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统计学实验报告3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998243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统计学实验报告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应用统计学实验报告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应用统计学实验报告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应用统计学实验报告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应用统计学实验报告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用统计学实验报告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统计学实验报告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万里学院实验报告成绩: 教师: 课程名称: 统计实验 实验名称: 实验三 参数估计 分组组长: 组员及分工: 一、实验目的:能熟练的用Excel的描述统计工具进行数据的描述和分析,了解Excel中的各种参数估计统计函数,能够运用Excel统计函数对正态单总体参数进行区间估计。二、实验内容:1、综合指标的计算2、熟悉用于参数估计的各种统计函数3、正态单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三、实验过程:(一)综合指标的计算和理解1、集中趋势的测定与分析(1)选择“抗拉强度”工作表。在单元格A23中输入“均值”,在A24中输入“中位数”,在A25中输入“众数”。(2)选定单元格B23,插入选均值函数“AVERAG

2、E”。单击“确定”,则弹出“AVERAGE” (3)在“Number1”区域中输入数据B2:B21后, (4)也可以直接在单元格B7中输入均值函数公式“=AVERAGE(B2:B21)”,然后敲回车(5)在单元格B24中输入公式“=MEDIAN(B2:B21)”计算中位数。(6)在单元格B25中输入公式“=MODE(B2:B21)”计算众数。2、离中趋势的测定与分析(1)用Excel函数计算标准差与样本标准差打开“抗拉强度”工作表。单击工具栏中的“函数”快捷按钮,列表中选择总体标准差函数STDEVP。在数据区域中输入B2:B21,单击“确定”按钮结束。实验日期:2013.11.16(2)四分位

3、数与四分位距打开“数据描述分析.xls”工作簿,选择“抗拉强度”工作表。 在单元格A27、A28、A29、A30和A31中分别输入“最小值”、“第1四分位数”、“第2四分位数”、“第3四分位数”、“最大值”和“四分位距”。 在B27单元格中打开“插入”菜单,单击“函数”选项,在“函数类型”列表中选择“统计”,在“函数名”列表中选择四分位数函数QUARTILE,单击“确定”按钮,在四分位数函数QUARTILE的对话框中,在Array中输入数据区域B2:B21;在Quart中输入0,表示计算最小值或第0四分位数;在单元格B28中输入“=QUARTILE(B2:B21,1)”,计算第1四分位数。在单

4、元格B29中输入“=QUARTILE(B2:B21,2)”,计算第2四分位数。在单元格B30中输入“=QUARTILE(B2:B21,3)”,计算第3四分位数。在单元格B31中输入“=QUARTILE(B2:B21,4)”,计算最大值。在单元格B32中输入“=B30-B28”,计算四分位距。 3、分布形态的测定与分析选择“抗拉强度”工作表。在A33单元格中输入“偏态”,在B33单元格中输入“=SKEW(B2:B21)”。在A34单元格中输入“峰度”,在B34单元格中输入“=KURT(B2:B21)”。从图中偏度与峰度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偏度0.277,说明其分布形态呈轻微右偏态,基本接近于对称

5、分布。峰度系数为-1.0812,小于0,说明其分布形态趋势于平坦。4、利用“描述统计”工具计算描述统计指标(1)打开学生成绩表。打开“工具”菜单,选择“数据分析”选项,打开“数据分析”对话框,选择“描述统计”分析工具。(2)单击“确定”按钮,打开“描述统计”对话框。在输入区域中输入:$E$1:$E$65,分组方式选择“逐列”,选中“标志位于第一行”复选框,若分组方式为“逐行”,则为“标志位于第一列”。如果输入区域没有标志项,该复选框被清除。在输出区域中任选一单元格,单击“汇总统计”,如不选此项,则Excel省略部分输出结果。(3)单击“确定”按钮,将产生输出结果。(二)参数估计1、利用Exce

6、l计算总体均值置信区间(1)总体方差已知的情况打开“参数估计.xls“工作薄,选择“总体方差已知的均值估计”工作表。在C2中输入81,在C3中输入36,C4输入60,C5输入95选择C6,插入函数NORMSINV函数。单击“确定”按钮,打开NORMSINV函数对话框,用此函数计算Z值。在“Probability”中输入“1(1-C5)/2”,单击确定按钮选中C7,输入“=C4-C6*SQRT(C2/C3)”结果为57.06选中C8,输入“=C4C6*SQRT(C2/C3)”结果为62.94由此得出该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57.06,62.94)。专业班级: 姓 名: 学号: 实验日期: (2

