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藏翡翠器欣赏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803662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2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宫藏翡翠器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故宫藏翡翠器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故宫藏翡翠器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故宫藏翡翠器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故宫藏翡翠器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宫藏翡翠器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宫藏翡翠器欣赏(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时代特征与产地】故宫博物院藏有清宫旧藏翡翠器数百件,数量居世界博物馆之前列。这些藏品中,清雍正时期器极少,乾隆时期器渐增,其中摆设用的山子、肖生雕刻及朝珠、搬指等可能都是乾隆乃至嘉庆时的制品。晚清慈禧掌权时期所制翡翠器物多为扁方、簪、环、镯等花素首饰。乾嘉时期翡翠制品的产地包括云南的腾冲、大理、昆明,内廷养心殿造办处如意馆或金玉作以及苏州、扬州等织造与盐政的玉作坊。这一时期的器物是清代翡翠制品的精华,在全国古翠制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晚清时期翡翠品的制作地点可能是粤海、淮关等地,此时的造办处金玉作已无力生产翡翠作品。【清宫翡翠的质地】从清宫翡翠器翠的质地等级看,大部分均为老坑种翠料,而通身

2、满绿的“纯翠”甚少,尤其水头足、玻璃地、艳绿欲滴的高翠更是难得一见,只有从小件的佩饰中偶可找到。白地含斑点状的翠较多,还有一批无绿的白地翠。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称翠为“翠玉”,偶称翡翠。劣质翠称翠根子,个别的承袭原名仍称“云玉”,有的黄签上称翠为“绿玉”。【清宫翡翠的地位】清宫旧藏翡翠品种丰富,可以分为9类,即陈设类、器皿类、佩饰类、册宝类、祭法类、神像类、文玩类、用具类、镶嵌类。主要品种集中在陈设、器皿、佩饰几类中。翡翠在清宫中作为一种新的玉料多用作生活用品,当然其中有的也涉及到宫廷典章制度,如用作朝珠、翎管、宝玺等,但都未能进入大典和祭祀场合,极少用于册宝、祭法、神像等涉及朝廷尊严的典章

3、制度方面。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翡翠在宫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鉴定清翡翠器的标准器】翡翠收藏家或买卖翡翠首饰的行中之人大多不计较其成器年代早晚,唯重其质地优劣,作工亦不太受到重视。这主要是因为翡翠传播的历史尚十分短浅,以及由买家的欣赏角度、审美要求而决定的。这种不重翡翠传播史及作品年代的现象在客观上贬低了翡翠作品的文物价值、收藏品位及其文化意义,对翡翠传播史的研究是不利的,对翡翠交易的持久发展也是不利的。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宫旧藏翡翠有一个断代的有利条件,即有的镌有年款或附有黄签,可与档案记载相对证,它们成为清代翡翠鉴定的标准器。举例如下. 翡翠乾隆款龙纹杯盘清,杯高5厘米,口径7厘米,盘径18.

4、5厘米。杯、盘两件一套。翠质之色、水、地均一般,胎较厚,光工不足,铊痕未消除。杯身阴刻龙纹。托为折沿小盘,中心有覆莲座以承翠杯,盘内饰双龙戏珠纹。杯、盘底均镌“乾隆年制”阴文篆款,款甚精工。此杯为滇工之作,贡进内廷后,乾隆皇帝命如意馆的苏州刻字匠镌款。 翠兽面纹兽耳扁瓶清,通高23厘米,口径5.93.75厘米。翠质尚好,有墨绿色点块,水头略显不足。器表主体纹饰为兽面纹。颈两侧以兽首为耳,兽首衔活环。碾工不够精细,地子琢磨不平,当系滇工所碾,与苏州、扬州之工是不能比拟的。扁瓶的造型为清宫玉瓶的典型样式。 翠扁方清,长34.5厘米,宽3厘米,厚0.3厘米。原名“绿玉扁方”。翠白地,绿作丝絮状布满白

