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8010328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材料题.阅读下列材料:(18分)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请回答:() 材料一是史记引用的战国时期哪一政治家的言论?举例说明他“不法古”的一些做法。(8分)()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你怎样看待上述人的历史作为?(2分)三、简述秦始皇为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军事上分别采取什么措施?(10分)21、填空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灿烂辉煌。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高超,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_;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_,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东汉时期_(填写人物)改进了造纸术,大大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对中

2、国乃至世界文化的交流发展贡献巨大;东汉“神医” _研制成全身麻醉剂“麻沸散”,大大减轻了患者在外科手术时的痛苦,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南北朝时期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写成_一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22、史料诊所 2009年末,曹操墓在河南安阳被发掘,引起考古界很大轰动,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一时期历史的浓厚兴趣。下面是小刚同学绘制整理的秦汉末年及三国形势图,图上方框内的加注内容有4处错误,请找出来,并在图的下方改正过来。改正处:_改为_ _改为_ _改为_ _改为_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原文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

3、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呀。)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原文大意:砍伐树木要分时节,要是滥砍就少了,要是砍伐得当,反而会生生不息。)材料三 (1)材料一的图片是曲阜大成殿和孟庙亚圣殿,请你写出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他们共同创立和发展了哪一学派? (2)材料二的两则文字各自反映了孔子和孟子怎样的观点,根据你的理解,分别作简要评价。 (3)材料三是曲阜文物古迹分布示意图,请挑选你所熟悉的一处,写出该地的主要古迹名称。你对该地的开发和保护是否满意,如果满意,写下你的理由;如不满意,请你向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提出你的建议。(至少2条) 24、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缔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4、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被称为“千古一帝”。秦朝虽然只存在了15年,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统天下】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一一李白 (1)秦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是在哪一年? 【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二:赢政26年,皇帝尽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发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货币一统。 史记(2)阅读材料二,填写下面的空格:(3)秦始皇规定的颁行天下的标准文字是什么?统一后的货币是什么?(三)【秦的灭亡】 材料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矣。 过秦论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秦末农民起义,请写

5、出两位起义领袖?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秦亡的史实给你哪些启示。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见右图) 材料二魏主下诏,魏之先(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开始)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古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除此以外请你再写出两条其他改革措施。(3)这次改革有什么意义?27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编写历史歌谣的形式,可以形象生动地重温和再现历史。下面是网上下载的两段历史歌谣。(10分) 歌谣

6、一: 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歌谣二:孝公治国有心计,商鞅变法最有力,战国后期秦最强,商鞅变法了不起。 在吟咏品味之后,请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歌谣一和歌谣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 (2分) (2)齐桓公能成为“第一霸主”和“战国后期秦最强”的共同原因是什么?(4分) (3)通过对齐国和秦国强盛原因的分析,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4分)28“领略迷人的西域风情,聆听沙的呼吸,触摸历史的脉搏追寻丝路”这是某旅行社刊登的广告。现有顾客上门咨询,请你当一名历史导游,依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2分)(1)文中所说“西域”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7、2分)(2)对文中“丝路”的开通,功劳最大的是谁?他第一次到西域的目的是什么?(4分)(3)该“丝路”的长期维持主要得益于西汉政府设立的什么机构的有效管辖?(2分)(4)中国古代的丝织品最远运到哪里?该“丝路”的开通,有什么积极意义?(4分)29阅读材料(12分)材料一:公元493年,一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材料二: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

8、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请回答:(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2分) (2)结合所学知识,你能说出他迁都后改革的措施吗?(列举两条)(4分)(3)你对材料一迁都的故事,有何感想和启示?(4分)(4)据材料二,说一说洛阳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30同学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六年级上册,你了解了哪些伟大的历史人物,请举两例,并说明他的伟大之处。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14分)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

9、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1)这是指秦朝的哪个历史事件?(1分)(2)这起事件是谁制造的?(1分)(3)你对郭沫若的看法是否认同?说明理由。(4分)41阅读以下材料: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的“骞”指的是谁?(1分) (2)他初行的具体时间和目的是什么?(5分)(3)材料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行的艰难?(4分)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1、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回答:句话是谁的作品?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什么国家?(2分)其代表作是什么?(2分)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武帝时,西域内属,

10、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日都护。王莽篡位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权敛税重苛,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谴使求内属,愿请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侯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乃命将帅,北征匈权西域自绝六十五栽,乃复通焉。”(1)文中“西域”指紫是现在的什么地方?(3分)(2)文中“武帝”、“北虏”各指谁?(2分)(3)“宣帝改曰都护”是指哪件事?有何意义?(7分)(4)此时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被人们称为什么?起点在哪里?(4分)(5)请写出一个促进西域地区与汉朝经济文化交流的人物。(1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

11、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1)材料一、二反映的江南地区经济状况,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8分) (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10分)(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2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日:“国家其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

12、,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快速改变)。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黜(降职或罢官)。”(1)两则材料各自提出中心问题什么?(4分)(2)材料一中“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3分)(3)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2分)(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一、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篇请回答: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

13、是因为谁而开始?(2分)他破坏了禅让制,而采取了什么制度?(2分)开创“天下为家”局面的人,在什么时候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什么王朝?(4分)从此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什么社会的发展阶段?(2分)二、阅读下列材料:(10分)孔子办学不问出身贵贱,先后培养的学生有3000人。他对不同的学生,给以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的教育他,凡是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她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去做。学生樊迟向他请教怎样去耕田种菜,他认为学习那些只是没有出息。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他开创了那一学派?(4分)(2)结合所学内容,孔子教育学生应有怎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根据孔子的在教育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