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入其艺术特色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8007220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北民歌入其艺术特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陕北民歌入其艺术特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陕北民歌入其艺术特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陕北民歌入其艺术特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陕北民歌入其艺术特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北民歌入其艺术特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北民歌入其艺术特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北民歌及其艺术特色民歌是各族人民智能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些歌曲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传在农人、船夫、赶脚人、牧羊汉以及广大的妇女们中间,反映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这些歌曲由大众口头创作,并在流传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歌词越加精炼,曲调渐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民歌的语言生动传神,它并不是将简简单单的生活语言直接拿来,而是也讲究韵律,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文化色彩。一、陕北民歌概述陕北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典型地描写、勾画出

2、了陕北劳动人民生活中的七彩情结合内心世界,表达了陕北人民质朴、纯正的美好向往以及哀怨、悲伤的内心呼唤.无论它是诗还是歌,是喜还是忧,都含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黄土文化风情.尤其是浸透着陕北人民豪爽憨厚的精神气韵,透漏这陕北人民无拘无束、无羁无绊的自由天性.体现和代表着陕北民间的艺术特征及精神生活. 陕北民歌是流传在陕北地区的民间歌唱形式,分传统民歌、新民歌(包括革命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有:劳动歌曲,如打夯歌、号子;山歌,主要是信天游,亦称顺天游;小调、秧歌;风俗歌,如酒曲、祭祀歌、巫歌叫唱等。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旋律流畅悠扬,节秦自由,表达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情感与愿望

3、。内容多反映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及对旧社会统治者的反抗、对大自然的抗争等。民歌创作产生在群众中,唱起来高昂悠长、自然流畅,处处流露出这黄土高原的自然神韵。这神韵你说它粗犷也好,雄浑也好,高昂也好,野逸也好,反正它把延安人发自肺腑的情和爱、憎与恨推向了极致,使人听之心旌摇荡,心灵震撼,不得不确信在这黄土高原虽然“土气”,但却宽厚的心胸中,潜藏着巨大的热能。陕北民歌主要分布在陕北延安地区和榆林地区,这些地区的民歌,种类繁多,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陕北民歌除了日常生活中群众自然流传外还有两种流传方式,一是民间歌手和艺

4、人们的传唱,二是一些风俗活动中集体或个人的流传,如“过事情”迎送嫁娶,祭奠、祈时、秧歌等活动,都得唱歌,又如迎亲歌中就有“落脚歌”、“走红毡”“拜天地”、“撒帐”、“上头歌”、“送儿女歌”等。这些歌曲形式异彩纷呈,歌词极富感染力,堪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广览中华民歌的灿烂长河,其中最誉为中国民歌艺苑奇葩的陕北民歌。富有特色,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被二、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千百年来,陕北的一方山水和信天游的潜在个性,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也塑造了壮阔而寂寞的地域美。(一)陕北民歌的情感陕北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现在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是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

5、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和反抗的如蓝花花;反映革命历史斗争的民歌有著名的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刘志丹翻身道情等,但是在8000余首的陕北民歌中,这类作品毕竟是少数,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例如:小媳妇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亲,出门人思念家乡,年轻人谈情说爱,夫妻吵嘴逗趣等等。还有,石匠们用歌声来装饰那单调的石锤声,农民们用歌声来驱逐寂寞和忧愁,赶牲灵的人将那悠扬的歌声洒满崎岖的羊肠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妇用歌声倾吐心中的哀怨。这些基本上是抒发感情的。此外,陕北人还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

6、歌声来祈祷,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喝酒时用歌来猜拳,用歌来讲述历史故事,用歌来搞社交,用歌来记叙重大历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来谈情说爱,用歌来叙新人新事,甚至上坟哭灵也以歌代哭,乃至“丑闻千里,以歌传之;奇人怪事,以歌颂之。”其实,陕北人最爱唱的民歌还是情歌。旧社会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不能自主,他们只好用歌声来表达对封建婚姻的不满和对爱情的追求。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从前陕北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艰苦,男人成群结伙到外省给人揽工,即“走西口”丈夫临走之前妻子千叮咛万嘱咐,“提起哥哥走西口,止不住泪蛋蛋流”,产生于陕北府谷的走西口唱出了丈夫离家时妻子悲苦凄凉的心情,一声歌,一

