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8045769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作文写不好 症结在早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作文课就成了教学的重头戏。教师往往使出浑身解数,试图使孩子掌握写作文的方法。不少家长也到处请教写作文的诀窍,但凡能对孩子写作文有帮助,他们都愿意去做。然而,许多孩子仍为写作文烦恼不已。与此相反的是,有这样一些孩子,似乎天生会写作文,一下笔犹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转眼就成一篇美文。令人奇怪的是,他们似乎没经什么高手调教过。为了寻找作文的金钥匙,我们的眼光一直聚焦在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努力程度上。但是,当所有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收获时,我们是否应该想到,问题的症结不在这里?假如把上面两种对立的现象放到一起来考虑,转换一下角度,可以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孩子

2、的写作基础。科学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个体来说,它强调人的有序发展、整体发展。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这种阶段性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提示我们注意:一、人的潜能有各不相同的发展敏感期,不要错失了发展的最佳时期。二、每一种潜能的发展都是前后相关的,前期的发展对后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三、每个孩子因为先天因素的不同,后天成长环境不一样,他们的知识、经验、对人对事的倾向性态度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水平也有很大不同,从而形成各不相同的发展基础。以此基本原理来观照孩子学写作文,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在学习写作时表现出来的差别,是由语言发展的早期造成的,也就是说,孩子在语言发展敏感

3、期的状况,给学习写作提供了基础。这个基础的好坏,对后续的学习意义重大。因为,错过了敏感期,很难达到原本可以达到的理想水平。假如我们的家长真正懂得这一点,也就能明白,为什么有的孩子为写作文痛苦不已,有的孩子却轻松愉快。孩子早期的语言发展,究竟指的是哪些内容,它对于后期的写作又有怎样的影响呢?早期的语言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把孩子所感知的事物,用语言这种符号在大脑中建立一种结构。婴幼儿阶段是右脑开发的最佳时期,也就是感知觉发展的最佳时期,孩子的图象思维、音响思维、动作思维发展非常迅速。同时,从3岁开始到8岁,正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个阶段,正确提供良好的环境刺激,如多听多看、多接触、多

4、问多说,加上适当引导,可以培养各种良好的感觉、直觉,包括语感和写作直觉。那些一上学就能写文章的孩子,就是因为发展了良好的语感和写作直觉。这些正是写作最重要的基础。由此,我们说,写作的预备期是听说能力、观察能力、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在学龄前,在早期。那些为作文烦恼的孩子,大都有着这样的缺陷和不足。假如你的孩子正处在语言发展敏感期,为了孩子今后能轻松写作文,请立即从现在做起吧。(听到这里,有的家长也许会为孩子在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没有尽到责任而遗憾或内疚,也许会担心孩子再也学不好作文了。其实不然,古训道:勤能补拙。当然勤也能补缺补差。现在开始坚持不懈地抓,绝对为

5、时不晚。下面几篇文章可供参考。)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写作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果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都尽量讲清字、词、文

6、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胜利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错过记忆的良好时机)。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是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

7、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需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脑子里记下了诸如: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好词,再遇到写鸟时,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8、了。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的继承性是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很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庚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主席的诗词中也不少如“天若有情天易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绝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学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

9、,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到忘了杨、庚等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倒是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多读多背对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确实是这样。多读多背对创新确实也有帮助。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正是由李白的把酒问月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来的。给孩子下锅之“米”谈如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上篇文章中谈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怎样才能有下锅之“迷”呢?一、 知识储备,为写作打下扎实知识基础。人们常说红楼梦

10、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就是因为这本巨著几乎涉及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生活知识,除故事情节外,大凡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建筑、玩具、医药、占卜、官场、商肆、茶馆、酒家、三教、九流、大千世界应有尽有。试想曹雪芹没有广博的知识他能写出这样的名著吗?这实在是不可能的。“积学以储宝。”青少年正处于吸取知识的黄金时期,所以多读书,因为这是拓展知识视野、培养自学能力、积累知识的好方法。俗话说:“文选烂,秀才半。”“博见为馈贫之粮。”古人是一贯主张“读万卷书”的。因此,凡是要背诵的文章,学生一定要背诵下来,背诵,目的在于积累知识,而且还能培养记忆力,对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再者

