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文集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8005108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论文集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课题论文集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课题论文集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课题论文集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课题论文集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论文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论文集(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论文集课题论证报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开放性研究阿坝州黑水县麻窝乡中心校俄木学 卞玉海 白小东 苏眉莲 李洁一、课题的提出;1、在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阿坝藏区偏远农村小 学,教育教学资源相对很贫乏,优秀教师难以到位,教学设 备、教学设施很不配套、教学活动经费不能满足现状,农牧 民的思想相对落后;经济落后,支持子女上学积极性不高; 由于受民族地区语言限制,学生汉语基础知识差,对数学问 题中的条件关系、数量关系难以理解,对抽象的数学概念难 以掌握。教师自卑不自信,教育教学思想陈旧,造成了办学 模式、办学思想落后,教学质量低下。2、由于广大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应试教育

2、的影响;然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 生了解和牢记数学知识点而设计的。学生对于数学问题中渉 及到的统计关系数量关系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难以理解,无 法找到解决方法。3、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 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 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权利。让学生观察,动手操 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 题,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因此数学开放性问 题的研究,顺应数学课堂改革的需要,它被认为最富有的教 育价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切入点。二、课题研究的目的;通过对最近几年实施的新课程研究认为;数学开放

3、性问 题是针对那些相对于条件、数量完善,结论确定(唯一性) 的传统闭题而言,是指那些问题中条件、数量不完整,结论 不准确,给学生形成了较大的认知间隔。例如;对于数学问 题中难以理解的问题缺乏思维广度、深度,对于抽象的数学 概念、计算方法难以掌握,不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 此,该课题它能够冲破传统的数学问题所具有的时空限制。 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有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同时,它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丰富性;开放性问题取材广泛,来源于学生生 活实际,能够很好地让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2、教学形式的可变性、可

4、塑性。数学问题开放性研究 的形式多样化,改变教材陈旧内容,将教材中的枯燥乏味的 文字叙述,用表格、图画、对话的形式安排设计问题。3、学生解题思路的发散性。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不唯一。三、解决方案;(一)、探索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问题的设计、解 题思路)。现行教材中绝大部分的练习题,条件不多,答案 也是唯一的,属于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很少。因此,教师在教 学中,需要设计整理更多的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是学生 学习解决问题的重点,新奇的、有趣的数学问题具有强烈的 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产生探索、解决 问题的欲望和动力,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例如;“教学解决重叠问题”时,上课开始,

5、教师先从了解班级 学生在假期参加植树的情况入手 ,让其中一小组学生在自己 喜欢的项目下贴上写着自己年级的卡片(每人两张)。创设问题情境 “一年级植树 84棵,二年级比一年级多 26 棵 , 三 年 级 比 一 年 级 少 15 棵 ” ?在横线上应该提出怎样的不同问题?又应该怎样利用 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生 1:二年级植树的人数多少人 ?生 2:三年级的人数是多少人 ?生 3:三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植树 ?师:根据上面收集到的信息 , 同学们还能提出那些问 题?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学 习、大胆探索问题的习惯。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 去商店购买货物

6、,初步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和计算。知道元、 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例如;一枚面值一元的硬币,可以 换多少枚五份钱的硬币?如果用一元钱的硬币去买 2 支铅 笔,每支铅笔3角钱,还剩多少钱?假如一块橡皮 2角,一 支铅笔3 角,用一元钱可以怎样买?1、针对学生汉语、数学基础知识差的村小学生,教师 应该从学生最先接触的、最熟悉的学校、教室、同学、以及 学生生活实际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为了能让学生想说、 敢说、能说;教师教学时应该从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氛围 出发,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原动力“我要学”2、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体验自主探究学习的成功, 让每一个学生都说“我能学”3、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

7、个人生活、个人成长的联系, 巩固自主探究学习的成果“学有用”(二)、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从生活中去分析数学问题入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 担负着培养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从生活实际 中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多少、长短、高矮时,就有初步培养学 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 10 以内的数的认识、加、减 法的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 教学数的组成时,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问题。这就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 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形成 10 以内数的概

8、念,理解 10 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含义,学会 10 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 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去思考,从一开始就 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 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 惯,以后很难纠正。2、培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力贯穿于教材各部分 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数学问题或操 作技能(测量、画图)时,都要注意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入 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 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 学每个数学概念时,都要注意通过多种事物或事例来引导学 生分析、判断,