7、行泪,十分感人。赶牲灵表现一位妇女路旁翘首盼望远出赶脚的情哥归来。旋律由上下对应的两个乐句构成。上句句幅宽长,跳进上行与级进下行的音调交替,加上带有滑音的自由延长音听上去就像远方的道路那样悠远。下句句前加了“哎哟”这个感叹性的小衬腔,风味浓郁,全曲马蹄声似的节奏型显得略为紧促,反映了热切期待的神情,全曲手法凝炼,感情细腻,风格醇厚。三十里铺是根据陕西绥德三十里铺村的真人真事编成。歌中的四妹子凤英冲破封建束缚与三哥哥邱双喜相爱。双喜参军离家,凤英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为他送行。歌曲有四个乐句,第一、二乐句相同,第三乐句略有变化,第四句与前三句形成对比,是点题之处。音调开阔舒展,速度悠缓,节奏有切分特

8、点,抒情性较强,并运用调性的变化,集中抒发了年轻恋人的离别之情。在贫山瘦水,千沟万壑的陕北乡村,民歌是蕴含着故乡百姓炽热的情感。“三月里的太阳红又红,为什么我赶脚人儿这样苦闷?”一旦你耳边回响着这凄凉无助的歌声,你一定会想起陕北农妇的寂寞生活。陕北民歌是陕北人精神思想、感情的家园,是陕北人生活的最直接反映。在陕北,房前屋后,有坐在土墙畔编草帽、纳鞋底的婆姨们的低吟浅唱;山路上,有赶牲灵的脚夫们在引颈放歌。所有这些都在释放着陕北民歌奇光异彩。(二)陕北民歌的音律信天游(在与内蒙古接壤的地区叫“顺天游”,在神木府谷一带叫“山曲”,“爬山调”)是广泛流行于陕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其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9、,大多是即兴编唱触景生情或借景生情是其突出特点,也可以根据不同景物自由吟唱。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其基本格式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歌词以七字句为基础,多用迭字、重字、重词,如“兰格英英”“白格生生”“红格彤彤”“巧格伶伶的手”等等,因此常见一些不规则的八字、九字与十多个字的唱句夹杂其中。信天游的曲调基本上是单乐段,创作上采用比兴手法,上句主比兴或写景状物,下句多主点意,虚实结合,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郁。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它两句一段,段

10、与段之间可分可合,也可独立为一首,类似“散曲”。但其调式色彩与节奏安排却十分多样,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情调和意境。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大,高亢奔放,用高音腔演唱,一种则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旋律较平稳,细致柔和,多用平腔演唱。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自然活泼,形象行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信天游的音乐也非常丰富,唱起来清晰明快,奔放高亢,抒情色彩浓郁,透着朴实健康之美。信天游在这地瘠民贫,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沟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陕北劳动人民抒发感情的最好手段,是发自人民心底的呼声。信天游的节奏十分自由,旋律扣人心弦,荡气回肠,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着直接关

11、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要把声音、嗓门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影响着陕北民歌。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谐,不加修饰地流动出淳朴之美。(三)陕北民歌的语言 语言,是区分各地民族风俗、生活方式、音乐风格等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语言习惯,陕北一代的语言是以重叠词语形成当地陕北一代的语言是以重叠词语形成当地用语的独特风格,信天游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重词 、叠字的运用,主要是表现亲昵的语气或情感的再次渲染,使基础字句七字句唱词得到扩充,内容更加生动丰满,所以,信天游的字句常出现九字句,十字句灯

