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当今国际战略形势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802596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刻把握当今国际战略形势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深刻把握当今国际战略形势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深刻把握当今国际战略形势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深刻把握当今国际战略形势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深刻把握当今国际战略形势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刻把握当今国际战略形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刻把握当今国际战略形势(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刻把握当今国际战略形势推动我国对外战略目标的实现文登市委党校 杨建文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并且客观的分析指出“世界仍然很不安宁。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这种变化与调整必然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影响,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来说,如何正确认识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趋势,准确定位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以及既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将是我国未来制定和执行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七大报告对国际形势的论述,将有助于我们从战略高度把握形势发展,促进我国的和平崛起,推动建

2、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一、战略的选择在国际上奉行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同主张建立什么样的世界秩序、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息息相关,我们党一再强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我们和平崛起的主张、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那么什么是战略呢?(一)战略的概念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战略:广义上的战略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如国家战略、国防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等。军事战略主要指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即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诸因素的分析判断,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准备

3、,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1、战略是同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依赖于社会物质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人的觉悟程度,为国家或政治集团所规定的基本政策服务。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主观指导,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决定作用。2、战略同国家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资源、交通运输,以及作战地区的地形、水文、天候等,也有密切关系。3、战略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其含义是多重的(1)作战的谋略。唐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一:“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 清叶名沣 桥西杂记杨忠武公训子语:“公一生战略,具载国史。”(2)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对战

4、术而言。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上篇五:“兵书上说得好:战略与战术乃二个全异之行动。战术是关于战斗诸种行动之指导法,战略乃连系配合各种战斗之谓。战略为作战之根源,即创意定计;战术乃实行战略所要求之手段。” 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一:“敌人最初的计划,据传是将采取大迂回的包围战略。”(3)比喻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的方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战略方针。” 邓小平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4、现代战略涉及的范围日趋扩大中国古代常称战略为谋、猷、韬略、方略、兵略等。西晋曾出现司

5、马彪以“战略”命名的历史著作。英语中与“战略”相对应的词strategy,源于希腊语strategos,原意是“将兵术”或“将道”。近代,战略在世界各国先后发展成为军事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现代战略涉及的范围日趋扩大,西方国家陆续提出了“大战略”、“国家战略”、“全球战略”等一类概念。“战略”一词现已被各个领域所借用,诸如政治战略,经济战略,科技战略 ,外交战略,人口战略,资源战略,体育战略,等等。5、国家的对外战略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对外战略是一个国家长期和总体发展战略(或称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

6、与对内战略相对而言的。对内和对外战略之间不是相互对立或各自独立的,而是密不可分的。国家对外战略也可叫做国际战略或全球战略,从国际和我国的实践来看,国际战略指的是一国对较长一个时期整个国际格局、本国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和目标、以及相应的外交和军事政策等总的认识和谋划。对外战略具有长期性,有的10年左右,有的可以长达30年到50年,甚至更长。对外战略一旦制定出来,一般情况下不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改变,否则就是失去政策上的连续性,导致外交上的挫折和失误。对整个国际格局、国际形势的发展方向要有总体上的判断,这是制定对外战略的出发点。所谓“着眼于大局”就强调了总体判断的重要性。例如,中国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

7、今时代主题”的判断就属于对整个国际局势发展方向的总体判断;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针对对方的任何一些政策都可以说是着眼于对抗和遏制的战略形势。对自身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估,这是制定对外战略的根本。只有科学地分析和认识自己的实力、和国际上其它进行力量对比,才能做到“知彼知己”。 决不可走两方面的极端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国际定位”。 要结合自身的国家利益制定出符合国际形势和自身实力判断的具体国家对外战略重心和目标。实际上,制定战略重心和目标是实现某些国家利益的方向,它们要求一个政府在外交上必须有所作为。就冷战后的中美关系来说,美国的对华战略目标从拉拢中国共同对抗苏联转变成为促进中国成为

8、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和防止中国成为美国的敌人。制定出对外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一系列基本方针和政策。具体来说,对外战略又可以划分为对外政治战略、对外经济战略和对外军事战略及相应的政策。(二)大国崛起的战略选择大国崛起的道路选择存在着暴力崛起与非暴力崛起的区别,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国崛起与既有的国际体系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客观地说,大国崛起必然会对既有的国际体系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也必然会引起既有国际体系的某种反应。按照现实主义理论解释,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挑战和威胁既有国际体系,同时也必然会遭到既有体系的竭力打压和遏制。为确保自己的权力与安全,受到威胁的体系中的主导国家或霸权国

