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生命的四大灾害地震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8039842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害生命的四大灾害地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危害生命的四大灾害地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危害生命的四大灾害地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危害生命的四大灾害地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危害生命的四大灾害地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危害生命的四大灾害地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害生命的四大灾害地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危害生命的四大災害地震班 級:六年五班組 別:第四組組 長:陳冠妤 副 組 長:葉哲彣組 員:廖佩雅、莊庭瑜、鄭博聰、陳昱成、周芊穎、李俊穎、吳羽淳指導老師:賴韻如、張志詳 老師 95年05月09日目錄: 壹:研究動機貳:研究方法參:研究器材肆:研究進度、工作分配伍:文獻探討陸:心得與感想柒:參考文獻捌:地震參考圖片壹:研究動機西元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民國八十八年,台灣發生了一百年以來最大的地震,造成2458人喪生、10002人受傷、房屋損壞51000棟,財物損失多達新台幣三千億,想想這些錢可以用多久?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頻繁,但是如果有更多人知道地震發生時要怎麼辦,應該就可以減少

2、受傷、死亡的人數。貳:研究方法我們是從網路上查詢資料、到圖書館查閱相關書籍,並利用週休二日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震博物館聽解說員講解做筆記,並加以整理。參:研究器材我們的研究器材有:1.相機拍照片的2.電腦查閱資料3.書籍查閱資料4.自己觀察、紀錄到地震博物館、科博館肆: 研究進度、工作分配組內同學經過討論,將研究進度訂定如表1,組員工作分配如表2。表1:研究進度日期研究進度民國95年1月定題目民國95年2月做海報民國95年3月查資料民國95年4月整理資料民國95年5月大概完成【檢查修改部分】民國95年6月發表畢業小論文表2:工作分配工作項目負責同學查詢資料陳冠妤、莊庭瑜、鄭博聰、周芊穎、李

3、俊穎、吳羽淳排版陳冠妤、葉哲彣簡報製作廖佩雅、莊庭瑜、鄭博聰、陳昱成、周芊穎、報告陳冠妤、葉哲彣、莊庭瑜伍:文獻探討是誰將熟睡的地牛吵醒?一個哈欠、一次翻身!整個台灣島都晃動搖擺了起來! 卻不似媽媽搖籃般溫柔,沒有懷抱中的暖意。牠搖撼驚擾了巍巍的高樓,牠左勾右擊的傾壓青山綠林,牠粉碎的不只是你我那夜的一場美夢而已!根據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所測得,發生於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12 .6秒的地震,震央位於北緯23.85度,東經120.78度,亦即位於日月潭西偏南12.5公里處,稱此次大地震為集集大地震。集集大地震,造成鐵路扭曲變形如圖1,房屋傾倒如圖2,交通不方便道路中斷如圖3,屋內家

4、具掉落、玻璃製品摔碎如圖4。圖1:鐵路扭曲變形圖2:房屋傾倒圖3:道路中斷圖4:物品掉落許許多多可怕的地震都會造成死亡受傷,地震也會造成人們心理難過、害怕、憤怒、恐懼、失望、無助、哭泣,二十世紀發生了約十次的重大地震,詳細資料如表3。表3:二十世紀重大地震編號時間地點規模死亡人數01西元1906年美國舊金山8.3700人02西元1920年中國甘肅8.6200,000人03西元1923年日本關東8.3130,000人04西元1964年美國阿拉斯加9.2130人05西元1970年祕魯7.766,800人06西元1976年中國唐山8.0240,000人07西元1985年墨西哥墨西哥城8.14,200

5、人08西元1990年伊朗7.760,000人09西元1995年日本板神7.26,400人10西元1999年台灣南投集集7.32,458人由上表可見,西元1976年發生在中國唐山的,死亡人數最多。地震發生的原因為何?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 (例如:核爆) 。一般所稱之地震為自然地震,依其發生之原因又可分為, (1)構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衝擊性地震 (例如,隕石撞擊) 。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 (構造性地震) 為主 。 由於地球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層會發生錯動 (dislocation),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並產生一種彈性波

