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仿生技术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049085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0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大仿生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十大仿生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十大仿生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十大仿生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十大仿生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大仿生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大仿生技术(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大仿生技术:X光机模仿龙虾眼睛(组图)今天,模仿大自然的科学(即生体模仿学)已成为一个产值达十亿美元的行业。以 下是我们人类从动物王国“偷学”的十 大技术。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9日消息,据美国心理绒毛杂志报道,从古至 今,人类一直在从大自然吸取灵感。维可牢尼龙搭扣即是研究人员受野蓟钩刺启 发开发出来的,而第一代道路反射镜也是模仿猫眼结构制造的。今天,模仿大 自然的科学(即生体模仿学)已成为一个产值达十亿美元的行业。以下是我们人类 从动物王国“偷学”的十 大技术。1.塑料涂层(偷学对象:鲨鱼)进行实验细菌感染恐怕是最令医院头疼的一件事,无论医生和护士洗手的频率有多 高,他们仍不断将细菌和病

2、毒从一个患者传到另一个患者身上,尽管不是故意的。 事实上,美国每年有多达10万人死于他们在医院感染的细菌疾病。但是,鲨鱼 却可以让自己的身体长久保持清洁一一长达一亿多年。如今,正是由于鲨鱼这一 特性,细菌感染可能会重蹈恐龙的覆辙一一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与其他大型海洋动物不同,鲨鱼身体不会积聚黏液、水藻和藤壶。这一现象 给工程师托尼布伦南(Tony Brennan)带来了无穷灵感,在2003年最早了解到 鲨鱼的特性以后,他多年来一直在尝试为美国海军舰艇设计更能有效预防藤壶的 涂层。在对鲨鱼皮展开进一步研究以后,他发现鲨鱼整个身体覆盖着一层层凹 凸不平的小鳞甲,就像是一层由小牙织成的毯子。黏液、水藻

3、在鲨鱼身上失去了 立足之地,而这样一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样的细菌也就没有了栖 身之所。一家叫Sharklet的公司对布伦南的研究很感兴趣,开始探索如何用鲨鱼皮 开发一种排斥细菌的涂层材料。今天,该公司基于鲨鱼皮开发出一种塑 料涂层, 目前正在医院患者接触频率最高的一些地方进行实验,比如开关、监控器和把手。 迄今为止,这种技术看上去确实可以赶走细菌。Sharklet公司还 有更宏伟的目 标:下一步是开发一种可以消除另一个常见感染源一一尿液管一一的塑料涂层。2.音波手杖(偷学对象:蝙蝠)这听上去就像一个糟糕玩笑的开头:一位大脑专家、一位生物学家和一位工 程师走进了同一家餐厅。然而,这种事

4、情确实发生在英国利兹大学,几个不同领 域的专家的突发奇想最终导致音波手杖(Ultracane)的问世:这是一种盲人用的 手杖,在靠近物体时会振动。这种手杖采用了回声定位技术,而蝙蝠就是利用同 样的感觉系统去感知周围环境。音波手杖能以每秒6万个的速度发送超声波脉 冲,并等待它们返回。当一些超声波脉冲回来的时间超过别的超声波脉冲时,这表明附近有物体, 引起手杖产生震动。利用这种技术,音波手杖不仅可以“看到”地面物体,如 垃 圾桶和消防栓,还能感受到头顶的事物,比如树杈。由于音波手杖的信息输出和 反馈都不会发出声音,使用者依旧能听到周围发生的事情。尽管音波手杖并未出 现 顾客排队购买的热卖景象,但美

5、国和新西兰的几家公司目前正试图利用同样 的技术,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3.新干线列车(偷学对象:翠鸟)日本的高速列车都具有长长的像鸟喙一样的车头,令其相对安静地离开隧道。日本第一列新干线列车在1964年建造出来的时候,它的速度达到每小时120 英里(约合每小时193公里)。但是,如此快的速度却有一个不利方面,列 车驶 出隧道时总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噪音,乘客抱怨说有一种火车挤到一起的感觉。这 时,日本工程师中津英治(EjiNaka tsu)介入了这件事。中津英治还是一位鸟类 爱好者,他发现新干线列车总在不断推挤前面的空气,形成了一堵“风墙”。当这堵墙同隧道外面的空气相碰撞时,便产生了震耳欲聋的响声

