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八校201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_语文(精品)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8053457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_语文(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_语文(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_语文(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_语文(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_语文(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_语文(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皖南八校201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_语文(精品)(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皖南八校201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一、(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哪里是昆仑在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北部,沿着都江堰顺流而上,就进入了岷山山脉。有许多专家考证,岷山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昆仑山”。提起昆仑,即使是地理知识再少的人,似乎也能一下子说出是在新疆南部。昆仑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女娲就是采昆仑的五彩石补天,这个故事现在幼儿的图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似乎没有什么说的了,可如果你在历史的故纸堆中翻一翻,你会发现在中国境内,所谓昆仑竟然有十几处之多。山海经中多次提到昆仑,述及昆仑地望的有:山海经西次三经载:“又西三百里,约槐江之山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

2、”海内西经也载:“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都。”上面所述的是海内昆仑。大荒西经和海外南经中又提到有“海外昆仑”,而且海外昆仑还不止一处。自古海内昆仑有葱岭、祁连、昆仑(今天的昆仑)、岷山、巴颜喀拉山之说,这些都说明海内昆仑在中国的大西北。最近四川成都又有专家著书立说,引经据典,言之凿凿,称所谓昆仑就在他家门口,也就是成都近郊的青城山。青城山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是个大大有名的地方,也是产生道家武功的地方。但再往上溯,历史就变得模糊起来,好像最多也就1000多年。这位专家把青城山命名为昆仑,而且找到了很多根据。除此之外,有人称,在贵州也有一处叫昆仑的地方。晋陕地区也不

3、甘落后,据说也有古昆仑山的遗迹。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都存在着昆仑的遗迹。真有那么多昆仑山吗?所谓昆仑,就是“天”的意思,或者是“倚天之柱”的意思。这样看来,昆仑已经不是一座山的概念,它成了一种象征。和昆仑差不多地位的还有泰山。我们中国的古人特别会走捷径,图省事儿。他们也许是懒得在中国四处寻找新的泰山,干脆搬一块石头放到家门口,石头上刻着“泰山石敢当”,就算把泰山搬到了家里,于是可能大半个中国都有了泰山。由此也可以这样认为,960万平方公里有一种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共同取向,一种民族文化的同源意识。“昆仑”总是和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在古人看来,昆仑就是天地之交的结点,一切都

4、始于此,人类的文明就起源于此。因此确定昆仑在何处,也是在确定人类文明的起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昆仑的概念就变得非常重要。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昆仑”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女娲就是采昆仑的五彩石补天,这个故事现在幼儿的图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因此昆仑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B山海经中多次提到昆仑,海内西经提到的是海内昆仑,大荒西经提到有“海外昆仑”,而且海外昆仑还有多处。C四川成都又有专家著书立说,引经据典,称所谓昆仑就是成都近郊的青城山。金庸的武侠小说也可以证明这一点。D昆仑,就是“天”的意思,或者是“倚天之柱”的意思。这样看来,昆仑不仅是一座山的概念,而且成了一种文化象征。2下列对

5、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对于有些地理知识的人来说,提起昆仑,似乎也能一下子说出是在新疆南部,并且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B在中国许多地方有昆仑的遗迹,比如岷山山脉,成都近郊的青城山,贵州有一处叫昆仑的地方等,但作者对此持怀疑态度。C昆仑成了一种象征,它蕴含着“天”和“倚天之柱”的意思,体现了一种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共同取向,一种民族文化的同源意识。D昆仑的概念就变得非常重要,是因为确定昆仑在何处,也是在确定人类文明的起源。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昆仑山”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岷山山脉。B泰山和昆仑山具有相同的地位,也是成了一种象征。C全中国自古

6、以来就有一种民族文化的同源意识。D人类的文明就起源于昆仑这一天地之交的结点。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桓温传桓温,字元子,宣城太守彝之子也。太原温峤见之,曰:“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曰:“真英物也!”以峤所赏,故遂名之曰温。彝为韩晃所害,泾令江播豫焉。温时年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复仇。至年十八,会播已终,子彪兄弟三人居丧,置刃杖中,以为温备。温诡称吊宾,得进,刃彪于庐中,并追二弟杀之,时人称焉。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少与沛国刘惔善,惔尝称之曰:“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选尚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袭爵万宁男,除琅邪太

7、守,累迁徐州刺史。时李势微弱,温志在立勋于蜀,永和二年,率众西伐。时康献太后临朝,温将发,上疏而行。朝廷以蜀险远,而温兵寡少,深入敌场,甚以为忧。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及军次彭模,乃命参军周楚、孙盛守辎重,自将步卒直指成都。势使其叔父福及从兄权等攻彭模,楚等御之,福退走。温又击权等,三战三捷,贼众散,自间道归成都。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参军龚护战没,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于是攻之,势众大溃。温乘胜直进,焚其小城,势遂夜遁九十里,至晋寿葭萌城,其将邓嵩、昝坚劝势降,乃面缚舆亲请命。温解缚焚亲,送于京师。温停蜀三

