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统在石油管道监测上的应用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8053460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斗系统在石油管道监测上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北斗系统在石油管道监测上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北斗系统在石油管道监测上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斗系统在石油管道监测上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斗系统在石油管道监测上的应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斗系统在石油管道监测上的应用摘要:目前石油管道位移监测方法很多,将卫星导航测量技术应用在输油管道 位移监测领域,能够有效的减少野外作业的强度,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本文重点 介绍了北斗系统对于石油管道监测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关键词:北斗系统;石油管道;监测;应用一. 北斗自动化监测系统概述1.1 北斗自动化监测系统工作原理北斗的全称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它是 泛指所有的卫星导航系统,包括全球的、区域的和增强的,如美国的GPS、中国 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以及相关的增强系统, 如美国的W

2、AAS (广域增强系统)、欧洲的EGNOS (欧洲静地导航重叠系统)和 日本的MSAS (多功能运输卫星增强系统)等,还涵盖在建和以后要建设的其他 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北斗系统是个多系统、多层面、多模式的复杂组合系统。通过近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利用北斗定位技术进行精密工程测量和大地测量, 平差后控制点的平面位置精度为1mm2mm,高程精度为2mm3mm。应该说: 利用北斗定位技术进行变形监测,是一种先进的高科技监测手段,而用北斗监测 滑坡是北斗技术变形监测的一种典型应用,通常有两种方案:用几台北斗接收 机,由人工定期到监测点上观测,对数据实施处理后进行变形分析与预报;在 监测点上建立无人值守的北斗

3、观测系统,通过软件控制,实现实时监测解算和变 形分析、预报。1.2 项目背景 延长石油输气管道干线工程在党家庄附近穿越某煤矿采空区,采空区面积如 图绿色部分所示。 由于采空区未曾填埋,遇到暴雨、地震等特殊情况下,有可能 发生地基下沉,对输气管道造成威胁。 而且此处为黄土地质,有暴雨情况下, 极易产生冲刷,危险性极大。本次工程项目针对输气管道穿越采空区的地表沉降问题,建立一套基于北斗 的自动化高精度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地表沉降,采集地表沉降观测数据,当沉降 量超过警戒值时进行报警,保障输电线路安全运行。二. 北斗监测系统设计原则2.1 设计原则(1) 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高精

4、度的的北斗控制 网,以高精度北斗控制网作为基准,在不稳定的区域建设北斗监测观测点,而且 北斗观测点的位置选择要与其它监测手段相结合的原则,而且专业监测与群众监 测相结合的系统化、立体化监测系统。及时测定和预报沉降区及滑坡的位移等变 化情况,并为长期稳定性预测研究提供资料。(2) 北斗自动化监测系统应具备完全自动化、数据采集稳定可靠,所有系 统综合分析评价科学快捷,所得到的监测数据及结果应能够为场地规划建设及地 质灾害预测预报提供依据。(3) 高精度北斗控制网要定时和国际IGS网联测3具体联测要求请参考北 斗测量规范,然后通过GAMIT或Bernese软件解算,采用同济大学或者武汉大 学专用平差

5、软件进行平差,前三次联测周期至少保证半年一次,如果控制网比较 稳定,联测周期可以适当放宽到一年一次。(4)科学合理性原则?监控对象的选取有科学和法律依据,尤其符合相关安全规程和规定,是必 要的;监控手段的选取有高科技含量,是先进的;监控效果准确有效。(5)经济实用性原则 凡是需要较大投入的监控项目都是需要经常使用的; 凡是原系统已具备的功能或结构装置,只要准确有效,都采用系统整合的方 法加以利用,相互配合;所有涉及的技术手段,在保证长期可靠有效的前提下,采用最经济的方案; 所有的操作功能都采用最简洁的使用方法、做到直观方便、性能稳定以及维 护简单。(6)系统可扩展性原则 在监控方案要求改变时,