9、会竭力阻遏甚至出其不意地袭击正在崛起的大国,而新兴大国也可能会以武力改变既定秩序,大国冲突不可避免。然而从实践角度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组织也走出了和平崛起的成功之路,如德国、日本和欧洲联盟等,这表明,大国崛起与既有的国际体系以及体系中主导国家或霸权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国和平崛起不仅是有可能的,现实的,而且不是偶然的,个别的。(三)中国崛起的现实战略选择和平崛起1、崛起,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突起、兴起。从政治学角度讲,崛起是指国家的兴盛,而且这种兴盛足以改变国际格局。国家崛起的过程就是这个国家由相对落后状态转为繁荣富强的发展历程,并最终成为国际上普

10、遍受尊重、实力举足轻重的国家。2、和平崛起是指一国在全球化条件下,在现有的国际体系中用和平而不是冲突或战争的手段来实现国家目标。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关系和大国政治变化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及相互依赖的日益加深,使得大国实现和平崛起成为可能。从中国的思想传统来看,中国的国家价值取向有着深厚的和平传统,这是我们选择和平崛起的重要思想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外交策略的历程看,我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上一直信奉、践行和平的方针和原则;从现实看,和平崛起也符合我国的核心利益,在全球化条件下,安全、发展等国家核心利益的实现,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更需要国家对和平手段的正确认识和自觉选择。3、

11、中国和平崛起的深刻含义体现在:第一,从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来看,所谓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以文明的方式来应对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众多难题和种种挑战,在自主创新中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第二,从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来看,所谓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以文明大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三,从我国自身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国的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实现中国人一百多年来的强国梦,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4、和平崛起的提出是对传统的西方国家兴衰、霸权更迭理论的一个突破,是实现国家目标的途径和方式的创新。表明中国正在探索一条从前大国没有走过的崛起之路,同时也是全新的国家安全战略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

12、史意义。2006年8月,胡锦涛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二、当今国际战略形势的主要特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应当“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1、新的战略格局尚未最后形成,变革与调整仍在进行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大变革大调整,无论是方兴未艾的新科技革命、广泛普及的信息化、日益深入的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加快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形式、思维模式,

13、加深各国相互依存,推动世界经济版图重塑,加剧综合国力竞争。当今世界矛盾众多,国与国之间的明争暗斗高潮迭起,民族矛盾、领土冲突、文明碰撞、恐怖主义、大国角逐、能源争夺、宗教争端、叛乱分裂等无数对复杂的矛盾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高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络的普及、世界的多极化和全球化的全面展开把人类社会带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布局的大规模调整是其他领域深刻变革的根本基础和动力源泉,也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部分发展中国家利用成本优势吸纳发达国家外移产业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发挥后发优势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是

14、,也要看到,发达国家仍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宰者和科技创新的主要源头,是产业转移、资本输出的主要来源,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局面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难以改观,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不具备紧紧跟上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前进步伐的必要条件,世界格局变革调整的方向既显露出趋于普惠均衡的可喜苗头、也夹杂着分化加剧的隐忧。能否充分利用机遇、妥善应对挑战,对各国在未来世界的地位和命运至关重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冷战结束后,二次大战以来形成的两极战略格局彻底终结,但新的战略格局仍在形成中。经过近些年来的变化发展,一超多强的发展态势比较显著,但最终格局还未形成,美国主张的一超单极格局

15、与其他强国主张的多极格局在矛盾斗争中不断变化调整。2、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各国都在忙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已经取代东西方两大集团间的对抗,成为新世纪国际格局发展中的重要特点。中美双方不仅是利益攸关方,更是建设性合作者,共同肩负全球责任已成为共识。中美高层会晤频繁,战略对话、战略经济对话定期举行,军事交流不断。中俄两国长达4300公里边界线走向已全部确定。两国签署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互办“国家年”。 中日关系历经5年僵局终于缓和。双方在发展战略互惠关系上

16、达成一致。中欧关系全面深入,自2003年双方确定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在政治对话和经贸、科技、能源、防扩散、环保等各领域的合作卓有成效。中国主张开放的地区主义,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地区论坛、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桥梁,积极推进周边利益共同体。在平等协商和互谅互让的原则下,中国已经与其14个邻邦中的12个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22000公里的陆地边界已有90%得到划界。在海洋能源问题争端中,中国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已经同包括越南和菲律宾在内的一些邻邦在共同开发矿产能源问题上达成共识。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继续发展,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趋势继续推进,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国际形势中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继续存在。也就是说,和平、发展、合作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3、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