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8051566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要解决的就是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

2、游水”。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

3、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

4、眼色”。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 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句中的“军”就属于因为带了补语而活用作动词的典型例子。“军”的本意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介词“于”省略掉了),活用之后应译为

5、“驻军”。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加线处的“吏”,原本也是一个名词,官吏的意思,可是在句子里,由于它带了补语“于土”,因此也活用为动词。在翻译的时候,应当按照动词来翻译,以为“在地方上做官”。 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信陵均窃符救赵)句中划线的部分“留军壁邺”,是一个动宾动补式的联合短语,在这个动宾短语中,“留军”意思是叫军队停下来,而“壁邺”中的“壁”,原来本是名词,“营垒”的意思,在这个句子里,因为带了补语“(于)邺”(介词“于”在原句中省略了),所以也活用作了动词,译为“驻扎”。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三则)句中的划线处“一狼洞其中”

6、中的“洞”,就属于名词动用,那是因为它的后面带了补语“(于)其中”(“于”属于介词的省略),于是,“洞”应译为“打洞”。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归有光项脊轩志)句中划线处中的“垣墙”,原本是名词,意思是“墙”,在句子里由于带了补语“(于)周庭”(“于”也是属于省略了介词),于是,“垣墙”也就应该翻译成“砌上了一道墙”。 忠牧公尝牧梁州,(何易于书褒城驿壁),句中划线处的“尝牧梁州”中的“牧”,原本也是名词,只因为带了补语“梁州”,活用成了动词,于是不能翻译成“州牧,只能译为“做州牧”了。 四、名词与“所”组合,名词活用作动词。 众所周知,“所”字短语的构成是:“所

7、”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构成的名词性短语。“所”的后面跟着的一定是一个动词,所以,它的后面跟着的如果不是动词,那么,不管是什么词性的词,一律活用作动词;名词也不例外。请看下面的例子。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句中划线处的“所罾”中的“罾”,它的愿意是“方形的鱼网”,由于与“所”组合了,因此,活用作了动词,应该翻译成“捕捞”。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记王忠肃公翱事)句中划线处的“所货”中的“货”本来是名词,“财物”的意思,也是因为与“所”组合了,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应译为“买来”。 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句中划线处的“先”,因为与“所”组合,所以也

8、活用了,应译为“抢先。” 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国语楚语下)句中划线处的中“宝”,愿意是“宝贝”,现在必须翻译成“当作宝贝的”,因为与“所”组合词性发生了变化,名词动用了。五、名词的前后有“而”连接,名词活用作动词。一般的说,“而”是不能连接名词的,因此,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名词的前后如果有了连词“而”,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句中划线处中的“惑”就属于这种情况。“惑”原本是名词,意思是“疑惑”,活用之后,必须翻译成“有了疑惑。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晋灵公不君)。加线的地方“过而能改”中的“过”,也要翻

9、译成“有了过错”,因为在它的后面有“而”的连接。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庞涓列传)句中划线处的“西,也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译为“向西挺进”。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去今之墓而葬焉”中的“墓”,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坟墓,由于句子里有了“而”这个连词的连接,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应译为“修坟墓”。 六、名词在句中处在谓语的地位上,名词活用成动词。 名词在句子里一般是不能充当谓语的,除了在判断句中,名词性短语可充当谓语外,其他情况下,名词在句子里一旦作了谓语,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活用成了动词。例子是很多的。如: 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10、(采草药)句中划线处中的“花”就应该译为“开花”,因为它处在了谓语的地位上。 原轸朝,问秦囚。(崤之战)句中划线的地方,“朝”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朝廷”,因为在句子里充当了谓语,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得译成“上朝”。 五步之内,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句中的“缟素”,原意是“白色的丧服”,在句中由于充当的是谓语,所以也活用为动词,必须译成“天下人穿起白色的丧服”。 七、名词与“者”组合,名词活用成动词。 如下面的几个例子: 粪溉者先芽。(采草药)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增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韩非说难) 如平地三月花者。(采草

11、药) 以上四句中划线的地方,“粪溉者”、“冠者”“历山之农者”,其中的“粪”、“冠”“农”“花”,均属于与“者”组合而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分别译成“施肥”、“行过加冠礼”、“务农”、“开花”。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例如: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亡:使亡。过秦论);“安能屈豪杰之流”(屈:使屈。五人墓碑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王。鸿门宴);例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例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例是名词的使动用法,表

12、示主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二、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这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例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而耻学于师”(师说)。在这里,例中的“襟”、“带”是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译作:“以为襟,“以为带”。例中的“耻”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译作:“以为耻”。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

13、为。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鸿门宴)。在古代汉语中,方位名词也常作动词。例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向东。鸿门宴)。四、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常用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等。例如:“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鸟张着翅膀那样。表示动作的行为、状态);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簊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簊畚:用箕畚。表示凭借的工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内:在国内。表处所)。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 要

14、注意区别意动和使动。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以为或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情况不用于意动(动词本身就无意动用法,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作使动和意动却常见)。(二)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条件。鉴别一个词是否已活用成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词类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三)要注意弄清楚一个问题:词类的活用,是说某个词本来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本身就有两个词性。古今汉语兼语式类举谓语部分是连用的动词(有的后一个是形容词),不属于同一个主语,前一个谓语的宾语同时又作为一个谓语的主语,等于一个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连环在一起,当中没有语音停顿,这样的格式叫兼语式,其结构形式是“主语+谓语+兼语+谓语”。古今汉语兼语式的语法性质是基本相同的。古汉语中的兼语式结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使令类使令兼语结构,在兼语前一般得有“使”、“令”之意的动词充当谓语,兼语后的谓语及其宾语,常表示主语对兼语的要求等。例如:1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皇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国史官走上前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相会饮酒,秦王命令赵王弹瑟。2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殽之战)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