6、,这本身对 列车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中津英治在对这个问题仔细分析之后,意识到新干线 必 须要像跳水运动员入水一样“穿透”隧道。为了获取灵感,他开始研究善于俯冲 的鸟类一一翠鸟的行为。翠鸟生活在河流湖泊附近高高的枝头上,经常俯冲入水 捕 鱼,它们的喙外形像刀子一样,瞬间穿越空气,从水面穿过时几乎不产生一 点涟漪。中津英治对不同外形的新干线列车进行了实验,发现迄今最能穿透那堵风墙 的外形几乎同翠鸟的喙外形一样。现在,日本的高速列车都具有长长的像鸟喙一 样的车头,令其相对安静地离开隧道。事实上,外形经过改进的新干线列车的速 度比以前快10%,能效高出15%。4.风扇叶片(偷学对象:驼背鲸)驼背鲸跃出海

7、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西切斯特分校流体动力学专家、海洋生物学家弗兰 克费什(FrankFish )教授表示,他从海洋深处找到了解决当前世界能源危机的 办法。费什注意到,驼背鲸的鳍状肢可以从事一些似乎不可能的任务。驼背鲸的 鳍状肢前部具有 垒球大小的隆起,它们在水下可以令鲸鱼轻松在海洋中游动。 但是,根据流体力学原则,这些隆起应该会是鳍的累赘,但现实中却帮助鲸鱼游 动自如。于是,费什决定对此展开调查。他将一个12英尺(约合3.65米)长的鳍状肢 模型放入风洞,看它挑战我们对物理学的理解。这些名为结节的隆起使 得鳍状 肢更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费什发现,它们排列的方位可以将从鳍状肢上方经过 的空气分成

8、不同部分,就像是刷毛穿过空气一样。费什的发现现在叫做“结节 效 应(t ubercle effec t),不仅能用于各种水下航行器,还应用于风机的叶片和 机翼。根据这项研究,费什为风扇设计出边缘有隆起的叶片,令其空气动力学效率 比标准设计提升20%左右。他还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生产这种叶片,不久将 开 始申请使用其节能技术,用以改善全世界工厂和办公大楼的风扇性能。费什技术 的更大用途则是用于风能。他认为,在风力涡轮机的叶片增加一些隆起,将使风 力 发电产业发生革命性变革,令风力的价值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重要。5.在水面行走的机器人(偷学对象:蛇怪蜥蜴)蛇怪蜥蜴(basilisk lizard常常被称

9、为是“耶稣蜥蜴”蛇怪蜥蜴(bas il isk lizard)常常被称为是“耶稣蜥蜴(Jesus Christ lizard),这种称呼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能在水上走。很多昆虫具有类似 本领,但它们一般身轻如燕,不会打破水面张力的平衡。体形更大的蛇怪蜥蜴之 所以能上演“水上漂,是因为它能以合适的角度摆动两条腿,令身体向上挺、 向前冲。2003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机器人技术教授梅廷斯蒂(Metin Sitti) 正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工作,重点是研究自然界存在的机械力学。当他在课堂以蛇 怪蜥蜴作为奇特的生物力学案例时,他深受启发,决定尝试制造一个具有相同 本领的机器人。这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发

10、动机的重量不仅要足够的轻,腿部还必须一次 次地与水面保持完美接触。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斯蒂和他的学生终于造出第一个 能在水面行走的机器人。尽管如此,斯蒂的设计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个机械装 置偶尔会翻滚,沉入水中。在他克服了重重障碍以后,一种能在陆地和水面奔跑 的机器人便可能见到光明的未来。我们或许可以用它去监测水库中的水质,甚 至在洪水期间帮助营救灾民。6.太阳能电池板(偷学对象:马勃菌)橙黄色的马勃菌海绵puffball sponge并不多见,它基本上是一种生活在海底 的“碰碰球”橙黄色的马勃菌海绵(puffball sponge)并不多见,它基本上是一种生活在 海底的“碰碰球”。马勃菌海绵并

11、没有任何的附肢、器官、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 无时无刻不在过滤水体。然而,这种并不招摇的生物或许会是未来技术革命的 催化剂。马勃菌海绵的“骨骼”是由众多格子状的硅钙物质构成,事实上,它类 似于我们用以制造太阳能电池板、微芯片和电池的材料,但有一点不同:我们 在制造这些材料时需要大量能量和各种各样的有毒化学物质。海绵显然在这方面做得更好:它们只要向水中释放特殊的酶,从中吸收硅钙, 就能把这两种化学物质变成需要的外形。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生物技术 教授丹尼尔摩斯(Daniel Morse)研究了马勃菌海绵酶的特性,并在2006年成 功进行了复制。他通过清洁、效率很高的海绵技术制出大量电极。当前,

