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的选址理由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7999718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6.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大坝的选址理由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峡大坝的选址理由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峡大坝的选址理由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三峡大坝的选址理由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峡大坝的选址理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大坝的选址理由(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峡大坝选址理由内容简要三峡大坝及三峡工程概况有关内容摘读分析总结个人认识及感悟需要向老师了解的内容可参考文献三家大坝及三峡工程概况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 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 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于1994 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建成。2010年7 月19日,三峡大坝将迎来一次峰值在65000立方米/秒左右的洪水。1994年12月14日,当今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工程正式动工,它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 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

2、枢纽工程38公里。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按1993年5月末价格计算),其中枢纽工程 500. 9亿元; 113万移民的安置费 300.7亿元;输变电工程 153 亿元。工程施工总工期自 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进行,到 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大 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 3035 米,坝顶高程 185 米,正常蓄水位 175 米,总库容 393 亿立方 米,其中防洪库容 221.5 亿立方米,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配有 26 台发电机的两个电站 年均发电量849亿度。航运能力将从现有的1000万吨提高到500

3、0万吨,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 同时运输成本也将降低35 %。长江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方案。工程总工期17 年,分三个阶段施 工:第一阶段工程 1993-1997年,为施工准备及一期工程;第二阶段工程 1998-2003年,为二期工程; 第三阶段工程2004-2009年,为三期工程。三峡工程动态总投资预计为2039亿元人民币,水库最终将淹 没耕地43.13万亩,最终将移民113.18万人。有关内容摘读三峡工程背景解读:三峡大坝为何选址三斗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6年05月20日 来源:新华社新华社三峡工地5月2 0日电(记者皮曙初、沈翀)过去寂静无声的西陵

4、峡中段小岛三斗坪,自从 三峡大坝落户这里之后,一直受到海内外关注。那么,当初为什么要三峡工程大坝坝址选在三斗坪?三斗坪距湖北省宜昌市区4 0公里,这里河谷开阔,基岩为坚硬完整的花岗岩,具有修建混凝土高 坝的优越地形、地质和施工条件,被瑞士一位著名水电专家称为“上帝送给中国人的礼物”三斗坪坝址,是经过了大量的地质勘探,在两个坝区、15个坝段、数十个坝轴线中,历时2 4年、 经由专家充分论证才最终选定的。据了解,三峡大坝选址之初,从三峡出口南津关起,上溯至石牌止,13公里河段中初选了5个坝 段,统称为南津关石灰岩坝区。另外,从莲沱起,上溯至美人沱止,25公里河段中初选了 10个坝段, 统称为美人沱

5、花岗岩坝区。然后,对这15个坝段进行勘察研究,经筛选,选择南津关坝区的南津关坝 段和美人沱坝区的三斗坪坝段进行深入的地质勘察。1 9 5 9年,初定美人沱花岗岩坝区为三峡工程坝 址。美人沱花岗岩坝区的10个坝段,地质构造背景、岩性条件基本相似,地质条件的差异主要反映在 河谷地貌和岩石表面风化深度两个方面,大体分为两种类型,经比较,一类选择了中等宽河谷的太平溪 坝段为代表,另一类选择了宽河谷的三斗坪坝段为代表。前者适合于布置地下厂房,工程防护条件较好; 后者适合于布置坝后式厂房,施工场地开阔。这两个坝段均具备兴建混凝土高坝的地质条件。经综合比较后,在1 9 7 9年的选址会议上,最终选定三斗坪为

6、三峡工程拦江大坝的坝址。(完)3月2日开会时,苏联专家组长德米特里也夫斯基首先发言。他着重谈了大坝的工程地质条件,可供坝址选择 的河段共约45公里。上段25公里为花岗岩坝段,地质条件不复杂,从美人沱到三斗坪有5个可选坝址。此段 江深枯水季节为18下60米。下段石牌到南滓关,为石灰岩区,岩体被众多裂隙割切,也有很多断层,断层的 破碎中有被方解石晈结的角砾岩,其坚实程度,对工程地贡条件的评价没有直接影响,即无碍于建坝。但有一 断层还未查明,这对南津关有严重影响。这个石灰岩坝段,遭受过非常强烈的喀斯特作用,因而形成的洼地、 落水洞、溶洞,不沦在地表或山体内部(钻孔揭露)都有。南津关口的三游洞,就是地

7、表上很大的溶洞。因此, 在基坑、导流隧洞和地下厂房开挖时,都难免发生各种困难,如岩体破碎、较大洞穴、乃至意外情况。目前做 的地质工作还难将两个坝段作综合的优劣比较。从施工条件看,南津关靠近宜昌,北岸有20到30公里的施工 场地;三斗坪距此有35公里。南津关大尺寸的导流隧洞,三斗坪围堰100公尺,这都是很大的水工建筑,很 是复杂。混凝土工程量,大体估算,三斗坪为2700万立米,南津关为2000万立米。施工期估计10-12年。以 混凝土工程量折算,三峡比当年最大的已建水电工程,如美国的鲍尔德、大苦力,印度的巴克拉,苏联的古比 雪夫、布拉兹克,要大4-9倍。工程造价估计80亿元。他着重说道:中国何时