5、地。扁方身细长,一端似舌尖,另一端反卷,两头饰梅花。地子未磨,不似苏州、扬州之作,仍为滇工所琢磨。 翠人物山景山子清,高16.1厘米,长24.7厘米,宽10.5厘米。通体含深浅不等的绿色。山子下端切平作底,碾山水楼阁,二高士漫步其中。背面饰崇山峻岭,苍松野卉,中有二鹿,悠闲自在,互为顾盼。此山子颇有文人画之意境雅趣,应为苏州或扬州所造。 翠烟壶清,高6.45厘米,宽5.3厘米。共5件,原藏热河行宫。翠质地尚佳。器扁,近似椭圆形,颈细肩宽,中有一孔。器表琢磨光润,秀巧可人,可能是苏州制品。乾嘉时期瓷烟壶中已有此种器形,疑为乾嘉时期苏扬官员进贡后被送存于热河避暑山庄。翠卧牛清,高6.6厘米,长15

6、.1厘米,宽7.7厘米。此卧牛是一件小巧的可置于掌上把玩的肖生类珍玩玉雕。牛作伏卧引首状,双目圆睁,口紧闭,鼻孔舒张,似在吐气。躯体光素,抛光细腻,细毛刻划入微。细琢精雕,雕工与玉质并美,工可赏,质可品,相得益彰,两全其美,确得玉器雕琢工艺之真髓。按贡档所记,此物名“云玉卧”,应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扬州阿克章阿所进,因此完工时间至迟不晚于嘉庆二十三年,距乾隆时期相去不远,想必乾隆时代的名工尚在,因而能以按照乾隆工的要求碾琢制作。此器堪称嘉庆晚年乾隆工的代表作,扬州玉工以治和田玉的手法来碾琢云玉,将云玉翡翠纳入玉器加工工艺的范畴。铜镀金累丝镶翠三镶如意清,长62厘米。如意上嵌翠瓦子三片,

7、用减地平凸技法分别镌刻龙纹、松竹、象纹图案。碾工较粗犷,应为京都玉工所碾。据如意所系黄条可知,此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四月十三日恭亲王弈訢献给光绪皇帝的贡品。(二)翡翠杂说1,文献记载考翡翠【欧阳修笔下的翡翠】宋代欧阳修归田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余家有一玉罂,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圣俞以为碧玉。在颖川时以示僚属,座有真宗朝老内臣邓保吉者识之曰:“此宝器也,谓之翡翠。”云禁中宝物皆藏宜圣库中,有翡翠盏一只,所以识也。其后余偶以金环于罂腹信手磨之,金屑纷纷而落,如研中磨墨,始知翡翠能屑金也。归田录所记翡翠玉罂及内廷收藏的翡翠盏是当事人耳闻或目睹之事物的札记,可谓信史,说明在宋朝缅甸翡翠已进

8、入宫廷或流传于官宦文人之手。【徐霞客笔下的翡翠】明人徐霞客在其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了他亲眼目睹的翡翠,记述文字简要、准确,计3条:1“观永昌贾人宝石、琥珀及翠生石诸物,亦无佳者。”永昌即今云南省保山市,当时永昌府治翠生石,翠生石应释为翡翠。2“潘生一桂虽青衿而走缅甸,家多缅货。时倪按君命承差来觅碧玉,潘苦之,故屡屡避客。”碧玉是产于和田或玛纳斯的绿玉,因其色碧绿,故称。此处太监坐镇永昌寻觅之“碧玉”并非和田碧玉而应为缅甸翡翠。这就是说,在京都所谓的碧玉,包括和田碧玉、玛纳斯碧玉和缅甸翡翠。而翠生石即翡翠,系当地人之俗称。3“潘生送翠生石二块”,“欲碾翠生石印池、杯子碾玉者来,以翠生石畀之。二印池、

9、二杯子,碾价两五钱,盖工作之费逾于价矣。以石重不便于作,故强就之。”碾玉者即制玉器的作坊主或玉匠。四件器物工费一两五钱。云南人称翡翠为翠生石,反映了他们将翡翠排斥于玉文化范畴之外,视其为“常石”。以上有关翠生石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明代晚期有关翡翠的名称、分类、碾治、工价等重要线索,也表明此类翠生石可能在明末已进入京都。【清宫档案中的翡翠】在清宫档案中,所见翡翠之名始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三月二十七日杂录档,是地方显吏为祝乾隆帝诞辰而送至圆明园的万寿贡,其中有赵文璧所进翡翠瓶一件(见杂录档,簿35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此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贡档记载十二月二十日驳出长芦盐政西宁

