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倾向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8029927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倾向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化学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倾向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化学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倾向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化学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倾向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化学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倾向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倾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倾向(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倾向中考之后,很多考生往往后悔不一,自己明明会做的题目为什么没有得分或者没有得满分?感觉自己做的很好,和同学对正也是正确的,但发下的成绩为什么不是自己应该获得的,有的还差别还很大?总之感到是不该丢的分却丢掉了。造成这样的结果我认为主要是在复习过程中有几种不好的倾向造成的。一、重听讲不重参与问题:在章节复习或单元复习时,老师往往要求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和能力网络关系,形成网络图,并同时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惑问题,以求的帮助。其目的就是让同学们自己发挥创造能力,各显神通主动参与学习之中,做学习的主人。但是,有的同学却认为,听老师讲就够了,何必花那么大的力气去建构网络,去寻找并提出问

2、题,这不是浪费时间吗!因此,在建构知识和能力网络这个环节上得过且过,糊弄了事或根本不去做这个工作。其结果是:知识凌乱,不能形成体系;复习的知识不扎实,囫囵吞枣;知识遗漏,造成瘸腿;找不着问题,缺乏创新能力;复习浮躁,缺少韧性和扎实。建议: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去建构知识和能力网络,不能降低标准。同时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积极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交流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应做到不耻下问,求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建构知识和能力网络过程中提醒学生严格按以下顺序去做:阅读回顾建立网络提出问题交流与共享(网络交流、探讨问题)反思评价巩固练习矫正提高。通过这样的环节之后,相信学生一定得

3、到较大的提高。另外,还要利用经典题型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综合和迁移,分析和理解。例如,自己找出所有能制取CO2、O2、H2的方法,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然后根据实际,即原料、设备、操作、环境、成本、可行性、用途大小、实际效益等多方面来分析其利与弊,从中找出合适方法适应不同的要求的答案。又如:右图是表示等质量的金属Mg和Al分别与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表示反应所用时间,y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Bx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y表示反应所用时间;Cx表示滴加稀硫酸的质量,y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Dx表示参加反应的金属的质量,y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答案非常简单是C。我这里

4、说的是如果把这个题目的要求改成:请你仿照C,画出A、B、D三种情况下的示意图,那么这个题目就“活”了,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相信学生一定迎刃而解了。二、重结果不重过程问题:在解答问题时,有的学生只注重结果的描述,答案的写出,却忽略解答过程的详细描述。实际上一个题目的解答不仅仅是要得出结果,其出题的目的要考察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的方法是复杂还是简单高效,其结果是不一样的。但是有的同学在做题过程中,只是简单的把过程写出来,甚至是省略了很多的叙述语言或必须有的重要步骤,而恰恰这些必要的叙述和重要步骤在中考阅卷评卷标准是分值很高的,有的题目如果只有结果而无详细的步骤,得分数很低甚至可能是零分。例如,应用

5、计算题的解答过程要求有六个步骤,即用六个字简略的表示为:设(合理的设出未知数)方(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关(列出正确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对应关系式)比(写出左右相比的比例式)算(计算未知数的简略式子和计算结果)答(写出与题目要求相适应的答案)。在“设”的文字叙述上有固定的叙述方法,如果随心所欲的去写就要失去分数,计算过程中的单位不能丢失或省略等,否则也要失去一定的分数了。建议:在复习时不能只是为了得结果而得结果,要提醒学生注重叙述题的严密性和应用计算题步骤的完整性,不能忽略应该有的叙述或步骤,要细心再细心。例如鉴别题:“用化学方法鉴别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正确的叙述应该是:把点

6、燃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三种气体的集气瓶中;如果气体被引燃,则气体为氢气;如果木条燃烧更旺,则气体为氧气,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则气体为二氧化碳。如果把上述叙述写为了:能够燃烧的是氢气,能够助燃的是氧气,能够灭火的是二氧化碳,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你没有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离开本题要求了。如果叙述成:氢气能够燃烧,氧气能够助燃,二氧化碳能够灭火也同样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你叙述成了物质的性质,而实际上是要求你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鉴别,你既然知道了三种气体了,还需要你鉴别吗!再如,推断填空题:“为了鉴别氯化钡、碳酸钠和稀盐酸三种无色溶液。(1)学生甲得知氯化钡溶液显中性,选用了一种指示剂;学生乙选用了一种

7、酸溶液;学生丙选用了一种含钾元素的正盐溶液,三位同学都一次鉴别成功,请推断他们选用的试剂(写名称):甲 ,乙 ,丙 。(2)学生丁认为不用其他试剂也可以鉴别。丁将三种溶液任意编号A、B、C,按编号取样品两两反应,实验现象记录如图所示(表示产生沉淀;表示产生气体;表示无明显现象),由此可确定各种物质。请写出A是 ( 写化学式)”。实际上这个题目并不复杂,答案很简单,选用的试剂甲 石蕊试液 ,乙 稀硫酸 ,丙 碳酸钾溶液 ;A的化学式 Na2CO3 。只所以失分,是因为有的学生把题目中的(1)要求写出“选用的试剂的名称”,写成了化学式,把(2)中的“写出A的化学式”写成了名称。这种失分应该说是非常

