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8056139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质填图教学实习地质报告(东经102。3835-102。3419 ,北纬25。334-25。65)实习地点:*市筇竹寺地区日期:2006年12月11日至2006年1月12日目录第一章 绪言第一节 实习的目的和内容3第二节 测区*围概况4第二章 地层与岩性第一节 概述7第二节 元古界 震旦系8第三节 古生界寒武系9第四节 古生界 泥盆系11第五节 古生界 石炭系11第六节 古生界 二叠系12第七节 新生界 第四系14第三章 构造第一节 概述16第二节 褶皱17第三节 断层18第四章 矿产第五章 体会附录28参考成绩评定表第一章 绪 言第一节 实习的目的和内容:地质填图实习是我们地质专业学生进入

2、专业课学习阶段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地地质调查,增强我们对地质条件的认识,巩固和熟练野外工作的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从而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今后创造性地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实习内容:1、实习准备阶段(2006年12月11日)室内学习地质测绘的基本知识、填图地区的地层、岩石、古生物地史、填图地区的地质构造概况、收集填图地区的地形、地质及其他有关资料。2、野外测绘阶段(2006年12月12日至2006年12月29日)实测地层剖面2条(关山大沟剖面长1093米、交月凹剖面长582米)、实测地层剖面、地层剖面的分层、描述。进行野外路线地质调查、勾绘地质界线(观察地质界线约150个)

3、。全班40人分成南、北两个大组、10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实习工作中对勾图、记录、采标本测产状等工作依次交叉轮换、全面掌握。3、内业工作阶段(2006年12月30日至2007年1月12日)资料综合整理、编制填图地区地质图、绘制测区构造刚要图、实测地层剖面剖面图、实测地层剖面柱状图、编写填图地区地质报告。第二节测区*围概况测区位于南北向的*构造盆地西侧的筇竹寺附近,属*市西山区所辖:南起大墨雨饭宽和尚坟一线(北纬25。334),北至白龙山蕉月凹火焰山一线(北纬25。65)。东起火焰山观音阁昭家村一线(东经102。3835),西抵白龙山茨沟丫口花展坡一线(东经102。3419),面积约35km2。

4、1、自然地理测区属滇中高原的一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脊线呈近东西向展布,与区内构造线展布方向吻合。区内平均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测区西北角的蕉月凹为本区最高峰,海拔2499.8米,最低点位于测区东南角的昭家水库附近,海拔1984米。地形切割程度中等,相对比高一般在3050米左右。区内无大的河流通过,多数沟谷呈谷底较宽谷坡较缓的“u”型谷,在平面上呈北东向及近东西向平行展布。本区在石灰岩地层发育地段内,岩溶漏斗、岩溶洼地屡见不鲜,在平面上往往沿*一方向呈线状排列,与断层分布方向吻合。断层形成的落水洞本区的年平均气温14.8。C,最高平均气温19.9。C,最低平均气温7.8。C。全年降

5、雨量为991.7毫米,其中5-10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97,11-4月份占全年降雨量l0.3测区*围内交通比较方便,昆富公路由东向西横跨测区中部,区内各村寨之间均有简易公路相通,大小通行便道四通八达,便于在工作区中穿越通行。附测区交通图于下:填图实习测区2、地质概况本区地质工作的历史悠久,著名的寒武系下统标准剖面梅树村剖面就位于测区内,不少中外地质学者都在此地工作过,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研究程度较高。*地区跨扬子准地台的二个二级构造单元。以南北向普渡河断裂带(区内称沙朗马街断裂)为界,将该区分成东西两部份,断裂带东侧属*坳陷,西侧为川滇隆起之东缘。由于该断裂带的长期活动特征,它严格地控制了东

