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阅读 【完整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8047037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普文阅读 【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科普文阅读 【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科普文阅读 【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科普文阅读 【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科普文阅读 【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普文阅读 【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普文阅读 【完整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普文阅读复习案 教学设想:高考内容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包括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等实用类的文本。本节期望通过引领学生来阅读来 实现科普类文本的几个考点的突破。教学目标:1、分析科普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2、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学重点、难点1. 把握科普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分清其内容的主要构成及其重 点。2. 学会根据问题准确筛选信息,并进行合理整合、准确答题。3. 提高探究题的解题能力。教学过程:一分析科普文语言特色的考查角度有两个:一是感受语言的整 、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二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

2、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 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性、语言的情感、语 言的趣味性等各方面品味鉴赏。科普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 之外,往往还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二题型、1. 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2. 第XX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三、【答题思路】1. 抓关联词,体会语言的准确严谨。如看到“首先”,要 想到“其次”;看到“多项条件”,要找到“唯一条件”;看到“所以”,要寻找原因等。2. 抓指代词,体会语言的简洁明了。如文中有“这是一个 需要解决的难题”“过敏就是这么回事儿”等,阅读时要体会代 词“这”指代的内容和语言的简洁。3. 抓描述性词语,体会语言

3、的生动形象。科普文中常有一 些描述性的词语,这类词语可以帮助读者克服阅读障碍,在自然 轻松中获取相关知识。4. 抓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鲜明生动。四、【解答步骤】1. 明确用什么手法或使用了哪些关键性词语,是为了严谨 还是为了生动。2.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写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运用 这些词语修饰限制了什么内容,使表达更准确、严谨。3. 指明表达效果或作用。五、探究人文性及有关问题“人文性及有关问题”是科普文章探究的关键点。探究其“人文性”,就是探究科学发现、创造带给人们的启示,带给科 学、经济、社会的价值和影响,探究科学技术是怎样改善人们生 活、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1. 结合文本,联

4、系现实生活,谈谈我们该如何应对XX问 题。2. 请根据文本,分析某句话(富有特殊意味的句子)的含意。3. 请结合文章探究标题的意蕴。六、方法点津1. 带着问题,细读原文。探究性题目的创设,实际上就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 或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只有把所 阅读的文本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语句,某一科学事物形成的过 程或科学原理都了然于胸,才能对题目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究。2. 明确思路,选准角度。在对文本内容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概念、科学论证步骤或过程、 具有什么科学价值等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理解后,细致解析所设题 目的关键内涵,才能找准所答问题的方向。3. 引述事例,言之有据

5、。探究性题目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即个人的看法和认识。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摆明自己的观点和 认识,决不能模棱两可。4. 规范答案,条理清晰。首先要摆明观点,然后采用分条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 面(哲学、思维、科技、经济、社会角度,科学层面、生活层面 和实用层面)去论证自己的观点。七、即使训练(最新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 题目。(12分)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成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 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 就会

6、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 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 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 的。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 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如果将植物行为 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 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没有 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 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 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 的休眠期和发芽期。另一

7、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 羊腿藜在年初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 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跟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 然保存至明春。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 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却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 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 就有了回报,以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 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 物也懂的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 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 子也比较小,但是

8、存活的概率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 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 算大。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 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 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 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的很深的、没有机会 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 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 杂草种子,让他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 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感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

9、 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装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 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受 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 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 /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林后,大部分红光为树 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的比率能侦测 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 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光叶子照 射的阳光中,就不会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 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在维持休眠状态。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

10、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 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 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 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 调节种子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 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 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 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 伏,种子就不会发芽。(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 商务印书馆,最新年,有删改)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6分)运用拟人修辞和打比方的说明方

11、法,把种子能自主地寻找发芽的时机的特点表达得准确而又生动形象,体现了科普类文章 科学严谨而又通俗易懂的特点。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 红光/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地说明光的改变。本题考查分析文中句子的语言特色的能力。考查形式为主观 简答题,要求简析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句把种子的发芽行为 比作人类的分娩,形象贴切;然后把种子合适的发芽条件说成是 种子的主动选择,生动形象。句是说明性的句子,要分析使用 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后的土壤有时反 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6分)杂草的种子通过光敏素分子的两种形式的比率变化,来获得 更精确的讯息

12、,从而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而光敏素在黑暗中是不 起作用的,所以即使温度和程度合适,黑暗中的种子也不会发芽, 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土壤表层的种子才能加以利用,而翻动 土壤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的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 层了,就能让种子从休眠中醒来发芽。所以翻动过的土壤反而长 出更多的杂草。本题从利用文本中的观点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角度考查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考查形式为主 观简答题,要求利用文中观点解释翻动过的土壤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的现象。八、当堂练习(最新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目。(15分)说不尽的萤火虫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

13、中, 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瞳鹿场,熠耀宵行”就 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 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20世纪40年代, 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 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 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 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 太远。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 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

14、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 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 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 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 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 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 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 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 腺甙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 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

15、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 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 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 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 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工 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 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 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 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 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

16、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 地在同一个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 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 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 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 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 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 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 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 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 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