护个性的功能。按规则办事,用公正的制度、规章对待所有的人,就是对个性最有力的保护,并使个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2.规则经过学习、掌握,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由外在的规则内化成为自身的天性,也就是所谓“习以成性”、“习惯成自然”。这其中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最终走向“自由”的过程。在学生对规则具有明确意识之前,他们的习惯还处在一种“自发”的状态中,“自觉”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当自觉的遵循规则行动达到一定的程度,或者说,当遵循

3、规则的自觉训练、修养到达一定的程度时,他们对于规则的遵循,就会从自觉的、勉力而行的境界,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时候,行动似乎也带上了自发的性质,但其实这是更高程度的自觉的表现,也即“自由”之境。规则意识培养,就在于帮助他们达到这样的境界。 3.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是让我们回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老路,尊重学生的个性,也不能变得为了迎合学生的个性牺牲有关的规则,陶行知说过:“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若一任学生趋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的糖果子,决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二、建构学生规则意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个体能动性,强化规则意识 1.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

4、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可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形成。规则意识训练要发挥学生个体的作用,通过班规大家定、和谐班级创建活动、值日生轮流当、班级发展我的责任等全员参与的方式和途径开展,既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既要有助于学生在参与中了解规则、把握规则;又要有助于促进班集体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自我期望,进而产生规范的同化激励;既要使个体自身主动地遵守规则,又要使集体成员敢于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说“不”。如此,不仅有效地矫正了行为选择中的随意性,而且促进了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2.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强化规则意识。学校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认知也有其自身的

5、规律。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去感受、去体验规则,对于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交通安全与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可开展“我当一天小交警”主题活动;还可开展“交通事故调查”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去感受规则,培养规则意识。再如,我们要求学生“不要践踏草坪要爱护小树”等,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参加种草、植树,各班承包认领并给小树命名等一系列活动,将学生自己的劳动融于其中,这样让其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生命的可贵,才能更好的树立起“爱护花草树木”的规则意识。3、营造氛围,让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规则是形成秩序的保障,就一个人而言,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就一个学校而言是一个良好的校风。要始终坚持“正强化”

6、的原则。在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制定规则时尽量少说“不”,多说“应该”,比如“不乱丢乱扔”改为“弯腰捡起小纸屑”、“不许抢行”改为“学会让路”,“不准打架骂人”说成“举止文明”,楼梯间的提示语为“请轻声慢步,靠右行”,班级的口号是“三班是我家,良好靠大家”等。在学生中我们让每位学生参与管理,让他们在管理中教育自己,各班成立安全文明监督岗。在我们的校园,课间、放学你都能看到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佩戴标志在为同学们忙碌的身影。同时一改过去刺耳的上下课铃声为德育音乐铃,在上课前和下课后及放学后,分别有一段悦耳的音乐和德育用语,使校园飘逸着文明、礼仪的芬芳。三、协助学生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增强学生对规则的

7、尊重和信仰,实现学生内在个性和外在规则在行为层面上的和谐统一 1.帮助学生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要求我们讲究个性教育的艺术。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各显神通,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发展自己是教育的创新。因此,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潜能、心理状态和家庭状况,尊重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挖掘他们各自的潜质与能力,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扬个性之长,弃个性之短,才能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对规则的认同,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 2.提升学生对规则的尊重和信仰,必须保证规则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规则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此范围内必须保证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规则既然是对一定范围人群的约定,大家

8、就要尊重、信仰,有勇于承担相应的后果、接受相应惩罚的责任意识,不能看人下菜碟,厚此薄彼,保证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 3.实现学生的内在个性和外在规则在行为层面上的和谐统一,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亲身体验。如果只向学生讲规则意识而没有他们的亲身体验,规则意识是树立不起来的。不妨让学生自己来约定自己的行为规则,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中自己教育自己,达成一致性。有必要在规则制定上走“学生路线”,让他们参与到规则制定中,从而加强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不要使规则成为强加于学生身上的“镣铐”,让规则成为“有弹性的网”,成为保护和发展学生良好个性的工具。总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要求个体在互动、批判中确认和把握,有利于促进自主、平等、和谐,有利于勇于探求、遵守规则的健康人格的自我生成,也有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个人责任感、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养成。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的学校教育既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也要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其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达到个性与规则之间的协调统一。(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玉清九义校 康菊芳 )(电话15892320538 邮编6423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