6、西两侧的地层沉积;东侧由于长期坳陷,海水进退频繁,长期为古扬子海的一部分,古生代沉积发育良好,地层出露比较完整,而西侧由于较长时期隆起为古陆,古生代地层发育不全,多有缺失。二迭纪后期,东侧海底裂隙性火山岩浆大量喷发,形成面积宽、厚度达1500m以上的多期玄武岩喷发活动;而西侧厚度迅速变薄,少量出露。中生代以后,燕山运动使全区断块式上升为陆,其中以东侧上升较快,遭受剥蚀,地层多有缺失,西侧上升缓慢,相对凹陷成为内陆湖翁地,接受巨厚的红色磨拉石建造沉积。新生代,继承了上升的特点,断块的继承性活动,加之各断块上升速度不一,产生了沿断裂的差异抬升运动,形成一系列的断陷盆地,接受新生代的河流、湖泊相的沉

7、积。 就整个图幅*围来看,测区内出露的最新地层为第四系的河、湖相的砂砾石沉积,主要在图幅的东部,沿南北向的*盆地分布。其次在大普吉附近分布有少量的第三系地层。最老的地层为元古界昆阳群的砂板岩,分布于图幅的西侧双山一带。寒武系下统、泥盆系中、上统及石炭、二迭系地层在图幅*围内广泛分布,占整个图幅面积的8090左右,下奥陶统及中寒武统的地层分布于图幅的西北角李子坪、白虎山一带,在虚凝庵、*纸烟厂附近办见有少量中寒武统地层,上震旦统地层见于背斜核部。第二章 地层和岩性第一节 概述测区出露的地层,以寒武纪下统、二叠纪下统为主,并伴有大量喷出的玄武岩。区内多为海相沉积、有丰富的生物化石,梅树村阶以小壳动

8、物化石为准,包括梅树村组和筇竹寺组下部,筇竹寺组的古老三叶虫Parabadiella.Eoredlichia等的出现和消失为上下界,沧浪铺阶是三叶虫繁盛阶段,Redlichia开始出现,并延续到早寒武纪未。龙王庙阶以油栉虫科大量消失为特征,并出现R.chinensis。组与阶在本标准剖面上是一致的,但离开标准剖面组的界线往往是穿时的。梅树村组平行不整合于下伏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岩岩溶侵蚀面上,梅树村组下部磷块岩,混有陆源碎屑,并夹薄层白云岩,代表海侵开始属海侵体系域(TST),中部海绿石夹层为凝缩段,上部磷块岩及顶部白云岩属高水位体系域(HST),白云岩顶层面有明显的溶蚀沟及充填物,说明海平面

9、曾短暂下降,是白云岩暴露的标志。筇竹寺组底部2030cm含磷硅质岩和海绿石粘土岩,夹蒙脱石粘土岩,是典型的凝缩段,其下部不含三叶虫的黑色粉砂岩是海侵体系域,上部富含三叶虫的灰质,褐黑色粉砂岩,向上变粗,属高水位体系域(HST)。沧浪铺组滨海砂岩是一个新的海侵开始,向上变细为砂页岩夹砂岩,属海侵体系域(TST),龙王庙组白云岩是高水位体系域的典型特征。因此本区下寒武统可划分为三个层序,组成一个二级旋回:在元古代昆阳群变质岩性基底形成后,到震旦纪扬子准地台西缘形成断陷继而形成陆表海,开始海侵。测区震旦晚期为障壁碳酸盐台地,沉积了较厚的藻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沉积,沉积延续到寒武纪,随着海水加深,还出现

10、磷酸盐沉积。由于地壳进一步沉降,出现大面积海侵,形成一套低能的浅海粉砂、泥质碎屑沉积随后海水渐退,形成滨海相砂与泥质交替出现的碎屑沉积,最后为碳酸盐沉积,构成一个向上变浅的海退层序。这一比较稳定发展的海侵海退旋回后,测区上升为陆,受到较长时间的剥蚀,中泥盆世时,测区为准标平原低洼地形出现河流,湖泊,沉积了湖滨相及沼泽相陆相沉积,晚泥盆世又也现海侵,使测区出现障壁海碳酸盐台地,沉积了碳酸盐沉积,随之造陆运动又使其上升受到剥蚀。下石碳世,出现剥蚀台地和沉积台盆(台沟)格局,测区处于台沟边缘,形成深水碳酸盐沉积,出现厚度变化大的角砾状白云岩和砾状灰岩,接着又一次上升为陆地。至二叠纪地壳又开始沉降,海

