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作业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8026480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概论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艺术概论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艺术概论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艺术概论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艺术概论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艺术概论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概论作业(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学院_级_专业 姓名_ 学号_(密)(封)(线)本科课程考查(论文)专用封面作业(论文)题目: 中国南北朝佛教造像特点 所修课程名称: 艺术概论 修课程时间:201 年 9 月至 20 年 12 月完成作业(论文)日期: 11 年 12 月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中国南北朝佛教造像特点摘要:佛教在我国影响已经上千年之久了,而南北朝的佛教在其中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像南北朝佛教造像特点那样吸收、融合以及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南北朝佛教造像特点在我国佛教造像上会画上浓浓一笔色彩。关键词:佛教 特点 全面 融合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佛像艺术传入我国,不久我

2、国便出现了造像艺术,所以到了东汉、三国和两晋时期佛像艺术作为了佛教重要的传播与表现形式。其中佛祖统记等确凿的记载了我国佛像艺术起源于此时。然而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战争不断,朝代更迭,民族之间战乱不堪,各名族的融合也促成了佛教艺术的融合与吸收.其中南北政权的分割也使得佛教造像艺术出现了地域与时代的差异与变化。其中北朝出现了造像艺术空前繁盛景象。开窟造像是当时造像活动中的主要形式,另外也有石造像和金铜佛像。其中的开窟造像主要分为泥塑壁画和石雕造像两种形式,其中具有代表的便是我国三大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但是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也是南北

3、朝佛教造像艺术中的一种代表。一、中国南北朝佛教造像特点在这一时期主要受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其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一期佛教造像特点图一上溯至十六国,下迄北魏太武帝灭佛时。此期造像突出的特点是外来因素较多。其艺术粉本以犍陀罗艺术为主,同时又吸收了马土腊和中土德表现手法,但彼此间的融合尚不成熟.以佛的造像来说,佛像一般头顶饰扁球状大肉鬂,发型成波浪式,面相丰圆,身着袒右肩或通肩式袈裟,衣服紧贴躯体,衣纹既有阴线刻,又有立体感较强的阳线刻,同时在胸部和腿部出现了细密的U字形衣纹。右侧图1的菀申造铜镀金释迦摩尼佛站像便是此时造像的代表作品。(二)二期佛教造像特点图2从北魏文成帝即位恢复佛教至

4、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此时造像突出特点是民族和地域特色非常显著。造像皆面庞丰圆,躯体壮实,造型稳重,气势雄阔,具有典型的北方民族审美特征,同时又显露出北魏拓拔民族蒸蒸日上,傲视中原的强大气势.此时期造像在外在形式和雕刻手法上也有所发展。佛像内着僧祗支,外增添了“右开左合”式偏衫,并在裸露的右肩上敷搭偏衫一角。菩萨的衣饰变化更多,增添了装饰性的宝缯和璎珞,宝缯如两翅高高向上飞扬;璎珞呈交叉状饰于胸前。菩萨身上这些装饰风格表现出明显的汉地审美习惯和仙道思想崇尚,应当是当时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在雕刻技法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即表现衣纹皆采取了直平阶梯式的刀法.如右图2北魏太和时铜镀金释迦摩尼佛像就是一尊

5、最典型的代表。(三)三期佛教造像特点图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至北魏末年。此期为北魏佛像艺术的光大时期,北魏孝文帝锐意改革,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先进的汉地文化,佛教造像艺术开始全面、深入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汉地艺术因素的增多因此成为此期造像的主要特色.其具体体现为:造像的面相、躯体由原来丰圆形普遍变为瘦弱形,神态也由宁静冷漠变得温和灵秀。造像的服饰变化最为突出,佛像由袈裟式的“偏衫”发展为“曲领下垂”、“褒衣博带”式的外衣,内部仍着僧祗支。菩萨头冠开始变得低矮,宝缯表现不够清楚,下身着宽敞大裙,裙褶密集,皆呈竖条状。衣纹的表现同于二期,但要圆润、流畅一些。如右上图3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主释迦摩尼佛像就

6、是一尊显著代表。(四)四期佛教造像特点图4从北魏末至北周末.此时期造像又有些新的变化,造像的面相由瘦长又转换为半圆形状,重新恢复到北方民族的审美标准上来,即所谓的“鲜卑化”模式。服饰也有所发展,佛像的上身不是二期的僧祗支在内,外着袈裟式偏衫,也不是三期的“褒衣博带式的外衣,而是内着僧祗支,外以袈裟式大衣敷搭在双肩上的形式,大衣的下摆习惯悬搭在左手肘部。菩萨服饰基本未变,只是装饰增多了一些,头上的宝缯清晰的垂在双肩上。此期雕刻技法在原来平直阶梯式基础上出现了阴刻双线衣纹,衣纹普遍稀疏、浅细。如右图东魏赵俊兴造像碑。二、中国南北朝佛教造像在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特点在南北朝时开凿了我国四大著名的石窟,