8、需要三峡的电力?以苏联的经验 而言,全国发电量的年增长额,应大于这样巨型水电站电量的一倍左右。如年发电量为100亿度的古比雪夫水 电站投入时,全国发电量的年增长额为175亿度。德米特里也夫断基发言最后指出:长江的重要支流,如岷江、 嘉陵江、金沙江、乌江、洞庭湖水系的4条支流、汉江等,在规划要点阶段研究的不够。他指出的这个问题, 就是应当将这些重要支流的规划方案,同三峡方案作一种比较。可是,林一山一直向他宣传,三峡方案是中央 的既定方针。因此他不能不委婉地说了这么几句:“上面所讲的问题研究的不够,只是说明我的意思,不能说 是我的建议;也就是说,有可能找到另外一些办法,既能解决防洪,又能满足发电灌

9、溉等要求。”摘自周恩来带队查勘三峡记分析总结三峡大坝选择三斗坪的理由有:1、美人沱花岗岩坝区的10个坝段,地质构造背景、岩性条件基本相似,地质条件的差异主要反映在河 谷地貌和岩石表面风化深度两个方面,大体分为两种类型,经比较,一类选择了中等宽河谷的太平溪 坝段为代表,另一类选择了宽河谷的三斗坪坝段为代表。前者适合于布置地下厂房,工程防护条件较 好;后者适合于布置坝后式厂房,施工场地开阔。这两个坝段均具备兴建混凝土高坝的地质条件。2、为火成岩-闪云斜长花岗岩(以下简称花岗岩),三斗坪坝址就位于这一江段,是适于建设混凝土高坝 的坝址。往上游看,上游的白帝城至庙河,长 141 千米,为变质岩、砂岩、

10、石灰岩;下游的莲沱至 南津关,长 20 千米,为岩溶发育的石灰岩,均很难选出好的坝址。如果再放大到南津关到重庆,长 658千米,也只有这31千米是地壳深处喷发出来的花岗岩。3、坝址的花岗岩,岩性均一,岩体完整,力学强度高,饱和抗压强度达100 兆帕,相当于一万米的水柱压力;坝址区有两组断层(地质学上也叫断裂构造) ,规模均不大,倾角多在60以上,且胶结良好。这也是很难得的,因为国内外高坝坝址中,大多都有1 条或数条规模较大的断层,而且断层之间大多夹有破碎带甚至像硬粘泥一样的泥化夹层。4、岩体透水性微弱,单位吸水量一般小于0.01 升分?,即在1 分钟内、1 米水头下、1 米孔段长度范 围内的透

11、水量一般小于 001 升。这在国内外的高坝坝址中也是很少见的。大多是虽然总体上透水 性微弱,但局部地段透水性较强,需要进行特别的防渗处理。5、坝址位于前震旦纪多期岩浆活动形成的结晶基底的黄陵背斜核部。从区域地质背景及新构造运动特征 分析,黄陵结晶基底区无活动性断裂及孕育中强震的发震构造,是一个稳定性较高的刚性地块。以坝 址为中心,半径320 千米范围内近2000 年历史记载证明,区内地震水平不高,强度小,频度低,属 典型弱震环境。国家地震部门多次鉴定,1987 年再次复核,并经国家地震局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核 准,均将坝址区地震基本烈度定为VI度,这同样是很难得的。个人认识及感悟:三峡大坝从初期

12、构想到最终开始建设就用了 75 年,一项大型的水利工程利国利民,而我们每一位水利人都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去对待一项工程;三峡地区的地质条件很特殊,而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建设都是面对很特殊的地质环境,几乎每一个水利工程都是为当地地质条件“量身订做”的,这也就需要我们有较强的水利地质学基础,建设 之初都要严格的分析当地的地质情况;即使是三峡大坝的选址,也面对有诸多的问题,小范围的岩层地质条件极为优厚,而大范围的 地质情况为在打的断裂结构面之上。同时,随着三峡大坝的正式运行,人们越来越多的发现了新的 问题,三峡大坝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隐藏了一些威胁,还有很多的未知因素,这也就说明, 我们水利人,应该在该领域不断探索、进取。需要向老师了解的内容三峡大坝所能经受的最强的地震级数是多少呢?这个等级之上的地震在近十年里发生或周边发生影 响的概率是多少呢?如果三峡大坝遇到了这样的地震,我们将面临怎样的问题?三峡对这样的风险 救急工作是否到位呢?可参考文献长江三峡三斗坪地区的构造特征及其与工程地质条件的关系长江三峡地区弧形对突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 华南地质与矿产 - 陈明是 张树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