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基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8051771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软土地基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软土地基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软土地基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软土地基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软土地基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软土地基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软土地基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软土地基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摘要】 软土地基钻孔灌注桩工程施工质量通病主要有:缩径、断桩、桩顶冒水、桩身孔洞、钢筋笼“上浮”、“烂桩头”、桩孔坍孔、孔位倾斜等。分析其形成原因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软土地基 钻孔灌注桩 通病分析 防治钻孔灌注桩目前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应用十分广泛,但因属隐蔽工程,施工中质量不易控制,成桩后质量检查比较困难,且由于软土的特殊性质,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本人根据自己几年的施工实践,谈一谈见到的一些主要的质量通病形成原因及相应的防治措施。1 缩颈缩颈即孔径小于设计孔径。1.1造成原因:塑性土膨胀。1.2防治措施:(1)根据地层变化配以不同的优质泥浆,降低

2、失水量。(2)成孔时,应加大泵量,加快成孔速度,在成孔一段时间内,孔壁形成泥皮,则孔壁不会渗水,亦不会引起膨胀。或在导正器外侧焊接一定数量的合金刀片,在钻进或起钻时起到扫孔作用。(3)如出现缩颈,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2 断桩 混凝土凝固后不连续,中间被冲洗液等疏松体及泥土填充形成断桩。2.1 产生的原因(1)砼拌和物发生离析使桩身中断。(2)灌注中,发生堵塞导管又未能处理好;或灌注中发生导管卡挂钢筋笼,埋导管,严重坍孔,而处理不良时,都会演变为桩身严重夹泥,砼桩身中断的严重事故。(3)灌注时间过长,首批砼已初凝,而后灌注的砼冲破顶层与泥浆相混;或导管进水,未及时作良好处理,均会

3、在两层砼中产生部分夹有泥浆渣土的截面。 2.2防治措施(1)导管要有足够的抗拉强度,能承受其自重和盛满砼的重量;内径应一致,其误差应小于2毫米,内壁须光滑无阻,组拼后须用球塞、检查锤作通过试验;导管最下端一节导管长度要长一些,一般为4米,其底端不得带法兰盘。(2)导管在浇灌前要进行试拼,并做好水密性试验。(3)严格控制导管埋深与拔管速度,导管不宜埋入砼过深,也不可过浅。及时测量砼浇灌深度,严防导管拔空。(4)严格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应有良好的和易性,坍落度应满足灌注要求3 桩顶局部冒水、桩身孔洞 3.1产生的原因(1)水下砼灌注过程中,导管埋深过大,导管内外砼新鲜程度不同,再加上灌注过程

4、中上下活动导管过于频繁,致使导管活动部位的砼离析,保水性能差而泌出大量的水,这些水沿着导管部位最后灌入的、最为新鲜的砼往上冒,形成通道(即桩身孔洞) 。(2)水下砼灌注过程中,砼倒入导管速度过快过猛,把空气闷在导管中,在桩内形成高压气包。高压气包在其自身浮力或导管起拔等外力的作用下,在砼内不断上升,当上升到桩顶附近时,气包浮力与上升阻力接近,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气包便滞留在桩身内,最终形成桩身孔洞。另外,有一些桩在截桩后,桩身内残余的高压气体,因通道打开而顺桩身的细小缝隙释放出来。这时,常会携带部分遗留在气包内的水往上冒,出现“桩顶冒气泡”的怪现象。(3)水下砼灌注时间过长,最早灌入孔内的砼坍

5、落度损失过大,流动性变差,终灌后导管拔出时留下难以愈合的孔洞。 3.2防治措施 (1) 控制导管的埋深,灌注过程中做到导管勤提勤拔。(2) 砼倾入导管的速度应根据砼在管内的深度控制,管内深度越深,砼倾入速度越应放慢。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始终保持导管内满管砼,以防止桩身形成高压气包。实际施工中,往往因为导管每次起拔后管内都会形成空管,再次灌注时,桩身形成高压气包就很难避免。因此,应在灌注过程中适当上下活动导管,把已形成的高压气包引出桩身。(3)适当加缓凝剂,确保砼在初凝前完成水下灌注。4 钢筋笼上浮 钢筋笼的位置高于设计位置的现象。4.1.1造成原因:(1)钻孔过深钢筋笼放置初始位置过高,混凝土流

