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选修分册题库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803407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选修分册题库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六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选修分册题库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六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选修分册题库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六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选修分册题库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六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选修分册题库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选修分册题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选修分册题库(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选修分册题库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学 石新文选修1(2010年)37(选修1)(15分)下列是与芳香油提取相关的问题,请回答:(1)玫瑰精油适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理由是玫瑰精油具有 的性质。蒸馏时收集的蒸馏液 (是、不是)纯的玫瑰精油,原因是 。(2)当蒸馏瓶中的水和原料量一定时,蒸馏过程中,影响精油提取量的主要因素有蒸馏时间和 。当原料量等其他条件一定时,提取量随蒸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 。(3)如果蒸馏过程中不进行冷却,则精油提取量会 ,原因是 。(4)密封不严的瓶装玫瑰精油保存时最好存放在温度 的地方,目的是 。(5)某植物花中精油的相对含量随花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变

2、化趋势如图所示。提取精油时采摘花的最合适时间为 天左右。(6)从薄荷叶中提取薄荷油时 (能、不能)采用从玫瑰花中提取玫瑰精油的方法,理由是 。【答案】易挥发、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 ;不是;玫瑰精油随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所得到的是油水混合物;(2)蒸馏温度 在一定时间内提取量随蒸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一定时间后提取量不再增加;(3)下降 部分精油会随水蒸气挥发而流失;(4)较低 减少挥发;(5)a;(6)能 薄荷油和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相似【解析】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有蒸馏、压榨和萃取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植物原料的特点来决定。而水蒸气蒸馏法是植物芳香油提取的常用方法,它的原理是利用水蒸气将挥

3、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混合物又会重新分出油层和水层。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随水蒸气一同蒸馏,所以次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2011年)39(选修1)(15分)有些细菌可分解原油,从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某同学欲从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回答问题:(1)在筛选过程中,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 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2)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两种,即 和 。(3)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单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 。

4、(4)通常情况下,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 和 。无菌技术要求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 附近进行,以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答案】(1)原油 选择 (2)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3)强 (4)干热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 火焰【解析】该同学筛选能降解原油的菌株,可以将样品稀释液置于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中培养,该培养基功能上属于选择培养基。菌株的接种方法,常用的有两种: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菌株分解周围的营养物质,出现分解圈,分解圈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强。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微生物的培养要求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时在酒精

5、灯火焰附近进行,避免周围其他细菌的污染。(2012年)39(选修1)(15分)为了探究6-BA和IAA对某菊花品种茎尖外植体再生丛芽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培养基中加入6-BA和IAA,配制成四种培养基(见下表),灭菌后分别接种数量相同、生长状态一致、消毒后的茎尖外植体,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m),以及再生丛芽外植体上的丛芽平均数(n),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按照植物的需求量,培养基中无机盐的元素可分为和 两类。上述培养基中,6-BA属于类生长调节剂。()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从实验结果可知,诱导丛芽总数最少的培养基是号

6、培养基。()为了诱导该菊花试管苗生根,培养基中一般不加入(填“6-BA”或“IAA”)。【答案】()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细胞分裂素 ()IAA浓度丛芽外植体的比率及丛芽平均数.mg/L () ()6-BA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植物组培知识的考察,提问涉及必修一和必修三的一些知识,再加上以实验分析的形式考察中学生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综合性强,并不局限于选修一,是为“选修可以考察必修”一说的集中体现。第()问第一空考察必需元素的分类(可分为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必修一的基础知识,选修一教材上亦有原句。第()问第二空考察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知识。中学生物必修一提及植物体内5大植物激素,分别为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

7、类、赤霉素类、乙烯类、脱落酸类,要求掌握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名称;常见选修一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又重点分析了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要求识记二者比例对植物脱分化的影响(生长素多有利于生根,细胞分裂素多有利于长芽);由表格易知IAA比例上升抑制长芽,为生长素(吲哚乙酸),故6-BA为细胞分裂素。第(2)问考察中学生物实验的基础知识,自变量是IAA(6-BA浓度不变),取值范围是到.;因变量是丛芽数 (即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和再生丛芽外植体上丛芽平均数)第(3)问直接从表格中可读出。第(4)问参阅第()问第二空解析(2013年)39.(选修1)(15分)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问