12、. “白格生生连脸太阳晒,巧格溜溜手手拔苦菜;” “石狮狮张口为说话,相哥哥得直哭下.”不难看出,陕北民歌中大量的方言土语入词,俗语,白话,散文句式形成结构,使其生活气息浓郁,情感质朴,地方色彩鲜明,加之(感情) 、比喻、白描、直陈、夸张、对偶以及重词、叠字等多种手法的运用,充分显示和体现了信天游的黄土神韵和艺术风采.“有什么样的唱词结构形式,就什么样的音乐形式.”这是一位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所言.信天游的词曲正是陕北人民情感的归宿和精神寄托,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中,用歌声把自己的感情给予天地之间,熔铸出有限于无限统一的艺术境界.信天游不管它是刚毅粗犷、高亢苍凉,还是忧怨、缠绵、深邃,都体现出的是一种

13、感受、一种体验一种顿悟,通过感官,直达心底,给人一种追击魂魄的效果,最终升华成为内在美,令人陶醉,真乃唱不完的信天游.陕北民歌常用前后重复、呼应、对比的手法.入黄河船夫曲,歌词分两段,上段设问下段作答 .首句“你晓得,”常用前后重复、呼应、对比的手法。如黄河船夫曲,歌词分两段,上段设问,下段作答。首句“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气势磅礴,不同凡响。它所拉开的,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的广阔场景。之后,由“弯”(自然)而问“船”,由“船”而问“杆”(工具),由“杆”而问“人”,唱词近于口语,语意不断重复,但正是在这种口语式的唱词及其重复中,蕴含了一种不可变更的逻辑。通过它,又最终体现了

14、一个伟大民族的普通成员对山川江河、对历史的追问。下段作答,词格与上段完全一致。只是把“几十几”换成“九十九”,这个数词有很深的象征意味。这个一问一答,不仅是高度艺术化的,也是高度智慧的。曲调如词一样,首句高亢深沉,先声夺人,尾句与之遥相呼应。中间则是一连四句重复。这又是一个简单,但这个简单中包含着令人肃然起敬让人反复思忖难以平静的崇高的美感。民歌反映了一个地区人民的劳动和生活,与该地区的历史、地理、风俗等因素密切相关,方言、方音对民歌的直接影响是形成发歌基调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陕北民歌的语言美体现于押韵形式上,民歌是用方言来押韵的,演唱时如果不用方言,有时韵脚会很不协调,如“你妈妈打你不成

15、才,露水地里穿红鞋”,普通话“才、鞋”不同韵,而陕北方言“鞋”与“孩”同音,用方言演唱既解决了押韵问题,又突出了地方风格。如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另外迭字的运用听起来贴切自然,乡土气息浓烈,给人以语言声调美的艺术享受。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陕北人唱民歌的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农闲休息,茶余饭后,婚丧嫁娶,总能听到纯朴而充满感情的歌唱。外地人初到陕北,主人在宴请时会信口唱一支小曲,然后敬酒。也许刚开始时客人会显得拘谨,但很快就会融入到这种热烈而淳厚的气氛中。信天游是陕北人用老镢镌刻在

16、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无论哪里传来的一声陕北酸曲都会令人荡气回肠,响遏行云。陕北民歌,不愧为黄土高坡上一道看似平凡,但又绚烂夺目的风景线。注释拍杆求:乞丐有节律地拍击打狗棍乞讨。四季歌:以春、夏、秋、冬四季盛开的花起兴,抒发青年人的爱情。羽调式,旋律优美,富有花儿的风格。榆林小曲:又名榆林清唱曲。流行于陕西榆林地区。据传是清代康熙年间由随军塞上的江南艺人传到榆林,约有三百年历史。二人台:民间歌舞戏曲剧种,流行于内蒙中部、西部,山西北部陕北榆林及河北张家口地区。走西口:流行于山西、内蒙古及河北省北部地区的民间小调,歌曲反映旧时代山西、陕西一带劳动人民迫于生计,离乡背井,到内蒙古的包头、河套一带谋生,春去秋回,甚至有去无回的悲惨生活。因从山西河曲地区到内蒙古西部,必经固城西口,故称为“走西口”。参考书目中国音乐辞典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