6、动性过大,导管在混凝土中埋置深度过多钢筋笼被混凝土拖顶上浮。(2)当混凝土灌至钢筋笼下,若此时提升导管,浇筑的混凝土自导管流出后冲击力较大,推动了钢筋笼的上浮。(3)混凝土灌注超过钢筋笼且导管埋深较大时,其上层混凝土因浇注时间较长,已接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混凝土与钢筋笼有一定的握裹力,如此时导管底端未及时提到钢筋笼底部以上,混凝土在导管流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浮。4.2防治措施 (1)钢筋骨架上端在孔口处与护筒连接固定。 (2)灌注中,当砼表面接近钢筋笼底时,应放慢砼灌注速度,并应使导管保持较大埋深,使导管底口与钢筋笼底端间保持较大距离,以便减小对钢筋笼的冲击。 (3

7、)砼进入钢筋笼一定深度后,应适当提导管,使钢筋笼在导管下口有一定埋深。导管在混凝土面的埋置深度一般宜保持在2-4m,不宜大于5m和小于1m,如果钢筋笼因为导管埋深过大而上浮时,现场操作人员应及时补救,补救的办法是马上起拔拆除部分导管;导管拆除一部分后, 可适当上下活动导管;这时可以看到,每上提一次导管,钢筋笼在导管的抽吸作用下,会自然回落一点;坚持多上下活动几次导管,直到上浮的钢筋笼全部回落为止。5 “烂桩头” 5.1产生的原因 (1)清孔不彻底,桩顶浮浆过浓过厚,影响水下砼灌注时测量桩顶位置的精度。(2)导管起拔速度过快,尤其是桩头直径过大时,如未经插捣,直接起拔导管,桩头很容易出现砼中间高

8、、四周低的“烂桩头”。(3)浇筑速度过快,导致孔壁局部坍塌,影响测量结果。 5.2防治措施 (1)认真做好清孔工作,确保清孔完成后孔内泥浆指标;在空孔较长的桩内测量砼上升面时,应控制好测锤的质量。通常认为使用540mm碎石砼时,测锤的质量可以控制在1.5kg 左右;使用525mm 碎石砼时,测锤的质量可以控制在1kg 左右。在设计桩顶与地面距离4 m时,认为使用竹竿通过手感测量砼面更直观,精度更高。 (2)砼终灌拔管前,应使用导管适当地插捣砼,把桩身可能存在的气包尽量排出桩外后,以便精确测量砼面。也可通过导管插捣使桩顶砼摊平。 6 灌注砼时桩孔坍孔钻进过程中,如发现排出的泥浆中不断出现气泡,或

9、泥浆突然漏失,则表示有孔壁坍陷迹象。6.1原因分析 (1)土质松散,泥浆护壁不好(2)灌注砼过程中,孔内外水头未能保持一定高差。(3)护筒周围未用粘土紧密填封漏水;孔外堆放重物或有机械振动,使孔壁在灌注砼时坍孔。(4)导管卡挂钢筋笼及堵管时,均易发生坍孔。(5)钻进速度过快、空钻时间过长、成孔后待灌时间过长和灌注时间过长也会引起孔壁坍陷。6.2预防方法 (1)在松散易坍的土层中,适当埋深护筒,用粘土密实填封护筒四周,使用优质的泥浆,提高泥浆的比重和粘度,。(2)灌注砼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措施来稳定孔内水位,还要防止护筒及孔壁漏水。 (3)搬运和吊装钢筋笼时,应防止变形,安放要对准孔位,避免碰撞孔

10、壁,钢筋笼接长时要加快焊接时间,尽可能缩短沉放时间。(4)成孔后,待灌时间一般不应大于3小时,并控制混凝土的灌注时间,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灌注时间 。7 孔位倾斜 成孔后桩孔出现较大垂直偏差或弯曲。7.1原因分析 (1)场地平整度和密实度差,(2)桩机本身未竖直或桩机平台不水平。(3)桩机在钻孔过程中发生不均匀沉降。(4)钻杆弯曲、钻杆接头间隙太大,造成钻孔偏斜。(5)在进行超深桩作业时,桩机钻杆太细。7.2防治措施(1)压实、平整施工场地。(2)首先要扩大桩机支承面积,使桩机稳固,并保证钻机平台水平。(3)采取经常校核钻架及钻杆的垂直度等措施,并于成孔后下放钢筋前做井径、井斜超声波测试。 (4)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选配钻杆。8 结束语 :总之,在软土地基上进行钻孔灌注桩作业比在其它地区作业难度更大,施工质量更难控制,这就要求我们在施工前要认真熟悉设计图纸及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核查地质和有关灌注桩方面的资料,对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一些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处理,做至科学组织,精心施工,严格管理,施工质量是完全有保证。参考文献:1华南工学院等四校合编地基及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冶金工业建筑研究总院地基处理技术桩和桩基冶金工业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