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公开课教学设计_5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804779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公开课教学设计_5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公开课教学设计_5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公开课教学设计_5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公开课教学设计_5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公开课教学设计_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公开课教学设计_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涵咏文言承古韵 妙悟志趣品知音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丰富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背诵课文。2. 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和相关资料,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内容并讲述故 事。(重点)3. 感受古琴艺术的魅力,理解“知音”内涵,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难点)教学过程一、漫咏话知音(2分钟)1. 交流故事,感受友情。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大家都了解哪些关于友情的故事呢?【设计意图】分享课外阅读积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 指导读音(“弦”),理解题目。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友情的故事, 读课题(指导“弦”),解题意、吟咏识知音(13分钟)1. 解词断句,

2、得言通文(1)|“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重点指导:“兮”“哉”两个语气词的朗读,关注语音的延长,读出声断气 连的韵味。抓四个“善”字(擅长、好)体会一字多义。通过“志” 和“念”体会异字同义。(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重点指导:“谓”、“乃”的含义;注意停顿,读出节奏。2. 以形状意,熟读成诵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去标点、竖排版、对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3. 解文通意,入情入境同桌合作,串讲故事大意。【设计意图】创设语言环境,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通义、诵读、积累,丰富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积累语文知识,关注了课堂做笔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在

3、语言训练的同时,感受语言的魅力。(完成教学目标1、2)、涵咏品知音(20分钟)学生质疑:为什么子期死,伯牙说世上再无知音,便破琴绝弦了呢?尊重学情,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1“善鼓善听”遇知音(1)通过读“善鼓琴” “善听”,初步了解伯牙子期因琴相知。伯牙为什么称子期为知音呢?课文中这样描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 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和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一个倾诉、一个回应,一对知音就此因 琴相知。(2)通过品词体会、赏图感受、情境想象,感受泰山的巍峨和江河的浩荡。 伯牙

4、鼓琴,心中想着巍峨的高山,钟子期由衷地赞叹道伯牙将琴再鼓,心中想着浩荡的江河,钟子期由衷地赞叹道一一感悟“千里知音一琴牵”。(板书:知琴)2.“高山流水”惜知音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 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1)身为一代琴师的伯牙,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预设:“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2)自然中美景如此之多,伯牙为什么独独弹奏这高山流水呢?搭建阶梯、解决难点:弓I入古代“山水”意象的资料,小组合作,了解山水 这一意象在古人心中的特殊意义,进而领悟伯牙借

5、山水所表达的志趣。课堂上,有学生谈到:“高山仰止,它是清高自傲又大气磅礴;上善若水,是博大宽广而浩荡不绝。在我眼中,高山流水代表的正是伯牙的志向可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得”不仅仅是琴声,还有这“志向(板书:知志)【设计意图】“高山流水”的意境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此处结合课外资料,如: 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子的“上善若水”、李白的“高山安可仰” 等,领悟“高山流水”所包括的丰富内涵,从而弄懂“知音”的真正含义。3“破琴绝弦”谢知音(1)抓住文本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走入内心,丰富情感:伯牙子期一见如 故,相约来年再会。两个知音再次相聚,会是怎样的情景?学生通过想象仿佛已 化身

6、伯牙子期,对重逢充满渴望。可是第二年,伯牙等到的却是一一子期死【设计意图】欲抑先扬。在“高山流水惜知音”中,学生已感受到伯牙和子期相 知恨晚的感情。此处的想象让学生走入人物内心, 丰富文本情感。期望的热切反 衬出“子期死”的悲凉,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失去知音的痛楚,也为理解“破 琴绝弦”做铺垫。(2)盼见子期人,却见子期坟。此时的伯牙会想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在学生通过对话体会到伯牙的伤心欲绝之后,再深情读文: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3)此时,回扣课前质疑,你明白伯牙为何绝弦了吗?学生可能谈到:知音已不在,弹琴无人赏;伯牙心已碎,摔琴祭知音。学生能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痛

7、楚,却不了解古琴对伯牙的特殊意义。伴着 古琴曲,教师娓娓道来古琴在古代的特殊地位和对弹琴者的特殊意义, 体会子期 是伯牙的知心人。(板书:知心)(4)在学生体会到伯牙子期的心意相通之后,逐层擦板书,体会子期死后, 无人再懂伯牙的琴声、志向、心声的孤寂。之后,在一片空白处板书“知音”, 引导学生体会“知音”的丰富内涵。最后伴着悠悠的古琴,课件呈现竖排版的课 文,学生再次深情朗读课文,品味古文古韵之妙。【设计意图】文言文教学应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过程, 教师不应以自身的主观意 识及阅读经验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环节关注学生质疑,充分尊重学情,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主动思考、理解积累的过程中感受古琴魅

8、力,理解“知音”内 涵。(完成教学目标3)四、绝咏叹知音(5分钟)1 引发深入思考学到此处,学生深刻感受到伯牙绝弦的痛,教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抛出“你 认为伯牙遇见子期,是幸还是不幸”的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入的理性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生发出精彩的思考(课堂视频)。小结:幸与不幸都是对知音内涵的更深度的理解。2.拓展知音文化一曲高山流水,让伯牙和子期成了知音,一段真挚的友情化作流芳千古的佳 话。“高山”“流水”不再仅仅是古琴曲,更是知音的代名词。而知音,俨然成 为民族文化的符号。(课件呈现部分关于友情的诗句)【设计意图】语文课堂的结尾,激发学生继续感受“知音文化”的兴趣,通过思 维拓展和诗句延伸,积淀传统文化,汲取人生智慧。板书设计25彳白牙经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