12、多家公 司将投资数百万美元创 建一个企业联盟,将类似产品推向市场。几年以后,当 太阳能电池板忽然出现在美国每家每户的屋顶上,微芯片只卖几美元的时候,千 万不要忘了感谢让这一切成为现实的不起眼的马勃菌。7.多刃锯(偷学对象:树蜂)不要害怕树蜂屁股上两根像鞭子一样的大大的针状物。它们不是刺儿,而是 “钻头”。树蜂利用这些针状物(有时比整个身体还长)在树上钻洞,然后在 里 面“寄存”幼仔。多年来,生物学家一直不清楚树蜂“钻头”的用法。与需要外 力的传统钻洞方法不同,树蜂可以从任何角度毫不费力地钻洞。经过几年的研究, 科学家最终发现,树蜂的两根针状物可以深入木头,然后像拉链一样锁起来锯东 西。英国巴斯

13、大学的天文学家认为,树蜂的“钻头”在太空大有用武之地。长久 以来,科学家为了在火星上寻找生命,他们必须在火星表面凿洞。但是,在几乎 没有重力的火星环境下,他们不清楚是否能找到可以在坚硬表面凿洞的压力。受 树蜂的启发,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一侧有多余刀刃的锯子,让它们像树蜂的“钻 头” 一样互相推。从理论上讲,这套装置可以用于在无任何重力的流星的表面凿 洞。8. X光透视机(偷学对象:龙虾)X光透视机大而笨重是有原因的,与可见光不同,X光不喜欢弯曲,所以难 以操作。我们对机场包裹以及医院患者进行扫描的唯一途径是,用一连串放射 物 同时轰击他们一一这便需要仪器的个头很大。但是,生活在水下300英尺(约

14、合 90米)处的龙虾却具有“X光视线”,而且性能远远超过我们的X光透视机。与 人眼(必须由大脑解读所折射的图像)不同,龙虾可以直接看到反射的图像,将其 聚焦于某一个点,全部在此聚集以后形成图像。科学家多年来就试图找到“偷学”龙虾这种技巧的方法,用于制造新型的X 光透视机。“龙虾眼X光成像仪”(LEXID)是一种便携式“手电筒”,可以看穿 3英寸(约合8厘米)厚的钢板。这套仪器可以射出一串细细的低功耗X光穿透物 体,无论碰到什么东西,都会在另一端恢复原状。正如在龙虾的眼睛一样,返 回的信号通过小管中转生成图像。美国国土安全部已投资100万美元用于“龙虾 眼X光成像仪”的研发,希望用它去探测违禁物

15、品。9.保存疫苗(偷学对象:还魂植物和水熊虫)水熊虫当事情不妙的时候,装死显然是不错的选择。这是大自然两种最具耐力的生 物一一还魂植物和水熊虫一一的座右铭。科学家或许会利用这两种生物的惊人 生物化学特性,用于拯救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条生命。还魂植物(Resurrec tion plan)是指在干旱时节枯萎,看上去枯死一样的沙漠苔藓。可一旦下雨,它们会 再次生机勃发,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似的。水熊虫具有类似的装死本领,这种只 能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动物会在某一段时间内停止一切活动,承受对人类来说最为 残酷的环境。它们可以在接近绝对零度和300华氏度以上的极端温度下存活,一滴水不喝 也能活上十年,承受辐射

16、的能力是地球上其他动物的1000倍,甚至还能在真空 状态下存活。在正常条件下,水熊虫看上去就像是四肢胖乎乎的睡袋,可一旦遭 遇极端条件,它们便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枯萎。如果环境重新回归正常,小家伙只 要一点儿水就又能焕发生机。还魂植物和水熊虫生存之道在于冬眠。在此期间, 它们会用一种糖(最终变得如玻璃般坚硬)替代体内所有水分,结果令其陷入一种 假死状态。尽管这种方法不适于人类一一用糖取代血液中的水分会令我们一命呜呼,但 的确可以用于保存疫苗。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200万儿童死 于 疫苗本身可以阻止的疾病,如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因为疫苗具有一些活物质, 一旦遭遇温度过高的环境会立即死去,所以,将疫苗安全送达需要它们的地方极 为困难。这也是英国一家公司从还魂植物和水熊虫的生活习性吸取经验的原因。 他们开发出一种特殊的防腐剂,可以将疫苗内的活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