10、进翡翠花觚成件(见杂录档,簿32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四月二十九日,江苏巡抚吴坛进五月端午贡内翡翠花觚一件(见杂录档,簿32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乾隆四十五年三月二十六日九江关临督额尔登布进翡翠暗花搬指二十六只(见杂录档,簿32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由上述档案记载可知至迟于乾隆三十六年,非云南地方官吏已向内廷贡进翡翠器物。以翡翠之名贡入宫廷的贡品都来自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的东部地区,如天津、江苏吴县、江西九江等地。2,清人眼中看翡翠【纪昀记载的翡翠价格】在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中有这样一段话:“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干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以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

11、矣。盖相距五六十年,物价不同已如此,况隔越数百年乎。”这段文字反映了清乾隆晚期至嘉庆初期京城中翡翠价值上扬的情况,是十分难得的宝贵资料。纪昀殁于嘉庆十年(1805年),而阅微草堂笔记成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据纪昀所言,云南翡翠玉在京都传播了五六十年,这正是乾隆初年至其成书之年。仅仅乾隆一世,翡翠由石升扬为玉,价格由相当蓝田干黄上攀并超过羊脂白玉,如此快速的发展趋势实是惊人,在古今玉器史上也是空前的。【晚清宫廷爱翡翠】 现存的清宫档案和遗留的实物均可证明翡翠在晚清的内廷受到慈禧太后等人的珍爱。后妃们的扁方、簪、坠、戒、镯等饰物许多是用上品翡翠制作的。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为慈禧画的肖像中慈

12、禧手上戴的就是翠镯。慈禧太后凭借其所掌握的权力向各海关、织造等衙门索取翡翠贡品。当时内廷称翡翠为“绿玉”。清宫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宫中传淮安关办理“绿玉竹节式镯子三对、绿玉双喜字耳挖勺式小长簪一只、绿玉双喜字耳挖勺式长簪六只、绿玉双喜字钳子二对”,这四种17件绿玉活计共用银39994两。慈禧死后还殉葬了大量翡翠,如脍炙人口的翡翠西瓜、翡翠甜瓜、翡翠白菜等,均为俏色翠雕,价值连城。宫中的好尚影响了当时民间对翡翠的使用,在玉石市场上翡翠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受到士绅、贵妇、富商们的喜爱。【文人收藏家贬翡翠】晚清时期,尽管翡翠的身价迅速抬高,不仅进入内廷,还深入民间工商阶层,渐为全国上下各阶层社会人士所

13、接受,但是仍然有为数不少的文人收藏家重和田玉而轻翡翠,其中见诸文献的以陈性为代表。陈性在玉纪中论玉之“出产”时云:“其西南陬阿丹、巴勒布诸处所产者体似翠石。”注:“翡翠石亦出西南陬,形虽似玉实非真玉也。”玉纪成稿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陈性于咸丰初年尚健在,他的文字可以代表晚清嘉道年间文人收藏家对翡翠的一般看法。其主要原因是受到传统的和田玉文化的束缚,同时也不能不承认翡翠的历史文化底蕴浅薄这一事实,故遭文人收藏家的贬低。直到民国时期,虽然翡翠已跃升为全国性三大玉料之一,但是在一般收藏家、鉴赏家心目中,翡翠仍没有地位,也不能登大雅之堂。如刘大同于1940年出版的古玉辨仍沿袭陈性玉纪的论点,称“翡翠出缅、滇,其形似玉,实非玉也”,否定翡翠是新兴的玉料.3,清末鉴赏家评翡翠【成器的工艺标准】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鉴赏家、收藏家唐荣祚接受英国驻华使馆医生卜士礼代表伦敦博物院之邀请而撰玉说。其中翡翠自成一节,评价颇详,首开先河,成为清代文人鉴赏家、收藏家中能够正确认识翡翠并公开介绍翡翠的第一人。唐荣祚强调将翡翠雕琢成器是显示翡翠固有美的必备条件,于是提出了三条工艺标准:1.总的要求是“磨砺滋莹”,“磨砺”是指翡翠雕琢工艺的全过程。治翠工艺与玉器工艺相同,是靠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