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有效提问行为的探讨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8047106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有效提问行为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有效提问行为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有效提问行为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有效提问行为的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有效提问行为的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有效提问行为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有效提问行为的探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有效提问行为的探讨【摘 要】提问行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与学生共享信息,达到师生双边交流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总结,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行为进行初步探讨,并进一步探索英语教师在提问中应采取的策略和技巧,以期找到优化英语课堂提问行为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师课堂 提问行为一、问题的提出1、改善和提高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是实施新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需要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一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达成得以实现的。提问行为是

2、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与学生共享信息,达到师生双边交流的一条重要渠道。提问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重点,它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进程中转换的“关节”,关于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研究是学习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因素。恰当的提问,对学生来说,具有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检验学生掌握学习技能程度等作用;对教师来说,具有检查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反馈自己的教学效果等作用。日本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提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需要进行科学的改变和完善

3、。提问作为在课程中促进师生之间共同成长的一个基点,深入研究提问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迫切任务。所以,提问既是对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再认识,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我们可以说,改善和提高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是实施新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需要。 2、改善和提高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现任英语教师绝大多数成长于传统教学之中。在学生时代,他们接触到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呈现的是以事实为基础的教学主题和像菜谱一样稳定不变的训练实践,从而在个人的经验中形成了许多固定化了的教学心理模型。这些固定化了的教学心理模型形成了定势,强有力地影响了他们自己走向讲台后的教学行为。也就是说

4、,传统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学行为。他们就运用这些先验的模型去构想自己课堂中的教学,并为教学做出计划,这些构想被用来组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说,对教师们起指导作用的更有可能不是教学理论,而是在课堂情境中“什么是合适的和可能的”这些原有的印象。所以,经代代相传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和学的这些标记,继续保存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之中。这种教学行为的延续,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途径在课堂,改变传统的固定化了的教学心理模型和课堂教学行为是目前摆在我们眼前的重要任务。提问作为课堂教学行为之一,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促进教师改变其教学行为的关键性因素,是我们提高英

5、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方面。 3、改善和提高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是英语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 提问作为英语课堂中最普通的一种教学形式,对语言的习得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提问引出了话题和课堂中的各种活动,从听说到读写都是围绕一个话题进行的。话题可以使活动变得富有意义和吸引力,提问则是一种将学生引入话题的有效手段。用提问来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很好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方式。同时,提问更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提问在英语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但是,目前由于疏于对教师提问行为的研究与培训,教师提问行为就显示出较为含混模糊和失准的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有仪式色彩的“强行提

6、问”及“为提问而提问”的做法时常发生,这些做法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普遍实施提问与提问行为质量的相对低下之间的强烈反差,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改善和提高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是英语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 二、影响有效提问的因素 课堂的有效提问体现在提问的效能上。课堂的有效效能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启迪思维;第二、使学生掌握重难点;第三、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第四、调控教学(贝拉克Belarck )。只有体现出提问的效能,课堂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目前,影响课堂有效提问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学习水平 不同的问题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不

7、同。认知性问题一般表现为知识的再现,比较简单;分析和评价性问题则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在我所跟踪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提问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有的问题太难,使学生畏难而退;问题太易,学生不屑回答。这二者都会使学生对提问失去了兴趣。 2、学生的学习心理 疑惧心理 学生的疑惧心理是影响他们课堂答问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具有疑惧心理的学生往往惧怕教师提问他们,而正是由于内心的惧怕影响了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使他们不敢作答。从疑惧心理的产生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上的专制作风,对不能作答或答问错误的学生随意训斥,甚至是讽刺挖苦,造成了学生对答问的惧怕心

8、理。一是班集体的不良学习氛围造成的个体间冷漠、嫉妒和敌视,以致产生学生一旦出现错误或支吾不清便嘲笑、起哄等,使个体在没有十分把握时不敢贸然作答。 对立心理 不同的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的课堂答问。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和教师之间在心理上始终存在着思想、感情、兴趣、爱好等心理活动的双向交流,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友好.谅解、亲近、依恋的心理关系。这种良好的心理关系有利于形成学生认真听课、刻苦学习、勤于思考、虚心求教、乐于表达的优良作风。相反,当教师作风专制,对待学生不公正、不尊重信赖、简单的采取训斥、讽刺、甚至是辱骂和体罚时,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出现心理障碍,甚至是出现逆