6、本次投入的软硬件设备能够继续使用,最大限度减 少重复投入;系统接口开放性:系统输出的数据信息采用国际或国内通用的标准格式,便 于系统功能扩充和监测成果的开发利用;系统软件系统支持其它监测设备数据分析、支持人工巡检记录等。三. 北斗监测系统内容和技术要求3.1 监测具体内容 本监测系统监测的主要内容是将原有人工监测点位表面处布置12 个北斗观 测点,在各观测点上安置北斗天线,各接收机观测的数据通过无线通讯的方式实 时传输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软件准实时解算出各监测点的三维坐标并保存到数 据库,最终通过数据分析软件自动分析各监测点的变化量、变化趋势,并结合其 它监测设备对各个滑坡体整体的稳定性进行分

7、析。3.2 监测技术要求本北斗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具体技术要求为:(1)各参考站的位置选择要遵守北斗参考站网技术规范,同时也要考虑服 务的对象;(2)各监测点的选择也必须遵守北斗测量的要求,同时也要考虑监测的任 务、周围现有资源情况以及交通等情况;(3)数据通讯和供电系统要尽量利用大岗水电站现有资源;(4)数据处理中心最好设立在专门的机房里,同时要具备面向公网的固定 IP 地址,从而便于系统的远程管理与维护。3.3 监测系统的技术指标(1)各监测点的响应时间为12 小时一次,但是系统支持实时、1小时、2 小时、6 小时等不同时间长度原始数据解算;(2)各监测点的精度平面中误差小于2mm+1ppm、

8、高程中误差小于 4mm+1ppm;( 3)系统完全是自动运行,如数据自动传输、数据自动处理及自动网平差 数据自动分析、自动报警及自动生成报表等;(4)数据分析软件应为基于 WEB 平台的可视化系统,预防滑坡灾害管理与 防灾决策,建立滑坡监测信息发布网站,同时该系统软件支持其它监测手段数据 输入并能自动分析等功能,如全站仪、岩土设备等。3.4 监测坐标系统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1984年世界大地坐标系(WGS-84)(2)独立坐标系:WGS-84椭球高斯投影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0121, Y加 常数 20000m)高程系统采用:(1)北斗大地高系统四. 监测系统整体设计4.1 系统设计4.1.

9、1 系统布点方案 输气管道从采空区中间沿北偏东30度左右穿过采空区,将采空区分为左右两个片区。该采空区南北大约4km,东西2km,呈椭圆形状。针对该采空区的特点,本方案采用如图所示的布点方案,设计监测点 11 个 基准点1个,共12个北斗监测点。其中左右侧采空区,各设计4个监测点,平均间距1km,均匀分布于采空区上方,如图 蓝色标志。基准站位于党家庄,如图红色部分。4.1.2 系统通讯方案系统通讯拓扑图监测点和基准站都采用4G进行通讯,数据通过4G网络传输至输气管道监测中心,在监 测中心安装服务器,部署HCMonitor软件和HCmas软件,将数据发布给相关工作者。监测点位于采空区上方,采用太

10、阳能进行供电。基准站需要稳定运行,采用市电供电。4.2 北斗硬件系统 沉降区北斗自动化监测系统硬件部分总体可分为:北斗接收机部分、数据通讯部分及其它辅助部分。(1)北斗接收机部分:即各北斗参考站、监测站接收机,负责变形监测原始数据的采 集;(2)数据传输子系统:负责传感器系统所采集数据实时的传输到控制中心,根据系统 的特点,本系统采用4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3)辅助支持系统:由监测现场及监控中心,其辅助整个卡拉北斗自动化监测系统正 常运行的设备组成,包括供电、避雷、综合布线及外场机柜等子系统组成。4.3北斗参考站设计 沉降区北斗参考站是整个表面位移监测的基准框架。它长期连续跟踪观测卫星信号,通

11、 过数据通讯网络实时传输北斗原始观测数据到控制中心,几个参考站联合组网,并实时为各 监测站提供高精度的载波相位差分数据及起算坐标。根据沉降区现有条件,我们对于本北斗监测系统共建立1个基准站,结合现场实际情况 对点位进行卫星信号测试后最终确定。基准站需定期复核,以减小测量误差。本系统参考站需定时和国际IGS网进行联测(本参考站网统一采用国际地球参考框架 (如ITRF97)为基准进行解算,网平差软件采用武大或者同济大学的专用网平差软件。在监 测初期,联测周期至少保证6 个月一次,如果参考站网络比较稳定,联测周期可以适当放宽 到1年一次。参考文献:1杨元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进展,贡献与挑战J.测绘学报,2010,39(1):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