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药资料汇总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8033650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膏药资料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膏药资料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膏药资料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膏药资料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膏药资料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膏药资料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膏药资料汇总(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膏 药一、膏药历史11膏药的历史源远流长2膏药的历史文献23。膏药的起源和发展2二、膏药分类及作用原理41.膏药分类4膏药的作用机理三、膏药制法61中国膏药的基本制法。61.1 膏滋:62软膏:61.3铅膏药:1。4敷药:71.5 巴布:1.6 橡胶膏:71.7 松香膏81。8 铅膏药82膏药配方8.1 隔纸膏药82黑膏药92.红膏药。4 煎膏药方丹22。结毒膏药122。6 金丝膏药13.7 金不换膏药132。8 金疮膏药42。9 布膏药141 拔毒膏药152。11白玉膏药12.1白膏药12.3 疮肿风湿筋痛膏药182。4 跌打膏药19四、膏药正确贴法19五、膏药的禁忌201。 国家对中医膏药

2、相关规定20文章来自 福安堂傅氏膏药一、膏药历史1。膏药的历史源远流长膏药,是中药五大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在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著作中都有关于膏药的记载。 膏药,是中药五大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在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著作中都有关于膏药的记载。这时的膏药,是猪脂膏之类的软膏。魏晋时期炼丹术盛行,黑膏药已经出现。唐宋时黑膏药的制备逐渐完善,得到广泛使用。明清时已经成为普遍的用药之一.到了近代,由于汤药的发展,黑膏药的使用大大减少。现代工艺的橡胶膏出现后,黑膏药已几乎从医院中绝迹,只流传在民间.据现代药理研究,黑膏药

3、在吸收、疗效方面优于橡胶膏。但由于黑膏药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没有统一标准,不易进行质量控制,导致黑膏药的质量参差不齐。因黑膏药的制作费时费力,中医医院多开展中药外敷,即用中草药粉碎后调入蜂蜜、凡士林等基质呈软膏状外敷后以棉纸、绷带固定,每24小时换药一次,使用成本较高.黑膏药每贴可使用15天,揭下后可再次贴敷,不影响疗效,因此费用较低。2。膏药的历史文献外用膏剂中的软膏与膏药在中国应用甚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痈疽篇”中已有“疏砭之,涂以豕膏”的记载。汉代名医华佗在施用外科手术后,常习用“神膏”以促进伤口愈合.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要方中有用豕脂、羊脂等与药料炼制膏剂的记载;同一时代龚庆宜著的刘

4、涓子鬼遗方和齐诸澄著的褚氏遗书中对皮肤科用药方面均有重要发展,其中有多种“薄贴的记载,已较广泛地应用皮肤吸收良好的动物脂肪作为软膏基质。唐代孙思邈著的千金翼方载有“乌麻膏”方,其组成有生乌头、麻油、黄丹及蜡。制法为“内油铜器中,微火煎之,至明旦看油减一分,下黄丹,消尽;下蜡令沫消以膏成由此可见,当时已有了制备膏药的方法.宋代,由陈师文等撰、宋朝廷颁布发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丸、散、膏、丹等中成药已趋完善。3膏药的起源和发展膏,顾名思义,就是粘稠之物.膏剂是常温下为固体、半固体、半流体的一类剂型.由药物和基质两个部分组成(也有不用基质的)。 膏,顾名思义,就是粘稠之物.膏剂是常温下为固体、半固

5、体、半流体的一类剂型。由药物和基质两个部分组成(也有不用基质的).缪希雍炮炙大法说:“膏者,熬成稠膏也”;龚云林寿世保元:“膏者胶也”;都反映了膏剂的形态.膏剂是祖国医学的一类古老剂型,其渊源久远。早在山海经中就记载了羯羊脂,用于涂搽皮肤以防皲裂,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膏药;黄帝内经中记述了“豕膏,“痈发于嗌中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涂以豕膏,六日已.”内经?至真要大论:“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度。”其中所指的“摩之、薄之都是后代膏药的滥觞.南北朝时称膏剂为“膏方”或“薄”.唐代也有“摩膏的称谓。明清时代将唐代的“煎”改称为“膏滋”或“膏”,并纳入了膏剂的范畴。这样,膏剂的品种更

