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8040002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 散步一、教材分析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记事散文,作者以“散步”这一生活小事为线索,把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各种细节贯穿起来,表现了一家人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的真挚情感。学习本文的关键在于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体会在平凡小事背后的深意,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热爱生命的思想情感。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质朴真挚的亲情。2.过程与方法积累文中字词,养成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通过朗读和精读相结合,把握文章脉络和文中人物形象。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特点,学习赏析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

2、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在平凡小事背后的深意,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热爱生命的思想情感。三、重难点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统一的,即引导学生体会从平凡的小细节出发三代人相互关心、互相体谅的真挚亲情。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法。通过播放录音、教师示范和学生自读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2.品味关键句,深入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揣摩文章的关键词句,体会其深层含义。3.结合自身,展开联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展开想象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四、教法学法1.教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中思想情感。(2)情境联想法。设立具体情境,

3、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展开想象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3)讨论法。以小组形式讨论疑难问题和重点词句,教师适时点拨。2.学法 通过诵读、质疑、讨论、评价、总结、反思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五、 教学准备教师认真备课,制作课件。学生提前预习,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文中生字词。六、 课时安排本课为精读课,共计2课时。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扫除生字词障碍,能通读全文。2.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三代人间的浓浓亲情。3.梳理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结构。(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亲情是人类诸多情感中最朴素的一种,它隐藏在生活中每一个平凡的细节里,不事张扬,也无需表白,它无形无色

4、,却润物无声,有着 有着温暖人心的巨大力量。今天,就让我们陪着莫怀戚先生一家四口去田野散步,在明媚的春光中体会他们之间的浓浓亲情。2. 介绍作者,检查字词。(1) PPT展示作者资料,简要介绍。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2)PPT展示以下重点词语,请3-5位学生分别进行领读生词、解释词语或造句练习。熬 拆散 分

5、歧 粼粼 委屈 各得其所(3)提问:本课中有不少多音字,同学们发现了吗,有哪几个?累(累赘/累计/劳累) 熬(熬夜/熬白菜) 铺(铺盖/铺子) 散(散步/散漫) 3. 播放录音,整体感知。请同学们一边听录音一边思考以下问题:(PPT先展示前四个问题)(1)从文中找出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初春地点:田野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2)散步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由谁来解决分歧,为什么?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由“我”解决,因为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3)我的决定是什么?我决定委

6、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4)最后为什么选择了走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5)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整个故事。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4. 梳理脉络,把握结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研读课文,教师走入学生中适时参与、提点。具体要求如下:(1)圈出自己欣赏的句子或段落,选择一处以朗诵的方式和组员分享,并谈谈自己的感受。(2)概括文中人物的特点。例:“我”诚恳孝顺、儿子天真活泼、妻子温柔娴淑、母亲慈爱祥和等等。(3)给课文分层次。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地交代了事件、地点和人物。第二部分(2-8):以散步为线索,将一家人互敬互谅的细节串联起来,展现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

7、动人情景。下分三层:第一层(2):散步原因第二层(3-5):田野春色及散步乐趣。第三层(6-8):散步路线产生的分歧和解决办法。5. 本课小结教师以提问的形式检测讨论的效果,并适当点评。以直观图的方式展示文章结构,点明主题。6 布置作业复习、听写生字词。完成课后练习一。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1.学会赏析语言,体会文中重点句子蕴含的情感。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勇于承担责任的思想情感。(二)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本课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1)通过听写生字词唤醒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将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熬 拆散 分歧 粼粼 委屈 各得其所(2)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

8、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散步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讲述了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品味语言,深入理解。(1) 从文中第二自然段我们可以看出母亲本不愿出来的,是儿子的劝说让母亲改变了主意。请同学们思考假设“我”不劝说母亲,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为什么“我”没有这样做? 鼓励同学们结合自己和家人散步的经验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感知“我”劝说母亲是出于对母亲的孝敬,担心她一个人在家孤单寂寞。(2)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其作用。一是第四小节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二是第七小节描写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

9、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3) 结合自身经验谈谈如果你是儿子,在面对本文中的分歧时你会说些什么?无固定答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4) 与同学交流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思考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3. 合作探究,学习写法。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语言艺术。(1) 结合本文主旨,思考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小题大做,以

10、小见大。作者抓住生活中一件非常平凡的小事“散步”来反映祖孙三代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用的是“小题大做,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感情。文中有多处互敬互爱的细节,例如发生分歧时“我”的思考和决定,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孝顺和尊敬。母亲改变主意,反映了她对孙子的疼爱。(2)文中有很多两两对称的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有意思吗,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有的浓,有的淡。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

11、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在这些句子中,事物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我们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5.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看看哪个故事更能感动你?请说出理由。 5. 布置作业。6. 在你和家人相处的过程中,遇到过和父母发生分歧的情况吗,你是如何解决分歧的?试

12、着把当时的情景记录下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 2 秋天的怀念一、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在平凡的细节中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本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把握文章脉络,感受母亲的伟大形象。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特点,领会朴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

13、学生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和“我”对母亲的一片真情,领悟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三、重难点突破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学会感恩。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母亲都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结合自身,展开联想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语言艺术引导学生回忆自身经历,激发情感。此外,本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句子,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诵来仔细体会这些句子背后的思想情感。四、教学准备教师认真备课,制作课件。学生提前预习,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文中生字词。五、课时安排本课为精读课,共计2课时。六、教学设

14、计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积累文中生字词,能在一定时间内默读全文。2.了解史铁生的相关资料。3.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母子之间浓浓的深情,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作者相关资料和本文的写作背景导入新课。史铁生 (19512010)原籍河北涿州,出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他多灾多病,身残志坚。1972年双腿瘫痪,后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因突发脑溢血逝世。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代表作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史铁生21岁时,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那一年,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