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业技术变迁和农民接受新技术的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8018597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农业技术变迁和农民接受新技术的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影响农业技术变迁和农民接受新技术的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影响农业技术变迁和农民接受新技术的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影响农业技术变迁和农民接受新技术的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影响农业技术变迁和农民接受新技术的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响农业技术变迁和农民接受新技术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农业技术变迁和农民接受新技术的(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响农业技术变迁和农民接受新技术的制度性障碍分析 本项研究成果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点课题“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20012004)和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点课题“农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20012004)的资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苑鹏 李人庆一、引言本研究报告分析农业技术变迁的制度性障碍对于农民增收的影响。尽管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下,因采用新技术、新品种而实现的农产品供给大幅度增长往往最终导致的是农民收入的大幅度下降,而不是增收(速水佑次郎、拉坦,00,中文版),但是本研究报告认为,这一事实并不能否定农业技术作为农户收入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和前提,尤其

2、是在农业发展已经从资源投入为基础转向以科学为基础的今天。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逐步从以增加产量为主的生产主导型传统农业发展道路,转向优化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技术经济主导型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农业增长的技术依托,从以传统化学、机械技术为主转向传统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注重传统投入与资本集约和技术集约相结合的优化发展,更加重视农业与加工业的产业关联度,以科学为基础的农业带来了农业生产潜力的革命性增长(速水,200),使用农业现代投入品已经成为以农业为主的农民实现增收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它意味着一方面,市场要形成农业生产现代投入品的有效供给;

3、另一方面,农民生产者要对现代农业生产投入品形成有效需求。然而,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一般规律,其发展过程,不是在打破小农生产体制,而是在恢复和维持小农体制下进行的.农业生产和交易方面还在较大程度上停留在传统农业的方式下.分散的、超小规模化的小农户经营仍然构成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产品交易方式上,以商业化公司为代表的一般性农产品流通组织仍占据主流,他们与农民的关系是一种利益分离、乃至对立的买断关系,而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以及其他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现代农业相对接的小农体制是我们研究农业技术变迁制度性障碍的基本前提。农业技术变迁不仅包括新技术、新方

4、法、新产品、新材料等的引进、开发、创造等,而且包括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传播与应用,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转化。从我国农业技术供给体制和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现实出发,本研究报告认为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变迁的制度性障碍突出表现在两个大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技术供给及其推广体系,农民难以获得所需的新技术;二是小农体制制约着农户对农业技术变迁形成有效的需求.与此相对应,本研究报告将从农业技术供给和农民需求的两大视角分析农业技术变迁的制度性障碍对于农户增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本项研究沿着下述路径展开,第二部分通过相关理论文献清理建立本项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而后在第三部分以现阶段我

5、国农业技术供给的主体农业技术创新公共体制和公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通过对目前国家农业科研体系体制安排、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改革和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以及国家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政策等问题的专题研究,对农业技术变迁的制度性障碍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从小农体制的制度安排出发,分析当前农户技术需求的结构特征和特点、以及与农业技术变迁相配套的农村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等对农户获得新技术的制度性障碍。第五部分将结合对影响技术供给主体创新和需求主体接受新技术的制度性障碍的分析结果,提出为促进农民增收创造适宜的制度环境空间、推进市场微观主体创新步伐的具体对策建议。二、相关理论文献综述及研

6、究前提(一)诱致性创新理论1、诱致性创新理论诱致性创新理论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不是外生变量,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本身的变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不同的技术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0世纪60年代以来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主题。按照舒尔兹的理论,只有通过技术变革,提供新技术、新品种、新动力等,才会有可能实现农业部门的增长.因此,新的有利的技术供给是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必备条件。 舒尔茨还进一步分析了新增生产要素的生产问题和农民作为需求者的有效需求问题。认为必须使大部分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或开发研究“社会化”。如果基础研究完全依靠营利的私人企业,那么对这种研究

7、的投资必然会很少.而作为需求者的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速度主要取决于有利性,并且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民将会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寻求新农业要素.向提供新投入的农业研究以及利用新投入的农民投资,将为农业的技术变革和生产率增加提供基础(舒尔兹,198,中文版)。速水佑次郎和拉坦进一步发展了舒尔茨的理论,建立了诱致性创新理论(速水佑次郎,拉坦,2000;速水佑次郎,202,中文版),诱致性创新理论由诱致性技术创新与诱致性制度创新相结合的理论。它反映了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与制度的一般均衡关系.技术创新是诱致性创新的核心,在经济子系统中,资源禀赋的变化会诱发技术变迁,当一种要素(如资本)的禀赋相对另

8、一种要素(如劳动力)变得更为丰富时,特定的相对要素价格会诱导出使用更多资本和节省劳动力的技术变迁,这种诱致性的技术创新源于追求利润的企业家用相对更丰富从而更便宜的资源替代更稀缺、从而更昂贵的资源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努力。然而,在从生存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该模型需要做出重大修改。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需要结合在一起。因为不管一项技术创新能预期产生多高的利润,也不管生产者多么理性,它都不能独自地进行技术创新,它需要产权制度的支持,同时需要公共支持的农业研究和推广体系,因为确立和保护生物技术发明的专利通常是困难的,很难从私人部门动员足够的投资来改良作物品种和耕种方法。由于这一原因,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9、花费了大量的钱财来建立公共支持的农业研究和推广体系。 2、技术引进的条件诱致性创新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获得农业生产率和农业产出的可持续增长,就是要选择一条有效消除资源条件制约的发展途径。他们认为,对于欠发达国家的进步而言,转移知识,开发当地本身能够生产生态上适应、经济上可行的农业技术的能力,才是最为关键的。对于公共研究机构的革新行为,科研人员主要受职业成就和或被人承认所驱动,因此,根据他们对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贡献,建立一种有效的奖励制度(物质或精神奖励)是必要的。农业技术转移与推广的成功,表明了它是农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农民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加入合作社或农民协会时,农民、科研人员和行政