6、 (elastic waves) ,我們稱之為地震波 ( seismic waves) ,當它到達地表時,引起大地的震盪,這就是地震。 斷層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地層形狀可分四種:(1)鈍角向上拱起之正斷層。 (2)銳角向上拱起之正斷層。 (3)向右移動之右移斷層。 (4)向左移動之左移斷層。 何謂地震序列?先後排列,即為地震序列。而所謂同一系列之地震,係指發生位置鄰近,時間上連結之所有地震,包括前震、主震及餘震;其定義又分別如下:(1)前震:同一系列之地震中,於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稱之。唯有時前震為時甚短,且不顯著。 (2)主震:同一系列之地震中規模最大者稱為主震 ; 若最大者有兩個,則先發生者稱為

7、主震。 (3)餘震:同一系列之地震中,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稱之。 主要的地震波有那些? 震波依傳播路徑可分為兩大類: 一、體波 (body wave):可在地球內部傳播,依波動性貿之下 同又分為: (1)P波 (縱波或壓縮波) :性質與音波相似,質點運動和波傳播方向一致,速度最快。 (2)S波 (橫波或剪力波) :質點運動與波傳播方向垂直,產生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的振動,速度次之。 二、表面波 ( surface wave) :沿地球表層或地球內部界面傳播,主要可分為: (1)洛夫波 (Love wave) :質點沿著水平面產生和波傳播方向垂直的運動。 (2)雷利波 (Rayleigh wave)

8、 :質點在平行於震波傳播的垂直面上,沿著橢圓形軌跡震動。 過去發生之地震其模模 (M) 與次數分布情形如何? (l)M大於九之地震,自有地震觀測以來尚未發生過。 (2)M八五至九之地震,為最大級之地震,全世界發生次數 大約為十年一次。 (3)M八至八四之地震為第一級大地震,如震央在陸上會造成大災害,如震央在海底會引起大海嘯,而且主震後有很多餘震,全世界大約每年平均發生一次。 (4)M七至七九之地震為相當大的地震,如震央在陸上會造成大災害,如震央在海底會引起海嘯,全世界大約每年發 生二十次。 (5)M六至六九之地震,如震央在陸上會造成災害,世界上任何主要地震觀測站均可測得其地震波,每年大約發生一

9、百五十次。 (6)M五至五九之地震,有感區域相當大,震央附近會造成 災害,每年約八百次。 (7)M四至四九之地震,通常下發生災害,我們通常感到者都是M四以上之地震,每年約六千二百次。 (8)M三至三九之地震,在震央附近人體可以感到,每年約 四萬九千次。 (9)M二至二九之地震,人體下能感到,震央附近之觀測站 可測得此地震,每年約在三十萬次以上。 (10)M一至一九之地震,用高倍率地震儀才可以觀測到其地震波。 (11)M一以下之地震,設在適當地點之超高倍率地震儀才可以觀測到此地震。 以上所述僅適用於淺震源之地震。 何謂板塊運動? 板塊構造學說 (plate tectonics) 主要在說明目前發

10、生在地球上層的構造及解釋 地震發生之原因。地球的最外部為冷而硬的可移動之岩石,稱為岩石圈 (lithosphere) ,其厚度平均約一百公里,岩石圈之下為軟流圈(asthenosphere)為黏度高的液體物質所組成,在高溫、高壓作用下而成可塑性,使岩石圈漂浮其上。 板塊構造的基本觀念是將岩石圈分成數個接近剛性之板塊,包括較大的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及南極洲板塊和數個較小之板塊 (見附圖),板塊受到張力、壓力、重力及地函對流的作用,不同的板塊之間每年以數公分的相對速度緩慢移動,大部分的地震、火山及造山運動便由於相鄰板塊之互相作用而發生。 台灣地震帶主要有三: (1)