6、加丰富了。随着历史的发展,膏剂的用途逐渐扩大,不但治外病用膏,治内病也用膏。清吴师机理淪骈文,对膏剂的方药、应用和制备工艺均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并创造出了白膏药、松香膏药等膏剂类型。近年来,随着透皮给药系统(DD)的研究迅速发展,外用膏剂的应用范围也更为广阔。 膏剂作用比较广泛,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稠度,故而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缓慢、作用长期持久、局部疗效切实等优点。徐灵胎说:“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脓祛腐,止痛生肌并遮风护肉之类,其膏宜轻薄日换。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灵,药亦随病加减,

7、其膏宜重厚久贴。外用膏药古称薄贴。唐李绰尚书故实载述:“虞元公镇南海,疽发于鬓,相国姬遂取膏药贴于疮上,数日平复。”具体制法:根据不同病情,选用相应药物,浸于植物油内,浸泡一定时间,入锅煎熬,等药物枯黑后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再按油之比例(视当时不同季节)加入适量的铅丹,拌匀,将锅离火(或先离火后放丹)。候药凝厚如膏,切成大块,投放于冷水中去火毒。待用时加热熔化,摊于布片或厚纸或薄油纸片上,贴于患处体表皮肤即可.临证有用以治里者,如关节疼痛,僵直,深部肌肉酸困,肌肤麻木,深部脓肿,骨折,伤筋等症。取其祛风化湿,行气活血,续筋接骨之作用,如万应膏、接骨膏等。有用以治疗表者,如体表痈、疖、疽、疔

8、等疮疡诸疾,具有消肿定痛,去腐生肌,收口,保护疮口等作用,如太乙膏、独角莲膏、阳和解凝膏、冲和膏等。二、膏药分类及作用原理1膏药分类综合古今膏剂大致可分为四类:煎膏、软膏、硬膏、敷药.综合古今膏剂大致可分为四类:煎膏、软膏、硬膏、敷药。 1.1、煎膏:唐时称“煎”。一般是药物经过煎煮、去渣、浓缩,再加蜜或糖制成的稠厚半流体状供内服的制品,具有药物浓度高、体积小、稳定性好、便于服用等优点。煎膏剂的效用以滋补为主,兼有缓和的治疗作用,药性滋润,故又称“膏”或“膏滋”.也有将加糖的称为“糖膏”,加蜜的称为“蜜膏”。近年风靡全国的膏方,即为此类。单纯的煎膏根据稠度分干浸膏、浸膏、流浸膏. 1.2、软膏

9、:古时称“贴”.是用植物油、蜡腊、凡士林或动物脂肪等作基质,加入药物加热后,提取有效成分;或不经加热,研粉掺入所制成的供皮肤或粘膜应用的半固体剂型.习称“药膏”,又称“油膏”。具有保护、湿润、润滑或局部治疗作用。某些软膏剂中的药物亦可透皮吸收而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1。3、硬膏:通称为“膏药”,系将药物溶解或混匀于适当基质中,摊涂于裱褙材料上,供贴敷使用的一类近似固体的外用剂型,具有局部治疗作用或全身治疗作用。根据基质组成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铅膏药:指药料用植物油炸取成分后,与铅丹化合而成半固体或固体状制品。主要为油酸铅,在加工中由于铅丹的应用比例及加热时的温度和时间不同,可以得到色泽和硬度不

10、同的制品,色泽由白色、黄色乃至黑色,通常黑色者多.用章丹(四氧化三铅)制成的称“黑膏药”,加铅粉(碱式碳酸铅)者称“白膏药”。最早铅膏载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八成膏:“清麻油十三两,菜油亦得;黄丹七两。二物铁铛文火煎滤,湿柳批篦搅不停,至色黑加武火,仍以扇扇之,搅不停,烟断绝尽,看渐稠膏成”由此可见,南北朝时的铅膏,就是今天所称的基质;后世逐渐发展,在基质上加入主要药物,疗效更为提高.此剂型亦为现时常用剂型之一。 松香膏:这是一类无铅膏药,系用松香和油脂类为基质,与药物合成的硬膏剂.制作有类似铅膏药的方法,也有捣碾而成的。橡胶硬膏:又称“橡皮膏”,以橡胶为基质,制作而成的一类含药或不含药的外用制