11、,要做好知识的储备工作,还要多记。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冰心说:“我们要多注意周围发生的事情,经常注意人的谈话,最好身边带一个本子,有一些好的你就赶紧记下来,这当然不是现买现卖,而是你所积累的财富,它就像你的存折。”“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作文便侃侃而论,妙笔生花。二、 体验生活、丰富生活阅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常见病症就是言之无物或内容空泛。病因就是缺乏生活体验,未能很好地捕捉生活现象。对要写的人事景物知之甚少或完全陌生。这就要求学生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科书上,

12、要深入到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去,干预生活,认识生活,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要学会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文学家柳青说:“生活培养作家,生活改造作家,生活提高作家。”陆游认为:“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和水驿中。”这就说明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 三、 加强作文基本功的训练反复实践。“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写作是人的智力和能力的一种体现,这种智力和能力主要通过实践而不是通过理论获得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写作是一种心智活动,所谓“心智活动”是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而以

13、抽象思维为它的主要成分。写作能力只能在这种专门的心智活动中逐步形成起来。因此学习写作,掌握写作技巧必须不断练习、实践。作文不光是靠“听”出来或“看” 出来的,而主要靠“写” 出来的。 总之,要提高写作能力,写出立意深刻、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文采绚烂的文章,就必须注重陶冶高尚风格的情操,使之积累丰富的生活体验,存储渊博的知识,掌握精妙的技巧,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广泛阅读 勤于练笔 综合提高在去年的高考中,我凭借扎实的知识积累、多年来锻炼造就的能力,以稳定平和的心态,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平,考出了比较满意的成绩。尤其是语文,考出了141分的好成绩,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但冷静下来想一想,这确实是自

14、己这么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多读、多写、苦练的结果。下面谈一谈我的一些学习体会:一、广泛阅读,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 当与我同龄的孩子还在地上摸爬滚打时,我已经像个小大人似的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讲起了西游记;当别的孩子还在听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故事时,我已经能摇头晃脑地背出王维的山居秋暝小时候,我虽然错过了许多同小伙伴做游戏的机会,但却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小学二年级,我就读完了格林童话,接着就是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童话、世界童话名著选等,通过这些童话,我懂得了什么是美与丑、爱与恨、善良与邪恶,从而为以后看一些深奥的书奠定了基础。武打与言情小说多少也涉猎一些,但浓厚的兴趣马上又被古近中外的名著所吸引。杀子的美狄亚

15、、沉江的杜十娘、含恨的林黛玉、卧轨的安娜、可怜的茶花女、冤屈的爱斯梅拉达,她们把文学染地血迹斑斑,也惹得我洒下了许多同情的泪水。世界名著,我看的最多的是大仲马的书,像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二十年后等等,他的小说不仅情节扣人心弦,而且对人物刻画也极为成功,像爱德蒙、达尔达尼央、亨利四世等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如果说我对大仲马是崇拜,那么对勃朗特则是喜欢,虽然她的小说没有大仲马的紧张情节,没有海明威的精练语句,也没有巴尔扎克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但她的作品更具有魅力,她的文章是一柄剑,一束花,一幅画,一首诗。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不但使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生活阅历,同时也培养了我的观察与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陶冶了我的情操,净化了思想和灵魂。课外的阅读并没有使我放松对课本的学习。值得一提的是,中学六年来,在老师的组织下,我还一直订阅语文报,她使我加深对教材的一些精彩片断的深入理解,点拨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试题的解题思路,同时也阅读了我的同龄人的许多佳作,总之我受益匪浅。语文报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好帮手。二、勤于练笔,积累素材,培养写作能力。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两个车轮,不可偏废。从小学起,我就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上中学后,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开始了科学化的系列训练;把从课堂上学到的写作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大量的习作中,有对教材精彩片断的仿写,有对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