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实例感悟新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8047911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实例感悟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数学课实例感悟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数学课实例感悟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数学课实例感悟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数学课实例感悟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课实例感悟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实例感悟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探究学习实例感悟 英才学校 金贵武师导生探,互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特别注重培养和挖掘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探究能力,并在数学教学中取得了不少的收获,同时还存在着随意探究、形式探究、轻视教师指导作用等许多问题,。为了让探究学习有真正的意义,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确定合适的探究内容,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关注探究的本质,保证探究时间、做到层次探究,同时还要辅与必要的教师讲授。本文就探究性学习在数学中的应用做了粗浅的探索,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关键词】: 探究实例 问题反思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当课堂教学是孩子体验成功、体验参与、体验创新的过程。而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吸引学生

2、的自主参与探究和体验成功。这就需要教师以积极的态度、真挚的情感与孩子们进行生命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课堂上,积极创造学生探究的问题和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全部灵性。于是日常教学中,我针对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进行总结,下面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求胜心是目前这个年龄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斗志,就是他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胜心越强,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讲负整数幂除法一节时,我出了这样一个题,题目是这样的:(a-a-1)求a的值?我说:“谁能回答得准确无误,谁就向数学天才又走近了一步”此话一出,学生的挑战热情那是相

3、当地高,立刻进入思考之中,随着时间的深入,学生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有的便迫不及待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在观望,有的继续深入验证自己的答案,有的,此时我对学生的答案没有直接的评判,而是给了一些暗示,如不错,不全面,再想一想,有的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才华,有的学生惊叹和佩服全对的学生,有的懊恼自己的疏忽,有的茫无头绪,有的失去耐性,这时我适时让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观点,学生们的表情各异,氛围相当热烈.有的学生满足于自己的思考成果,有的学生收获了别人思考成果,有的学生提炼自己的学习成果。最后让最快的同学把最完整的答案呈现在黑板上 ,让学生收获一个完整的知识。分三种情况:1:解得a=-22:a 解得a=2或a

4、=-13: a-a-1=-1 解得a=0或a=1,当a=0时,a+2是偶数,成立,当a=1时,a+2是奇数,成立,综上所述整数a的值为2、1、0、-1。通过这种处理方式,学生的学习在融洽和热烈的氛围中进行,学生有了收获,教学方式上也有了新的尝试,也让课堂教学有了新的生机.课上有时需要妙趣横生情节,用妙不可言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有时也需要在争论中体现智慧的火花,在共同努力中让知识得到升华.片段二:教师不能依赖教材,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教学时要提供探究条件,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结论的得出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我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堂课

5、时是这样安排学生探究的。首先,我给每个学生发三组木棒:一组可以组成三角形,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一组是两根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然后,学生摆三角形,量出三组木棒长度。最后,我把学生量得的木棒长度分三块罗列在黑板上:一块是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数据,一块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长度的数据,一块是两根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长度的数据。我就此提出“请你用一个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条件”的问题。这时,学生一般会在能够组成三角形的那块数据里寻找关系式。有的会用两线段的积大于第三线段,有的会用两线段的商与第三根的长度比较,有的甚至会用两线段的平方和与第三根木棒长度的平方比

6、较等较复杂的形式。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我都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一一筛选,或者举例否定,最后只剩下所要得到的结论。 经过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2故意示错,开展探究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处,故意弄出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如教学生“平行线”时,我通过在桌面上摆小棒,得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有的同学看了书后马上反对,教师则“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学生兴趣很高,通过实际操作(把小棒竖起来摆弄

7、),小组讨论,跟老师据理力争,我终于“认输”,并向学生“道谢”。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活动,经过跟老师的智力进行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增强了立体空间的观念。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每位教师都有责任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上的幸运儿让每位学生都能拥有自主学习、探索的时空,都能从中获得愉悦与成功的情感体验;将每位学生都置身于必要的问题情境,在应对问题、思考对策、探寻解决方略的历练中闪烁智慧,砥砺意志,滋生探究的欲望,养成探究的能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因为自主

