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VS应试教育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8052457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质教育VS应试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素质教育VS应试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素质教育VS应试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素质教育VS应试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素质教育VS应试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素质教育VS应试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质教育VS应试教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 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 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 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 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 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

2、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 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一一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 广义素质。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 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 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 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

3、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 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陶宏开教授的见解:素质分为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整体素质。现行的应试教育被教育者以听为主,而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言简意 赅!但是高度有限,只针对孩子,却忽视了教育者自身以及所有社会人士。1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 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 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马列主义的社会主

4、义社会,毛泽东思想下的社会 主义社会,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胡锦涛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是高素质的理想社会。 没有高素质,“和谐”从何谈起?没有高素质,“社会主义”将是虚幻的理想社会。2素质教育,应该从全社会的高度发起。CCTV-1的公益广告,历经几十年,现在已经推起高潮。但是,素 质教育不应该假借某某活动知名(如:学雷锋日,奥运会,博览会)发起,社会是每一个个体组成的, 生活由每一天每一秒每一瞬间组成,每一个社会人,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在体现你的素质。“桥上的人在看风 景,桥下的人在看你。”每个人都责无旁贷。3素质教育应该从新闻人物做起,充分发挥新闻人物的社会效应。毛主席的时代,是特殊

5、时代,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人民服务那个时代,领导,榜样,先进,模范,标兵,做老实人当年令人激动万分的一些词语,现在已经慢慢 淡出。可是现在只有政府官员,没有了“领导”!“为人民服务”换成了“形象重于生命”。“是谁领导我们闹革命,是谁领导我们翻了身? ”谁能领导我们搞教育革命,素质教育。“我们的亲人,毛主席! ”“我 们的亲人,共产党! ”?4人民的力量是无限的。领导带头,群众加油!为全人类,为社会主义建设,加油!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1、全体性所谓“全体性”,广义地说,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 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

6、基础教育。狭义地看,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 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换言之,素质教育不要求也不允许对入学的儿童按照某种标准(例如种 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和经济地位等差异)进行筛选。“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 最根本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把素质教育与实施义 务教育联系在一起,其原因就在于义务教育从立法上保证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与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性。 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其主要定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 是每一个儿童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第二,保证使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

7、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绝新 文盲的产生,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进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第三,为贯 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 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2、基础性所谓“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职业)性、定向性而言的。素质教育向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是“基本素质” 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是让学生拥有“一般学识”(general learning)而不是成为某一专门领域的“小 专家”或某一劳动职业的“小行家”。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其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

8、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基础教育以发展和完善人的 基本素质为宗旨,因而不少人指出基础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第二,人类蕴含着极大的发展自由度, 这就是人的可塑性。自由度越高,可塑性越强;反之亦然。教育是塑造、培育人的事业,如果在基础教育 中充斥了定向的、专门化的训练,而不是着眼于把普通的基础打扎实,那就等于抑长趋短,将非特化功能 倒退为特化功能,缩小了发展的自由度、窒息了人的可塑性。第三,从教育控制论的意义上讲,教育是一 种人为的、优化的控制过程,以便受教育者能按照预定目标持续发展。但如果把基础教育局限于职业的、 定向的训练,就会使本来应得到扩大发展的可能性空间过早地停滞、萎缩,这岂不是同教育

9、(优化控制) 一词的本义背道而驰吗?怎么能指望培养的学生善于应付社会繁杂多变的“不确定性”呢?3、发展性所谓“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 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这是强调培养能力、促进发展,是指在正确处理知识和能 力之间的关系这一前提下而言的。知识与能力虽不是完全等同的东西,但是,如果学到的知识是“活化”的 知识,是能够“投入运转的知识,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能顺利地转化为能力, 成为人的智慧的一部分。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强调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真正的教育是形成自 我教育。而自我教育能

10、力的直接动力是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素质教育倡导尊重、发挥和完善学生 的主体性。它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从本质上说,“发展性”符合“变化导向教育观(change一oriented pedagogy) ”的趋势,即把适应变化、学会变化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从接受教学(教师奉送答案)向“问题解决”(教师引发思考)转变。教师从一名鼓励者、促进者、沟通者、 帮助者和咨询者等角色发挥作用。4、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 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因为,素质教育应该是完善意义上的教育,它是指向全面基本

11、素质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当指出,“全面发展”已经列入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目标之中。但是,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社会主义的素质教育中探索“全面发展”的具体 规定性,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性。第一,针对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 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第二,针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 展”的协调。全面发展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它决不排斥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特殊方面,允许在一 个群体中各个体之间有差别地得到发展,全面发展决不能被理解为均匀发展和划一展。全面发展实际上就 是“最优

12、发展”。最优化不等于理想化,而是力求取得对具体条件来说是最大可能的最佳效果。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有信心根据他自己的特点找到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打破千人一面”的格局。全面发展是最优发展,也是个性的最优发展。“发展个性”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最近我国心理学工作 者提出了“从系统一一结构观点来分析个性”的建议,强调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个性是社会实体的观点, 从人的心理的整体上把握“个性”。因此,可将个性定义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动态系统”, 以此来表明个性是一般性和个别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的统一体,是社会化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立足于教育学的基点,从实际出发,坚持

13、素质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可认为“个性”是“社会主义公民 基本品质和素养的总和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不同的优化结构”。其特点为:“个性”必须首先以社会主义公民 基本品质和素养的总和为前提,它强调的是个性发展的共同性一面;“个性”也是社会主义公民基本品质 和素养的总的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不同结构。这种不同的结构是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一面,它是 因材施教、个别对待的依据;我们不仅要承认每个学生应该有不同的素质结构,同时还要使这个结构达 到尽可能的合理化。优化结构,这是教育者应尽的责任。总之,把个性最优发展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这 是实现将年轻一代培养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14、人的可靠保障。5、未来性所谓“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一般说来,教育具有 较强的隋性和保守性,它总是在努力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们在批评现 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时候,往往批评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 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所谓应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 一种传统教育模式。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可以追溯到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科举 取仕”是中国选仕制度的一大

15、改革。科举制度对于封建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这一制度为历代王朝所 沿用,维持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也使教育逐渐成为科举的预备阶段和附庸,学校教育逐步被拉上应试、做 官教育的轨道。时至今日,我国中小学教育仍未彻底摆脱这一轨道,在一定程度上,应试、升学仍然左右 着我们学校的办学方向。“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当前有三类观点。第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有的认为,素质教育是针对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而 提出来的命题。应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因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第二、不能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如有的认为,教育与社会是互相照应、相依发展的,“应

16、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社会发展在不同阶段的产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能认为是对立的,肯定 一个,否定一个。“应试教育也在提高人的素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种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层次 不同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低级阶段,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由应试教育 到素质教育提发展、迈进比转轨更为合适”。第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或“升学教育”部分对立,部分不对立。有的提出把升学教育分为片面追 求升学率的升学教育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升学教育,从而认为“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既对立,又不对立”。我们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否对立,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应试教育”的涵义。中国教育改革和 发展纲要第7条提出“应试教育”时,给“应试教育”四个字加上了引号,这就意味着不能简单地把整个教 育从上到下都归结为应试教育,否则是不符合实际的。同时表明“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