8、题:(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将 分解成 。(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 色复合物。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 。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酵母膏无机盐淀粉纤维素粉琼脂CR溶液水培养基甲+-+培养基乙+-+注:“+”表示有,“”表示无。据表判断,培养基甲 (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培养基乙 (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

9、素分解菌,原因是 ;【答案】(1)纤维二糖 葡萄糖 (2)红色 透明圈 (3)不能 液体培养基不能分离单菌落 不能 乙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不会形成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即使出现单菌落也不能确定其为纤维素分解菌【解析】(1)纤维素是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如下图:纤维素纤维素酶纤维二糖葡萄糖葡萄糖苷酶(2)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3)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位固体培养基,且需以纤

10、维素为唯一碳源。(2013年)39.(选修1)(15分)临床使用抗生素前,有时需要做细菌耐药实验。试验时,首先要从病人身上获取少量样本,然后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以确定某致病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从样本中获取致病菌单菌落,可用 法或 法将样本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经过选择培养、鉴别等步骤获得。(2)取该单菌落适当稀释,用 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而在37培养箱中培养24h,使其均匀生长,布满平板。(3)为了检测该致病菌对于抗生素的敏感性,将分别含有A、B、C、D四种抗生素的滤纸片均匀置于该平板上的不同位置,培养一段时间后,含A的滤纸片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

11、生素A ;含B的滤纸片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说明该病菌对抗生素B ;含C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说明 ;含D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也比含A的小,且透明圈中出现了一个菌落,在排除杂菌污染的情况下,此菌落很可能是抗生素D的 。(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为达到抗菌目的,最好应选用抗生素 。【答案】(1)划线 稀释涂布(或涂布) (2)涂布(3)敏感 不敏感 该致病菌对C的敏感性比A的弱 耐药性 (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培养的方法。(1)微生物的纯化的方法主要为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2)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对其进行系列浓度梯度稀释,然后用涂布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然后再适宜条件下培

12、养。(3)抗生素是由真菌产生的,可以抑制生长、繁殖或杀死细菌等致病菌的一类物质,试题中透明圈的大小反应了不同抗生素对该致病菌的作用。对含A的滤纸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有抗生素A的地方该致病菌受到抑制;B的周围没有透明圈说明致病菌对抗生素B不敏感,通过C的透明圈要比A的透明圈的小,说明该致病菌对C的敏感性比A的弱;D出现了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D敏感,但是在透明圈上出现一个菌落,又排除杂菌污染,判断此菌落的微生物对抗生素D产生了耐药性。(4)根据以上分析,为达到抗菌的目的,最好选择抗生素A。 (2014年)39(选修1)(15分)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习题:(1)制作泡菜是,所用盐水煮沸,其目的是

13、_。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_。(2)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的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_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细胞的_中。(3)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_、_和_等。(4)从开始制作到泡菜品质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变酸,这段时间内泡菜坛中乳酸菌和其他杂菌的消长规律是 ,原因是:_。【答案】 杀灭杂菌 增加乳酸菌数量 无氧呼吸 细胞质 温度 腌制时间 食盐用量 乳酸菌数量增多,杂菌数量减少 乳酸菌比杂菌更为耐酸 【解析】本题以制作泡菜为背景,考查泡菜制作相关的技术知识。以及识记能力和相关知识的判断能力。 制作泡菜加入盐水可抑制微生物生长,煮沸可杀灭杂菌,制作泡菜加入陈泡菜液,其含有大量乳酸菌,可增加乳酸菌数量,加快制作泡菜进程。 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即乳酸发酵,乳酸菌为原核生物,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中。 泡菜制作过程中,温度高、时间短、食盐用量低都会造成杂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和其他杂菌关系是竞争,乳酸菌大量增加时,会抑制其他杂菌生长,原因是乳酸菌更为耐酸。(2014年)39(选修1)(15分)为了调查某河流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的分离等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