8、学习与自主探究而变得更为灵动、智慧。片段三: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生只有自觉、主动地学习,科学高效地探索、进行再发现、进行再创造,才能适应突飞猛进的科技新时代。”因此,教师应放开学生的手脚,不断激励学生以多种方法方式捕捉信息,参与探索,提供给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本学期开始讲授一次函数,本来这一章就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应用题就难上加难。书中有一道关于A、B两县向C、D两县运送化肥的问题。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不是很熟悉,于是我就换了个情景。以城市两校向农村两校支援图书为背景进行编题。问题的条件很杂,多。我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思考能否有好的办法从复杂的环境中抽身,用较简

9、单的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我提出:“老师现在也没有好办法,你们看看谁比老师更聪明?我只给你们15分钟时间。看谁的办法可行。谁的办法简洁、明了。”我就是抓住学生愿意跟我比赛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真的象我想象的,学生们一听老师还没有好办法,就都闷头自己进行尝试。时间一分一分的过去了。学生们紧皱的眉头解开了。渐渐的有几个学生抬起头以胜利者的姿态看着我。意味着:我多聪明,我已经做出来了。我也给胜利者投以赞许的眼神。时间到了,有几乎一半的同学有了主意。这并没有达到我的最终目的。我还是装做没有好办法的样子。于是请能说明自己观点的同学上前面进行讲解。于是纷纷有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

10、,得出同一个结论。下面没明白的同学也渐渐舒展开紧锁的眉头,只点头应和着。这是一道很难的一次函数应用题。但是学生们能用3种办法做出来。让我感到非常高兴。在学生的启发下,我又想出了一个好的办法。遇到这样的题最好画两个图表,然后根据图表中信息列出一次函数关系式。学生们纷纷表示赞同。意见达到了统一。今后再做这一类问题,学生们都迎刃而解。因为是他们自己先进行思考后,通过别人的讲解,记忆非常深刻。通过这件事我深深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能是多么的大啊。我们教师真应该动动脑筋,用什么办法发挥孩子的潜能。使孩子们能快乐的学。同时我也深深的感到。“教学相长”这句话的含义。我盼望着和这帮可爱的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进

11、步。片段四探究教学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采取以听、看为主的交流形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学情的了解上,教师要及时将问题解决例如在复习应用题时,我选下列4个题目作为例题。题目1: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100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甲骑自行车每分钟行80米,乙骑摩托车每分钟行200米,问经过几分钟,甲乙两人相遇?题目2:从东城到西城,汽车需8小时,拖拉机需12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可以相遇?题目3: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8天,乙队单独做需10天,两队合作需几天完成?题目4:一池水单开甲管8小时可以注满,单开乙管12小时可以完成,两管

12、同时开放,几小时可以注满?学生在解答这四道题时,开始时教室里静悄悄的,随着习题一个个被攻破,教室也不在宁静了,有的同学发出这题都差不多啊,有的同学说这就是同一类吗,有的忙的不亦乐乎,有的疲于应对这时我对个别学生进行了指点,告诉学生要将习题归类,集中精力探究解决同类问题中的本质问题,总结出解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上述四道复习应用题,题目表达方式不同,有的看似行程问题,有的看似工程问题,但本质基本相同,数量关系,解答方法基本一样。所以学会归类,发现规律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因此我选了几名表达能力强,做得快同学到黑板去讲,去分析,学生讲得非常精彩,同学也听得非常入神。通过这样的归类训练设计,学

13、生便能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做有心人,加强方法的积累和归纳,并能分析异同,把知识从一个角度迁移到另一个角度,最终达到常规图形能熟悉、常规结论要记忆、类同方法全套用、独创解法受启发的层次,提高举一反三、角类旁通的能力。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生活的情景的再现它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我相信,只要我们深钻细挖教材,坚持不懈。将来,我们大家都会让自己的天空常蓝,让学生的心灵闪光。数学课实例感悟 英才学校 金贵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