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中的小故事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804430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律长征》教学中的小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律长征》教学中的小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律长征》教学中的小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律长征》教学中的小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律长征》教学中的小故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律长征教学中的小故事 “以学论教促动学生自主发展”,即以学生的主动地学习及学习的过程、方法和效果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习的内容、速度、进度和水准确定教师的教的方法与策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品质,促动学生的主动发展;以学习水平为轴心,建立学生的激励评价机制,促动学生在学习品质、道德素养,个性特长、优秀人格的形成等更全面的发展。在教学七律长征这课时有几个精彩的片段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理念:师:这首诗被视为毛泽东诗作之冠,是中国诗歌创作史上的不朽之作,全诗仅用个字就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形象地体现在读者面前。诗人是怎

2、样高度概括地来写长征呢?请同学们首先读诗,按着“行行朗读,字字思考,处处想象”的方法,先把诗读熟。看谁能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情感?(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桌间巡视,大约分钟后,各组汇报。)生:这首七律采用史诗般的笔法,于轻快流畅的节奏中叙写了红军一年来历经的艰险征途,将胜利的喜悦之情和自豪感寄寓在轻松的叙事之中。下面我给大家读一读。(学生读得豪迈、激昂。) 评点 “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教者深得“个中三昧”。尤其是本诗节奏感和音韵美特别明显,琅琅上口,因而在教学中朗读尤为重要,教者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理解含义,体味情感,无疑是抓住了本课的教学关键。 片断 生:我们在小组讨论中,对“五岭逶

3、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不太明白,请您指导。 生:老师,您是怎样理解诗中的“腾”和“走”的? 师:(在黑板上画“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示意图和“腾细浪”、“走泥丸”简笔画,边画边讲。)“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都极言其大;而“细浪”、“泥丸”又极状其小。一方面,从实际形象看,五岭、乌蒙这些大山确实是逶迤磅礴的;但另一方面,从红军的革命豪情来想象这些大山,却只不过是细浪粼粼、泥丸滚动罢了。愈写山形之大就愈见“万水千山”的远征之“难”;愈写看来之小,就愈见红军之“不怕”和“等闲”视之的水准。大小相差愈大,红军的英雄气概就愈加突出。在这里,“腾”字使五岭群峰表现翻腾动态,“走”的本义是奔

4、跑,与前句的“腾”字相对应,也画出了乌蒙山脉的动的情状。 生:老师,我明白了。一个“腾”字,一个“走”字,体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风貌。 评点 首先值得称道提学生敢于向老师质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动者,在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时候,“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对诗句内蕴理解深刻,对诗人感情体会深刻,整个教学立足点高,不失之肤浅。 片断 师:谁能讲讲“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使我想起学过的飞夺泸定桥,“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

5、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大渡河翻滚的波涛声,仿佛看到了红军冒着敌人的弹雨,攀着铁索前进的壮举。“铁索寒”中的“寒”字,既写出了桥上根铁索寒光闪闪的样子,又写出了夺桥之战的惊心动魄,还表达了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 师:说得好! 评点 这里无需多加解释,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结合诗句,谈体会,说理解,教者、学生与本诗浑然一体,知识、水平、情感、道德、审美诸方面的教学互相融合。两个“仿佛”道出了该生对作品的独特的感受,另外,对

6、“寒”的理解也是非常到位的。 片断 师:毛泽东一生爱山。长征途中,他登了大大小小不可胜数的名山、大山、高山、险山。作为革命家、诗人,他对山有更深刻的理性理解。大家在课外阅读中收集很多资料,谁能说一说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还有哪些咏山之作? 生: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师:这首着重写山之高峻。 生: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师:这首着重写山之磅礴。 生:山,剌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师:这首着重写山之坚强。 师:这三首词,通过对山的险峻、广阔、锋利的描写,塑造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英雄形象,歌颂他们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表现了红军坚强的战斗力。评点教者不囿于长征教学本身,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而是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进,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用人类文化的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