8、旬,举贤旌善,伪尚书仆射王誓、中书监王瑜、镇东将军邓定、散骑常侍常璩等,皆蜀之良也,并以为参军,百姓咸悦。军未旋而王誓、邓定、隗文等反,温复讨平之。振旅还江陵,进位征西大将军。温既负其才力,久怀异志,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锡文未及成而薨,时年六十二。(选自晋书桓温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军次彭模 次:按顺序B除琅邪太守 除:任命官职C温停蜀三旬,举贤旌善 旌:表扬D温既负其才力 负:依仗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温将发,上疏而行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深入敌场,甚以为忧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 沛公军霸

9、上,未得与项羽相见D其将邓嵩、昝坚劝势降,乃面缚舆亲请命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桓温从小就有不俗表现,少年时父亲为韩晃所害,他立志复仇,十八岁时,他终于为父报仇,此举受到时人称赞。B桓温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既充分利用诸葛亮设计的八阵图,又亲自参加作战,所以三战三捷,击溃敌军。C桓温因当时蜀国的李势势力弱小,很想立功于蜀地。当他一路打到蜀地时,在那儿既举荐贤能,又表彰善行,很受当地群众欢迎。D桓温自恃才力极高,长久以来都有做皇帝的图谋,想先在北方立下功勋,回来再接受皇上赐予的九锡之礼,结果愿望未实现就去世了。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0、分)(1)以峤所赏,故遂名之曰温。(3分)(2)温诡称吊宾,得进,刃彪于庐中。(3分)(3)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于是攻之,势众大溃。(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山中闻杜鹃宋洪 炎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绿阴初不待熏风,啼鸟区区自流血。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注洪炎为北宋末年诗人,此诗作于金兵侵宋,洪炎逃难之时。8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9这首诗是作者泣血之作,联系全诗,简述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11、, ,何有于我哉。 (论语)(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贾谊过秦论)(3)我有嘉宾, 。 (曹操短歌行)(4)渔舟唱晚, 。 (王勃藤王阁序)(5)连峰去天不盈尺, 。 (李白蜀道难)(6)寒衣处处催刀尺,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7)浊酒一杯家万里, ,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渔家傲)(8)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三、(2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瓦尔登湖的遥想刘晓娟这是一池清澈的湖水,水中的一草一木一鱼一石甚至是蓝天云彩的微影浮动,都可尽收眼底;这是一方宁静的宝地,鸟鸣嘤嘤松风阵阵尽在耳畔。阳光的明媚和煦,世外的宁静淡然召唤着渴望远离尘嚣的亨利大卫梭

12、罗,于是他借来一把斧头,来到了这里,瓦尔登湖畔。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壮观宏伟,甚至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标记。不常来游玩的人,不住在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可是它深邃澄澈远离尘嚣。梭罗就在它的岸边用斧头伐木造自己的房子,独居林中,方圆一英里之内没有任何邻居。就这样每天出去打水、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孤独了920天。温暖的黄昏,他常常坐在船里吹笛,看着鲈鱼在周围游来游去,仿佛笛声已将它们迷住。月光映照在罗纹条状的湖底,湖底零星散落着林木碎片,深更半夜,月色皎洁,梭罗坐在船里,一连钓了好几个小时的鱼,成群的银色小鱼在月光下尾巴一扫一扫,给水面撩起阵阵涟漪。泛舟湖上

13、听着猫头鹰和狐狸的小夜曲及一些不知名的鸟儿的吟唱,这些对于梭罗来说弥足珍贵。他说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自然中,黎明来临自然透过宽宽的窗户,凝视着室内,神志安详,心满意足。在这个湖光潋滟的湖畔,他细心观察体验,看到了人类最原始的生存状态,亲自体会了一餐一饮的艰辛。他了解自然,领会自然,他倾听他沉思,从中窥探人生,洞悉人生真谛。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并不能视为隐士生涯,更不能将其看成是逃避现实,相反,他是在探索人生,他的宁静不是一潭死水不是独善其身。在瓦尔登湖结束语中他说:如果一个人按照梦中指引的方向勇往直前,过他想过的日子,那他就会获得平时意想不到的成功。生活越简单,宇宙法则就越不复杂,孤独不成其为孤独

14、,贫困不成其为贫困,软弱不成其为软弱。可见他对人生异样而深刻的感悟。梭罗很自然地让我想起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他的生活理想是落叶缤纷、良田美池、阡陌交通而又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其间没有战争没有黑暗一片的和谐安乐,看似陶潜在逃离社会,文字中流淌的实则是一种无畏的反抗大胆的斥责,一种深沉的人生追问。不论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有多大,在人生的探寻上似乎是血脉相通。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描绘了一个具有清晰统治原则和丰富管理手段的理想之国,托马斯莫尔假托神秘旅行家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讲述了一个没有贫穷,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花草果木令人心旷神怡,一切财产共有的乌托邦,当然还有詹姆斯希尔顿在失去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一个在中国西南部深山中的乐园,一片充满和平、安宁与幸福的人间乐土香格里拉太多太多的遐想。桃花源最终无迹可寻,理想之国也不过是幻想,乌托邦本身的含义就是乌有之邦,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如何看得见?而唯有梭罗勇敢地拿起斧头孤独地来到瓦尔登湖畔,亲自去探索一番人生,体会一番生活,他是我们未来的引擎人,是寂寞的高歌者。但寂寞不是保守不是隐退,不是与世隔绝,寂寞是脱离复杂而廉价人际关系的沉思,是心与心默契的对话。他以选择宁静的方式选择瓦尔登湖,选择那远离尘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