9、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揭示其本质特征,作 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 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告诉学生这就是长方形、正方形。 而应该先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具有长方形、正方形的各种 实物,引导他们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点,然后抽 象出图形,画出图形,并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作出概 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时,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 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不宜简单地举应该例子,就作出结 论。如;(2+3)+5=2+(3+5)。先把 2 和 3 相加,再和 5 相 加:与先把 3 和 5 相加,再和 2 相加,结果相同。然后

10、引导 学 生 对 以 下 几 个 例 子 ( 155+45 ) +98=155+ ( 45+98 ) (368+991)+209=368+(991+209)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找 出它们的共同点,(等号左端 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 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 一个数相加,结果都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 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 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数学问题的 相关计算。如;(一年级学生植树 254 棵,二年级学生植树 378 棵,三年级学生植树 246 棵,四年级学生植树 622 棵, 四个年级一共植树

11、多少棵?)在计算过程中能够说出根据什 么规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学生又学到了演绎推理方法。三)、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1、设计练习题时,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例如;为 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 概念判断能力是否提高,教师可以出一些判断题或选择题让 学生练习。例如;“1 千克铁比 1000 克的棉花重?(小学数 学第四册)”要求学生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出千克、 克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然而大部分学生被:“生活中 的铁比棉花重”这一现象麻痹,作出错误判断。我们课题组认为;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应该出以下三 个方面入手;(1)、一题多变

12、;变换定的问题条件关系、数量关系。(2)、一题多问;从给定的问题、条件中提出不同的问 题,加以解决。(3)、一题多解;结合问题结论的唯一性,探索多种解 决问题的方法。2、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 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人民币的认识、三角形角四边形等教 学研究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都能对角,三角形,四 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的特征简单描述。学习三角 形的特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生活中的三角形、说一说,画 一画,动手操作捆绑,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性质 -稳定性。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四)、通过吸收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充分 调动了

13、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 造性空间和大显身手的机会。1、为了能顺利实施克服语言障碍,丰富数学语言,课 题组成员制作课件,白小东教师通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 导实验班部分教师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制作课件,每 一课都有插图、课件,实验班教师还通过实物和自制的教具 演示使学生的数学语言、思维、观察、操作演算等综合能力 得到提高。2、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提高教师的整体 素质,帮助教师迅速成长,推动了教师向研究型转变。村小 老师主动要求上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研究课,根据课 程内容准备实物教具、幻灯片。中心校教导处和实验班教师 还根据课题组提供的课题初稿和学生实际制定了

14、 2011 年 3 月10 月的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教学计划。 教师们就教学研究课程初稿提出了修改和增添部分内容的 可行性意见。3、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如:在收集数学教具、学 生作品、等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对资源进行整理、遴选、 改编、重塑,这些工作提高了教师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 力,从而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一年来参研教师撰写 了大量的科研论文,其中有部分文章在县教育教学论文评选 中获奖。(三)预期成果在部分部分学校推广、运用取得良好效 果。1、实验阶段,(1)以乡中心校、村小学二个层次的三, 四年级为课题研究阵地,并确定了一个实验班(沙卡小学三 年级)和三个推广班,不断

15、收集资料或数据,不断对课程内 容加以改进。 (2) 教学实践,以学校为三,四年级人教版 数学教材作为教学范例进行实践、研究。我们把实验班 研究成果及时在推广班进行推广。 通过成果的推广,解决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教学内容受到教师、学生、的欢迎。2、教师边教学边总结: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师要建设 “数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使学生实现知识的理 解和创造性的应用。四、研究的过程:(一)、了解分析我乡教育课程现状,研究少数民族学 生利用数学语言交流障碍的解决方法。1、按乡中心校、村级小学二类学校近几年一、二、三、 四年级的数学成绩进行分析、查找(乡中心校)村小学教学 质量水平悬殊的关键问题。为课题

16、的提出和研究方案的形成 做好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提供可供参考的样本。2、根据课题所需学科及对参与教师能力的要求,组建 课题组。课题组成员由热心教育科研、有经验、能力强的教 师组成组成,课题组成员在实际教学中协助并指导课题实验 班的教师。(二)充分挖掘校本资源。1、查询整理国内外关于资源利用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 主要研究成果。2、查访九十年代教过三、四年级数学的村小教师,了 解当时教学及教材使用情况。对照当前教学使用的小学数 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进行分析。(三)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 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研究实践中及时进行反思、调整和改进,注重对研究 经验的提炼和积累,及时组织课题研究经验的总结与交流。1、收集提炼,创编初稿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