10、管理人员间的相互影响可能是最有效的。 即使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的先进技术在经济上是有利可图的,如果无视文化价值和社会习俗的差异,为使用这种技术而引进的外国制度就不可能达到预想目标,而只能造成社会的混乱。有效的政策导向应该是通过有效地利用植根于传统的规范和习俗,创造出一种能过最好地开发新的经济机会的经济制度。开发这种潜力的关键是建立一种反馈机制,逐步形成一套能满足资源禀赋和技术变化要求且与文化传统相适应的制度,提高诱致性创新的速度,同时避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灾难性的不匹配。因此,适宜的政策导向时,利用根植于传统的规范与习俗,创造出一种能够最好地开发新的经济机会的经济制度.为了利用借用技术

11、的巨大机会,并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对外国技术进行调整,需要在市场结构、产业组织、劳动管理与调控、研究、培训和教育等领域进行制度创新。然而,制度因受到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严重制约而变化缓慢,大大低于资源禀赋和技术的变化. 因此技术转移的条件,与其说是现存技术的转移,不如说它是适应性研究能力的转移。通过适应性研究和土地基础设施改良,将农业技术转移到不同的环境中;通过向诸如灌溉、排水等土地基础设施的投资,使他们的环境条件和发达国家的环境条件趋于相同。而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反映决定于政治市场的条件,这是由社会和政治气候所决定的(速水佑次郎,2002,中文版).3、技术进步的作用按照诱致性创新

12、理论,在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广义上的技术进步(包括改进投入品质量的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远大于有形资本积累的贡献。而在经济开始现代工业发展的早期,经济增长主要地依赖于资本积累。从马克思所描述的依靠资本积累的增长类型向库兹涅茨所描述的依靠技术进步增长类型转变的机制是:工业技术体制由常规技术变为微观技术,以及对于产品的需求由标准化产品转变为有差异的产品,两者结合在一起,改变了技术进步的速度与方向。当然,技术进步加速是经济增长类型转变的主要原因。而技术进步加速的因素是科学研究和教育制度的建立,要使微观的新技术有效运行,生产者的能力也必须变化,要从那些靠职业培训成为心灵手巧的人转变为靠正规教育能看懂科

13、学和工程手册的人.其政策含义是,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过渡到发达国家的基本条件是,增加教育和研究方面基础设施的投资,制定有关的制度和政策以便最大限度地促进无形资本的投资。如果在加大基础科学研究投资的同时能够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确保在技术应用层面上能对发明和其他形式的知识产权进行市场交易,那么创新活动就能大大最大化。(速水佑次郎, 002年,中文版)4、技术变迁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诱致性创新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中,农业和非农业收入差异的扩大部分原因在于片面引进劳动节省技术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因素,使现代部门劳动吸纳能力更弱了,另一个原因是在农业生产中人口对有限土地资源的压力显著加强.每个农

14、业劳动力占有的农地面积正在下降。在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如此强烈的情形下,需要用土地节约技术的迅速进步来防止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如果将以科学为基础的农业的潜力是当地开发出来,这样的技术进步是可能的,然而,如果在农民教育、农业研究、灌溉、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方面没有很大的公共投资、这种潜力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因此,政府是否将有限的预算配给农业开发投资将对收入分配的趋势产生决定性影响。(速水佑次郎,202年,中文版)。5、公共品供给问题在诱致性创新理论看来,由于公共品的供给决定于政治过程,所以无法保证它的供给在各方面都能达到社会最优。由于政治领导人在做各种公共品的预算配置时,想得更多

15、的并不是他们对社会经济福利的贡献,而是增强他们的政治支持力量。因此,向基础科学研究这样的公共品,尽管其社会整体利益远远大于它的成本,但很可能供给不足。因为它的巨大利益是由今后的众多人分享,并且它们不可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压力集团。由于官僚和压力集团都会对既得利益的减少进行强烈的抵制,所以很难按照社会需要的变化把预算配置从一个公共部门转移到另一个公共部门.政府应该把它的活动限制在宏观经济的健康管理和公共品的供给上,而把其他的经济活动留给自由市场竞争下的私营部门。(速水佑次郎,2002,中文版).(二)农户采用新技术过程和农户收益分析农业踏板原理农业踏板理论按照农户对新技术采用的时间顺序将农户分为三类

16、:技术率先采用者、技术跟进采用者和技术被迫采用者。随着农户对新技术的采用及在农户间的扩散,即某项新技术从最初率先采用者(或采用地区)向外传播,扩散给越来越多的采用者(或地区),新技术得到普及应用,最终促进农业技术进步,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为:增加农产品供给,进而降低农产品价格,使广大消费者受益。即:农户不断采用新技术农产品产出增加农产品价格下降寻求新的技术便构成了农业技术革新变迁的循环往复和阶梯式递进过程。这一作用过程可用下图作以说明。附图由图可知,AC,1、MC,1是农户采用新技术前的农产品生产平均成本线和边际成本线,S,1是市场农产品供给曲线.平均每一农户的产量为q,1,市场农产品总供给量为,1,故采用新技术前,农产品的均衡价格为P,1;采用新技术后由于农产品产出量增加使农户生产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降低,即平均成本曲线由AC,下移到AC,2,边际成本线由MC,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