11、剂。 巴布膏剂:这是以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为骨架材料,添加充填剂、增粘剂、保湿剂、交联剂及交联调节剂制成基质,加入中药提取物后,经摊涂、切割、包装而成的现代外用膏剂. 透皮贴剂:以高分子聚合物及高分子控释材料制成,药物可透过皮肤起局部及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类新型制剂。 1。、敷药:古时称“薄”,是将药物粉末,用各种液体调制后,使成糊状及软膏状,敷贴于人体局部或穴位上的一种制剂。又称“薄药”、“敷贴”、“糊剂.根据赋形剂的不同,可分为水性敷药和油性敷药两类。包括临时调剂和制剂制备两个内容: 临时调剂:多采用新鲜药材或药材饮片,捣粘或添加溶剂混匀,外敷。 制剂:经加工后的药物粉末包装,或将药物粉末与适宜

12、基质混合制成外用糊状制剂成品。一般固体粉末含量达25%以上,稠度较高.外观类似软膏剂,但其硬度高、吸水性大,不妨碍皮肤的正常功能。 另外,现代的“涂膜剂”亦应列在此范畴。涂膜剂是将药物及高分子成膜材料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制成的一种外用液体涂剂。涂于患处,溶剂挥发后形成薄膜,可保护创面,而且可逐渐释放药物而发挥治疗作用。2。膏药的作用机理中医外科膏药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运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大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中医外科膏药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运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大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用于肌表薄贴,所以膏药中取气味具厚的药物,并加以引

13、药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因此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贴于体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同时药物在患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此外,因膏药中有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强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可以调节肌体功能促进抗体形成,提高人体免疫力。药物穿通皮肤及黏膜后,经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也可产生全身性药物作用。三、膏药制法1.中国膏药的基本制法.。1 膏滋:药物碎为粗末,用水或酒加热煮出,约23次,至药物中可溶性物质全部溶出为度

14、;置火上徐徐蒸发浓缩,不加或加一定量的蔗糖、(冰糖、白糖、红糖、饴糖)或蜂蜜,浓缩至稠膏状。举例:益母膏:取益母草5k,加水煎煮3次,合并滤液,静置3h,使杂质沉淀并滤除,加热徐徐蒸发浓缩,并不绝搅拌,俟浓缩液比重1.25时,即得合格清膏;炒糖,将蔗糖加400%的水,煮沸,并不断搅拌炼至糖液呈金黄色,泡沫发亮光时即可;收膏:将清膏与炼糖或炼蜜混合,加热,至有大量气泡逸出时,减少火力,浓缩至比重1.365,包装即得。检查:按照中国药典煎膏剂项下有关规定检验合格。1.2 软膏:研合法:将药物细粉加少量基质或适宜液体研磨成糊状,再递加其余基质研匀即可。本法适用于主药不宜加热者或软膏基质稠度适中,在常

15、温下即能与药物均匀混合者。如章丹膏.溶合法:将软膏基质加热溶化,分次加入药物细粉,不断搅拌至冷凝即可。本法适用于主药可溶于基质者;或软膏中含有不同熔点的基质;或需用基质加热浸提药材有效成分者.若基质的熔点不同,通常将熔点较高点不基质如蜂蜡、石蜡等应先加热熔化,随后加入熔点较低的基质如凡士林、羊毛脂等熔融。若药材为不溶性的固体粉末,加入到熔融的基质中时,应不断搅拌至冷凝,否则因药粉下沉而致分散不匀。如紫草膏。乳化法:将油溶性物质加热至约熔融,再将水溶性物质溶于水,加热至约80,两相混合,不断搅拌至冷凝,即得.如徐长卿软膏。举例:老鹳草膏:取老鹳草1kg,加水煎煮2次,每次1,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适当浓缩后加一倍量乙醇使沉淀,静置1224h,滤取上清液,浓缩至比重为1.20,加对羟基苯甲酸乙脂、羊毛脂、凡士林,混匀,制成1g,包装即得。检查:应符合药典有关规定.1.3 铅膏药:铅膏药制作方法有三类:一是炸药法,即用植物油加热炸取药物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