11、西部地震帶,自台北南方經台中、嘉義而至台南。寬度約八十公里,大致與島軸平行。地震次數較少,但餘震較頻繁,持紅時間較短暫,範圍廣大,災情較重,震源淺 (約十餘公里),地殼變動激烈。 (2)東部地震帶,北起宜蘭東北海底向南南西延伸,經過花蓮、成功到台東,一直至呂宋島;此帶北端自宜蘭與環太平洋地震帶延伸至西太平洋海底者相連,南端幾與菲律賓地震帶相接。此帶成近似弧形朝向太平洋,亦和台灣本島相平行,寬一百三十公里,特徵為地震次數多。通常,震源較西部者為深。 (3)東北部地震帶,此帶自琉球群島向西南延伸,經花蓮、宜蘭至蘭陽溪上游附近,屬淺層震源活動帶。 依據台灣地區過去的地震分布及震災損害情形,台灣地震危

12、害度由輕至強烈分為四區 (以行政區劃分) : 第一區,新竹市、台中巿、高雄市、桃園縣、新竹縣、台中縣、南投縣、彰化縣、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金門,馬祖地區。 第二區,台北巿、基隆巿、台北縣、宜蘭縣、苗栗縣、雲林縣。 第三區,台南巿、台南縣、台東縣。 第四區,嘉義巿、嘉義縣、花蓮縣。 地震預測有那些方法? 雖然人們至今對於地震發生的機制 (mechanism) 還沒有澈底了解,地震預測理論也還沒有充分建立,但是仍有許多嘗試性的地震預測研究方法,常見的有以下幾種:(1)測地法(2)驗潮,(3)地殼變動的連續觀測,(4)地震活動,(5)地震波速度,(6)地磁及地電流,(7)活勘層及褶曲,(8)岩石

13、破壞實驗和地殼熱流量的測定,(9)其他。 地震是否可控制? 世界各國受到地震災害威脅的地區,凜於震災損失的嚴重,無下加強對地震的研究。首先希望能夠發展做到精確的地震預報,正如現在的天氣預報一樣,在地震未發生之前,通知將要發生地震地區的民眾,可以從容脫離震區趨吉避兇。 不過,無論地震預測是否百分之百的準確,但地震的發生卻是無可避免的。因此,更進一步地使一場將要發生的地震消弭於無形,或者是使將要發生的一場大地震減少威力變成一場中度地震或微小地震,這也並非絕不可能。 經多年研究,科學家們已建立一種稱為板塊地殼結構的新理論,那些地殼裏下同結構的板塊,經過了長時間的推擠,其壓力與日俱增,到了某一時刻無法

14、負荷時,便迸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震動。 所以科學家們便想,如何在地殼應力漸增至可能發生地震的地方,用某一種方法去消除其應力,或者以人為方式製造一些小地震,引導地殼的應力以發生小地震的方式發散掉 。地震前要如何防範:居 家:1.家中應準備救急箱及滅火器,並告知家人所儲放的地方,了解使用方法。 2.知道瓦斯、自來水及電源安全閥如何開關。 如圖5。 圖5:地震時需要的物品。學 校:1.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校)應經常在課堂宣導防震常識並教導學生避難事宜,舉行防震演習。 2.教室的照明燈具、實驗室的櫥櫃及圖書館的書架應加以固定。 辦公室及公共場所:1.經常檢驗防火和消防設備。 2.規劃有關緊急計畫,並分別告知緊急情況時各人的任務以及應採取的行動。 地震時要如何保護自己:室 內: 1.保持鎮定並迅速關閉電源、瓦斯、自來水開關。 2.打開出入的門,隨手抓個墊子等保護頭部,儘速躲在堅固家具、桌子下,或靠建築物中央的牆站著。 3.切勿靠近窗戶,以防玻璃震破。 如圖6 圖6:地震屋內情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