8、不应该的,但在中考阅卷中不乏其人。元素符号写成名称,名称写成符号的同学是也是大有人在的。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不能简略必要的过程,不能只是说还要重视写,特别要注重叙述的严密性、科学性。三、重题型不重源头问题:现在的化学中考题,一是联系生活、科学的题目多了;二是信息给与题的题目多了;三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多了;四是科学探究的题目多了。总的来看是考察能力的题目多了。有的题目需要前后联系,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有的同学却忽略了这点,只是以问题论问题,缺乏实际性,因此而失分。例如实验题:“在一玻璃板上点燃三支高低不同的蜡烛,然后用一个大玻璃钟罩罩住,过一会儿观察到什么现象

9、?产生这种现象的理由是什么?”。很多学生写成了由低到高蜡烛依次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消耗了玻璃钟罩内的氧气,同时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在玻璃钟罩内的下部积聚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因此由低到高蜡烛依次熄灭。而实际上答案应是:由高到低蜡烛依次熄灭,因为是蜡烛燃烧消耗了玻璃钟罩内的氧气,同时生成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但由于热蒸汽压的原因,首先在玻璃钟罩内上部积聚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因此造成由高到低蜡烛依次熄灭。究其叙述错误的原因,不是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好,而是,不能把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建议: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于要

10、解决的问题学会追根寻源,不仅注意本学科间的前后联系,同时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多问几个为什么,把题目变一变来做,深化一些来做,综合一些来做。不仅抓内含的,还要抓外延的,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计算题:“取NaOH与Na2CO3固体混合物18.6 g与98g20的H2SO4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只含有溶质Na2SO4,则Na2SO4的质量是多少?”。按常规做法先设NaOH的质量和消耗的H2SO4的质量,然后通过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列出两个比例式,形成两个方程组,求得NaOH和Na2CO3的质量后,再回到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分别求得各自生成的Na2SO4质量,最后加在一起得到Na2SO4的总质量

11、,这样做可就花大量的时间了,如果一个环节计算错误,就全盘皆输了。这个题目完全可以这样去思考,NaOH与Na2CO3都与H2SO4反应生成同一种物质Na2SO4,很显然Na2SO4中的SO4就完全来源于H2SO4中的SO4,这样可以通过H2SO4SO4 Na2SO4获得计算关系式,然后列出相应关系式计算:这样的计算即抓住了要害,步骤又简单明了。另外,“科学探究”的有关题目也要注意研究,学会解决的基本思路,中考中这样的题目越来越突出。一般的学习过程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几个重要环节组成,在做题时切实注意不能随意减少环节。四、重大容量不重基础深化问题:

12、有的同学认为,我应该做大量的题,把所用的题型都做到,这样中考中可利于不败之地,因此,恨不能把往年的中考题目一网打尽、一个不落,实际上这种可能性很小。一是,你不可能把所有的题都做了;二是,你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允许你从容的做;三是,即使你做了海量的题目,也不一定是今年就考这些题目。况且出题老师也想到了这一点,不会让你就那么容易遇上。用大量的时间,做大量的题目,势必造成绝大多数题目是粗做甚至乱造,不求甚解,正因为精做题目少,往往对做过的题目一知半解,印象不深,逐渐形成了“夹生饭”,高不成低不就,审题、做题浮躁,可想而知,也必定是“事倍功半”,到了真正的考试怎么能获得高分呢!建议:成败的关键还是抓

13、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训练,只有夯实基础,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与其是题海战术,不如静下心来,组织学生把以前、现在曾经出现问题的题目拿出来,进行分析、深化、拓展。这样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同时对题目进行分类,做到“粗做”和“精做”相结合,对于常见和多次做过的题目,要告诉学生自己认为基本上不会出现大问题的题目,不妨当一回“懒汉”,“粗做”即可,知道答案就行,或简单叙述就行,不可以花大量的时间获得底效益。例如:一般常见的计算题,简单的题目获得答案即可,不必要写出详细的步骤。但是对第一次见到的或出现问题较多的或目前比较前沿的题目,要“经心”,一定要分析透,做的精,写的完整,决不能因为新、难、杂而放弃,这可能是关键性的题目。另外还要注意,会做的题目一定不能失分,这主要表现在粗心、审题不严、叙述不严密不合理、书写不完整、答非所问、使用条件不当等,这些只要“稳”下心来,就能很好的解决了。教会学生如何复习,就意味着给予了学生点石成金的“魔棒”,给予了学生走出黑暗的“火把”。合理的复习是成功的一半,教会学生能够在化学复习过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交流,多探讨,那么你的学生就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