7、)总体方差未知的情况打开“参数估计.xls“工作薄,选择“总体方差未知的均值估计”工作表。选择单元格D1,插入计数函数COUNT。单击“确定”按钮,打开计数函数对话框。在value1中输入数据范围。单击A列列头,或输入“A:A”,这相当于选择整个列,包括标题和所有的空单元格。单击“确定”按钮。在单元格D2中输入公式“=AVERAGE(A:A)”,计算A列的均值,显示值为1321.1。 在单元格D3中输入公式“=STDEV(A:A)”,计算A列的标准差,显示值为50.38397。在单元格D4中输入公式 “=D3/SQRT(D1)”,计算标准误差(平均误差),即标准差除以样本容量的平方根,D4中显

8、示15.932.81。在单元格D5中输入置信度95%。在单元格D6中使用TINV函数计算在95%置信度和自由度下的t值。选择单元格D6,插入TINV函数。单击“确定”按钮,打开TINV函数对话框。在“Probability”中输入“1D5”,所显示的值是0.05;在“Deg_freedom中输入自由度的表达式,即“D11”,所显示值是9,单击“确定”按钮,单元格D6中显示值为2.262159。在单元格D7中输入计算抽样极限误差的公式,它是t值和标准误差(平均误差)的乘积,公式为“=D6*D4”,显示值为36.04255。在单元格D8和D9中输入计算置信区间上限和下限的公式,下限为样本均值减抽样

9、极限误差,上限为样本均值加抽样极限误差。其公式分别为“=D2-D7”和“=D2+D7”,显示值为1285.057和1357.143。2、样本容量的计算打开“参数估计.xls”工作簿,选择“样本容量”工作表;在单元格B1中输入极限误差2,在单元格B2中输入置信度0.96(或96%),在单元格B3中输入显著水平“=1-B2”。 在单元格B5中输入标准差5。单元格B4中需要输入与B2中置信度相对应的值。使用NORNSINV函数,可以把概率转换成Z值。在单元格B4中输入公式“=NORMSINV(1-B3/2)”,计算与B2的置信度相应的值。显示对应于96%的置信度的Z值为2.05。在B6单元格中根据上

10、面样本容量的计算公式,输入公式“=(B42*B52)/B12”,计算样本容量,显示值为26.36。在B7单元格输入“=CEILING(B6,1)”,显示值为27。3、总体比例(成数)区间估计打开“参数估计.xls”工作簿,选择“比例估计”工作表;在单元格B2中输入n值为350。在单元格B3中键入公式“=112350”,计算得出抽样比例P值为0.32。在单元格B4中键入公式 “=SQRT(B3*(1-B3)/B2)” 计算比例标准误差(平均误差)。其显示值为0.024934。在单元格E2中键入置信度0.95。选定E3单元格,输入公式“=NORMSINV(1-(1-E2)/2)”或“=NORMSI

11、NV(E2+(1-E2)/2)”,便可确定Z值,单元格E3中将显示1.959964。专业班级: 姓 名: 学号: 实验日期: 四、实验结果:(一)综合指标的计算和理解1、集中趋势的测定与分析2、离中趋势的测定与分析(1)用Excel函数计算标准差与样本标准差(2)四分位数与四分位距专业班级: 姓 名: 学号: 实验日期: 23、分布形态的测定与分析4、利用“描述统计”工具计算描述统计指标(二)参数估计1、利用Excel计算总体均值置信区间(1)总体方差已知的情况(2)总体方差未知的情况2、样本容量的计算专业班级: 姓 名: 学号: 实验日期: 3、总体比例(成数)区间估计五、实验心得: 本次实

12、验操作是参数估计,通过 Excel 操作软件的应用对各种参数进行估计,总体方差已知的情况,样本容量的计算,总体比例区间估计。能使我们更注重操作的过程,更了解题目的性质,从而更深入的掌握要义。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也复习了之前统计学所学的内容,在将课本知识与实验过程相结合的过程中,实验步骤的操作也变的得心应手,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 在实验前应该先将所涉内容梳理一遍,带着问题和知识点去做实验可以让我们的实验过程不在那么枯燥无谓。同时在实验的同步中亦可以反馈自己的知识薄弱环节,实现自己的全面提高,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以致用。虽然实验时间很短暂,但对统计学知识掌握的要求并没有因时间的短暂而减少,相反我们更加努力掌握和运用统计学的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专业班级: 姓 名: 学号: 实验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