7、有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以及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这四座石窟大量存在壁画以及塑像,其中四座石窟塑像以及壁画都有不同的特点。图5首先,在地域上来说,甘肃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都属于西部地区,而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属于东部。而佛教传入中原也是至西向东的方向。西部的敦煌莫高窟主要以壁画和塑像为主要造像,而他的壁画涉及范围广,题材种类繁多,包括狩猎、战争、耕织、纺织、交通、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来作为主要题材。其壁画也出现许多神仙形象,就如我们大众所知的“飞天图案,其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作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人物形象的塑造拥有西域的特

8、色。如右图5而莫高窟的塑像因为在土质疏散的山崖上而建造,所以多数的塑像不是石塑而是木骨泥塑,其中你塑造像都是佛教的佛神人物,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因为多数石窟开凿与悬崖陡壁上,所以以其精美的泥塑而闻名于世。菩萨花萝高冠,面目端庄秀丽,胸部半袒、双臂外露、肌肤丰腴。但姿态服饰有别,体形微呈型扭动曲线,婀娜多姿。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

9、汉民族的特点。在其塑造结构上也突出融合的特点。 麦积山石窟早期以方形平顶窟为主,这种窟形虽然形式简洁,但是结构严谨,由于不少洞窟内三壁开洞,将佛像置于洞内,这样就给拜佛者更多的开阔空间.中期以后,就以这种小型洞窟为主,这种小洞窟规模不大,耗资较少,有利于更多的人可以进行开凿。这也说明了修窟造像越来越普遍化和传播的广泛化。并且麦积山石窟也越来越名族化的趋势。而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在造像布局上严谨统一,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的艺术特点,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石窟建造气魄宏大,代表着当时的政治向往.云冈石窟早期的作品中往往在造像浑圆的身体上用阴线雕刻衣纹

10、,具有完整、统一、鲜明、雄伟的特点.然而第二期作品中具有浓厚的汉族特点。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生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三、中国南北朝佛教造像全面的特点 前面我已

11、经提到了佛教造像的全面性的特点,这里在进行详细的解析一下: (一)南北朝的佛教造像在地域上面范围广.石窟建造遍及中国西部以及中原地区,在中国沿海一带也出现过,比如浙江以及广东等地。 (二)南北朝的佛教造像在取材方面的范围广.在塑绘题材方面,早期以释迦为主,佛传、本生、因缘题材占有突出地位,还包括交脚弥勒、佛装弥勒、思惟菩萨等,反映了小乘佛教信仰的盛行.北魏中期以后,小乘题材虽然也占有一定比重,但三世佛、千佛等大乘题材已居主导地位,这些题材不断丰富,主要包括释迦、弥勒、释迦多宝、维摩文殊、无量寿、西方三圣、阿弥陀、七佛、乘象普贤、护法像等,还出现大型礼佛行列以及众多的供养人像。造像从早期的单身像

12、到一佛二菩萨三尊像组合,至北魏中晚期发展为一铺五身像和一铺七身像组合形式。塑绘的佛及菩萨式样同样体现了本土化的发展趋势,北魏晚期的造像从服饰到面相已完全表现为风神飘逸的中国士大夫形貌,而造像式样上第二次大的转化发生在北齐、周时期,造像身躯壮硕,衣纹浅疏,为隋唐时期成熟的写实风格奠定了基础。 (三)南北朝佛教造像特点受政治的影响.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在北魏时期的造像活动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石窟的开凿与停废,均与统治阶级的内部政治斗争密切相关.就大中型洞窟来说属于北魏开凿的就有大约十几所,但是真正完工的仅有几所,其余大部份就是半途停废.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开始到洛阳龙门石窟的建造,南北朝的佛教造像特点就

13、与政权相挂钩。在佛教传入几百年间,佛教迅速的发展,其形式有宣传教道,有凿崖开窟,但是在造像上佛教更是深入人心,在南北朝时佛教造像规模之大(四大石窟)数量之多,仅从四大石窟的规模和总数来说都是佛教几千年来在中原大地都是最大的,为以后中国佛教造像打下深深的基础.总体上来说,南北朝的佛教造像特点主要出突出在其全面性、时代背景下的融合。并且在地域上有所区别,在时间上有所区别,有所改变与进步,在南朝与北朝的石窟造像中我们便可以发现,在造像外貌特征,衣饰上面都有所变化.以及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中比较都可以看出佛教造像都有明显的进步的特点,在时间不断的推移过程中,佛教造像特点也在不停地更新。从甘肃敦煌莫高窟佛像造像西域人物式的特征,以及北方民族式的审美意识人物,到了北魏晚期时候佛教造像人物从衣饰到面相已经完全是中原士大夫的形象。这些都说明了南北朝佛教造像的的时代特点,这也为以后各朝各代的佛教造像打下了深深的基础,这也让我国在佛教造像为世界留下宝贵的一笔.黄春和佛教造像艺术,河北省佛教协会,201版,第87、2、94页麦积山石窟研究所麦积山石窟研究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04页王振国龙门石窟与洛阳佛教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206年版,第3页崔延子中国美术通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年版,第192、196页文中如有不足,请您见谅!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