11、侵迅速扩大,早期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砂泥质,铝土质及富含有机质沉积, 随海侵扩大,造成开阔的碳酸盐台地,出现大量浅海碳酸盐沉积,早二叠世末上升为陆,晚二叠世,区域性的裂谷活动,断裂拉*,测区也现强烈的基性火山喷发,形成巨厚的玄武岩。第二节 元古界 震旦系测区出露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bdn)地层,该地层位于测区西南角大墨雨一带,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岩、钙质页岩,厚度约460米,与上覆渔户村组中谊村段地层(1y4)呈假整合接触。第三节古生界 寒武系测区出露寒武系地层有:寒武系下统渔户村组(1y)、筇竹寺组(1q)、沧浪铺组(1c)、龙王庙组(1L),与下覆地层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bdn)和上覆的泥盆

12、系中统华宁组*段(D2h)呈假整合接触,本套地层连续沉积、其间无地层缺失,呈整合接触关系。组内泥质白云岩经长期风化作用,可形成沉积型粘土矿床。1、寒武系下统渔户村组(1y)出露于关山大沟、赵家村、大墨雨一带,岩性为兰灰色磷块岩夹硅质灰岩,钙质灰岩,厚约10米,与下覆地层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bdn)地层为假整合接触。2、寒武系下统筇竹寺组(1q)分布于测区西南大墨雨一带,蟠处里南小哨背斜核部,还有在测区北东的自卫村水库,大风丫口一带也有分布,本组地层分为八道湾(1q1)段和玉案山段(1q2)。八道湾段(1q1)中上部岩性为灰、兰灰色含磷粉砂岩夹薄层粉砂质白云岩,下部为黑色粉砂岩,底部有一层厚0.

13、4米的结核状海绿石硅质磷块岩及粘土质页岩、粉砂岩。主要矿物有粘土、云母质石英、长石等,厚度约89米。含小壳化石:Tannudine、Multifara、Srmir-nnous等。玉案山段(1q2)中上部为黄绿色页岩夹薄层粉砂岩,下部为黑色页岩,底部以0.2米厚的灰黑色含砂质角砾状生物碎屑磷块岩作为标志层,与下伏八道湾段(1q1)分界。主要矿物有云母、石英、长石等,呈页理构造。厚度约71米,所含化石有:Foredlich、Yunanocephatus yeedi 、intermelia yunanocephalas、kunmingella sp等。3、寒武系下统沧浪铺组(1c)分布于测区北东部妙

14、高寺、三华山一带,蟠处里背斜、大墨雨背斜均有出露。本组地层分为两段:红井哨段(1ch)、乌龙箐段(1cw)。红井哨段(1ch)岩性以灰色、黄灰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中夹少量黄灰色薄层页岩,具有明显的交错层理。主要矿物有长石、石英、云母等。厚度约75米,所含化石:Lingulena sp 乌龙箐段(1cw)岩性以黄绿色、深灰色、灰绿色云母质砂质页岩为主,中夹薄层砂岩、云母质砂岩。上部夹少量粒状泥灰岩,下部夹两层暗紫红色铁质石英砂岩。厚度约70米,所含化石有:Redlichia mai、mansuyi、palaeoleuus、Mansug、obole、llasp等。4、寒武系下统龙王庙组(1

15、L)分布于测区南东部筇竹寺以及妙高寺、小哨背斜一带。岩性以灰色块状泥质白云岩为主,夹少量黄色页岩。底部为含鲕粒泥质白云岩。厚度约23米,含三叶虫化石:Redlichia、murukamill、Resseret、Endv等。第四节 古生界 泥盆系测区内该系地层出露有:泥盆系中统华宁组*段(D2h)、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与上覆龙王庙组(1L)和上覆石碳系下统大塘组(C1d)均呈假整合接触关系。1、泥盆系中统华宁组*段(D2h)岩性主要为灰白、黄褐色细粒石英砂岩夹砂岩、页岩。岩层中含有动、植物化石。地层厚约12米。2、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岩性:上部为厚层、块状泥质灰岩、灰岩;中部是灰、肉红色厚层、块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夹灰岩和灰绿色页岩;下部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