9、反的对立情绪。在这种不良的心态支配下,个体对教师的提问就会采取拒不作答的消极态度,甚至破坏性行为。 从众心理 个体的从众心理也是影响课堂答问的原因之一。具有从众心理的学生往往不加分析与批判的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而自己去不认真的思考,力求提出独立的见解,因而当他人不能作答时,他们往往也不能作答。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学生个体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另一方面是群体的压力。当个体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理解不深或全然不解时,由于他们心里没有把握而往往采取不作答或盲目重复他人答问的行为;而一些个体则是屈从于群体的不良压力不敢作答或盲目接受他人观点。 (二)教师方面 1、教师在认识上和操

10、作上的问题 (1)忽视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课堂提问数量过多。课堂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谈话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或对问题作出反应上。根据课堂观察,英语教师每堂课平均提问110次左右,每分钟平均达2.4次。这种状况值得思考,教师是否有必要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其实老师提问数量过多,容易使课堂教学造成教师进行提问表演的舞台,同时如果此种状况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依赖,学生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最终会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丧失。 第二、问题层次偏低。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但作为教师自身也应

11、该思考这样的问题,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否真的激发学生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这就涉及到何为“问题”的问题,因为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不是任何问题都可以“启情诱思”的。 (2)课堂提问的不平等现象 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他们应该享受平等参与课堂生活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也理应保证每一个学生的这种权利和机会。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这种权利和机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情况我们就可以略见一斑。 第一、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提问有重要影响,教师的提问因学生学业成绩的不同而不同。教师比较倾向于让好学生回答复杂问题,而让差生回答简单问题。在答问反馈上,教师对于好

12、学生采用的正反馈要高于差生,而对差生采用的无反馈方式则高于好学生。在语言风格上,教师对好学生采取的民主型的言语风格非常显著的高于差生,而对差生所采取的专制型的言语风格要高于好学生。针对不同成绩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因材施教,或许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在反馈方式的言语风格上,教师行为体现出了很大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会导致好学生和差生在学业上的进一步分化。教师的相关行为对于好学生是一种鼓励,可以激发他们更加投入地参与课堂生活,对于差生而言,则是一种打击和排斥,使得他们成为课堂中的“边缘人”,不愿意参与课堂提问,甚至脱离了课堂教学,这样课堂教学提问的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极影响。 第

13、二、提问区域的不均衡性也影响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常有意或无意地关注某些学生而忽略另一些学生。经常提问某些学生的做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教师的提问区域。据本研究观察,很多教师均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提问区域:在某一节课中坐在前面和中间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偏多;有些教师特别关注坐在教室后几排的学生,坐在前一、二排的学生却不同程度地被忽视;还有一些教师提问时总是习惯性地从左向右按顺序提问等等。 教师提问区域不足是座位上的概念。课堂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大部分教师认为在他们的课上中等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总是最多,那些较沉默或内向的学生却很难得到机会。一次在八年

14、级某位老师的一节课上,有位学生共有5次回答问题的机会(包括1次主动回答),一半以上的学生整节课处于被动地“听”的状态。笔者课后访谈时了解到,这位学生学习成绩较好,性格外向,也很讨者师喜欢。那位教师解释说:班里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少,英语讲得好的学生则更少;为在学生中树立主动回答问题的典型,愿意回答问题的和英语讲得好的学生自然会有更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笔者以为,教师提问应照顾到全体学生,而不应总是限定让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另外,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所提问题的讨论要比让其被动地坐在那里听学得更多(Good & Brophy, 1987)。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进而平衡教师的提问区域

15、。 (3)课堂上的“权威”文化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由于师生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各不相同,同时师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势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一种“权威”的文化特征。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言行支配影响学生作出符合教师意愿的行为和反应。师生之间的提问行为“生成课堂这一场所所有的权力与权威关系”。(佐藤学2003: 108) 2、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问题 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是制约着提问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一部分教师专业水平较低,课堂提问中存在着语音语调不规范,语言表达不流畅,而且还有的出现语言错误的现象;还有一部分教师使用的提问语言难度过大,不

16、会用学生所学语言范围内的词汇组织提问语言;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愿意用汉语提问,体现不出英语课用英语提问和组织教学的学科特点,这些都影响提问的效果。 3、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 一部分教师认为学习理论是没有用的,缺少理论支撑的结果是他们对教师本质没有深刻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讲为主,很少提问;或者满堂问,用问题牵着学生,没有做到讲练结合,根本没有把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没有真正体现课改的精神和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三、提高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原则和有效途径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